首頁 > 史學文史 > 東吳與蜀漢之間有着怎樣的外交往來?外交的結果如何?

東吳與蜀漢之間有着怎樣的外交往來?外交的結果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東吳和蜀漢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西方有句我們耳熟能詳的名言: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但凡有一個以上統治集團的時代,對外交往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三國時代。雖然只有三個政權,但他們之間的外交來往是非常精彩的。

說到三國時代最著名的外交事件,應該是東吳和蜀漢從合作到分裂,從分裂到戰爭,從戰爭再合作的曲折歷程。率先提出來與孫權聯合的是諸葛亮,在大名鼎鼎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就提出了這個觀點。諸葛亮和孫權非常有緣分,劉備集團中第一個和孫權發生交往的也是他。當劉備被曹操拎着菜刀滿世界追砍的時候,諸葛亮就主動要求過江見孫權,說動孫權聯合劉備抗曹。孫劉之所以能聯盟成功,主要還是形勢所迫,東吳內部也最終決定聯劉抗曹。但在孫權下定決心抗曹的心理過程中,諸葛亮的一番激將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換了別人去,未必能起到這麼好的效果。

孫劉聯盟戰略的主要制定者是諸葛亮和魯肅,但如果沒有孫權和劉備的識大體、顧大局,一切都是水中花。其實這是人的本能反應,在一個強大的敵人面前,兩個弱小的抵抗者,他們能做的,必然是弱弱聯合。雖然“1+1”未必大於2,但兩個1如果不相加,必然小於2。孫劉集團的蜜月期時間不算短,從赤壁之戰開始,孫權和劉備幾乎就要穿上一條褲子了,曹操見這哥倆這麼親熱,沒少吃醋。孫權爲了拉攏劉備,不惜割讓地盤,甚至還把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這時的劉備春風得意,左擁江山,右摟美人,好不快活。

不過劉備和孫權畢竟是兩個利益集團,他們可以暫時爲了相同的利益走到一塊。但他們在互相稱兄道弟的時候,還是防備着對方,甚至還要背地裏使壞,比如孫權想獨吞益州。劉備是個人精,他當然知道孫權如果吞掉益州,幾乎就絕了他的生路。打個比方,哥倆感情再好,也不能擁有一個老婆,沒這道理。對劉備來說,益州就是他的老婆,劉備是絕對不容別人染指的。在孫權準備伐蜀期間,劉備沒少給孫權潑涼水,打眼色,暗示孫權不要打他老婆的主意。雙方脆弱的同盟關係在這時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裂痕,只不過雙方的矛盾還沒有到非公開不可的地步,雙方只是暗地裏較勁。

東吳與蜀漢之間有着怎樣的外交往來?外交的結果如何?

等到劉備拿下益州之後,孫劉雙方的利益矛盾逐漸擺上了檯面,原因無他,還是利益分配問題。當初劉備向孫權“借荊州”,約定取益州之後就把荊州還給孫權。可等劉備取蜀之後,還荊州?劉備還想向孫權借揚州呢。爺們打下來的江山,憑什麼還你?孫權平白被劉備給耍了,心裏那個惱火!要不是魯肅從抗曹的大局出發,極力勸解,孫權早就拔刀找劉備玩命去了。劉備也自知理虧,任憑孫權半偷半搶地奪回長沙、桂陽、零陵三郡,給足了孫權面子。劉備的言下之意很明白:咱倆的賬結清了,以後別再尋爺的麻煩。

雖然雙方在此之後儘量控制住情緒,避免擦槍走火,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吳蜀聯盟的裂痕越來越大,戰爭已經是不可避免的。就雙方來講,劉備並不想和孫權開戰,能撈到半個荊州也不吃虧。不過孫權顯然不這麼想,在孫權的潛意識中,整個荊州都應該是他的。只是主和派魯肅反對貿然對蜀開戰,孫權只好忍着這口氣。等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魯肅病故後,孫權沒有了內部壓力,開始準備對荊州下手。當然,因爲孫劉雙方同樣面對來自曹操強大的軍事壓力,尤其是孫權,他暫時還不會和劉備徹底翻臉,何況攻佔荊州的時機還沒到。在荊州的問題上,孫權處處佔理,劉備方面有些理虧,也儘量維持雙方極度脆弱的已經名存實亡的聯盟關係。如果一定要找一個真正破壞吳蜀聯盟的責任人,這個人只能是關羽。本來孫權還打算繼續維護所謂的吳蜀同盟,只要孫權不主動出擊荊州,劉備正好與孫權相安無事,他還有更重要的事要做,比如西進雍涼,哪知道事情卻壞在關羽身上。

關羽作爲荊州最高軍政長官,他直接面對孫權,蜀漢的對吳外交大戰略雖然是劉備等爲核心的統治集團制定的,但真正具體落實的,還是關羽。關羽這個人本事不小,但臭毛病太多,他最大的問題就是驕傲自負,眼睛長在腦門上,輕易瞧不起人,孫權就一直被關羽鄙視。孫權曾經打算替自己的兒子向關羽求婚,請關羽把女兒許配給自己的兒子,雙方做親家。這本是維護吳蜀同盟關係的好機會,雖然國家之間和親未必就十分可靠,但至少這是個緩解雙方矛盾的潤滑劑。不知道關羽到底在琢磨什麼,他居然將東吳使者罵得狗血淋頭,還說什麼“虎女焉能配犬子!”關羽罵孫權是狗,徹底得罪了孫權。孫權在衆多手下面前丟盡了面子,他當然恨透了關羽。有這份恩怨牽扯,孫權已經對劉備方面完全退還荊州不抱任何希望了,只能打。

有句老話:伸手不打笑臉人,關羽給孫權甩臉子,表面上滿足了自己的虛榮心:自己是虎,孫權是狗。可實際上關羽此舉闖下了大禍,而爲關羽犯錯埋單的卻是劉備,劉備真夠冤的。後來關羽圍襄陽,曹操派人請求孫權偷襲關羽,以解襄陽之圍,孫權二話不說就出兵了。孫權之所以答應得這麼痛快,一是他確實希望能奪回荊州,二是關羽太招人恨了。孫權是個睚眥必報的人,現在公私兩便的機會來了,孫權怎麼會錯過這個也許是唯一的機會。孫權最終如願以償,殺掉關羽,成功報了仇,同時奪回了朝思暮想的荊州。吳蜀自公元208年建立起來的同盟關係以孫權襲荊州爲標誌,徹底地破裂了,沒有留半點餘地。

東吳與蜀漢之間有着怎樣的外交往來?外交的結果如何? 第2張

其實孫權和劉備當初在結盟的時候,就應該想到會有一天。同盟關係不是天生的,完全是根據利益變化而存在的。今天是朋友,明天就可能是仇人,反之亦如此。兩個獨立的統治集團在選擇合作的時候,不可能完全信任對方,都有各自的小算盤,給對方使絆子穿小鞋的事情也不少見。我們都知道,人類社會中的利益是有限的,幾百號人搶一個蛋糕,必然會產生分配不均的問題。

孫權看碟子下飯,跟劉備合作有利,就和劉備結盟,跟曹操合作有利,那就倒向曹操,毫無愧色。不過魏吳同盟甚至比蜀吳同盟更加脆弱,孫權和曹操是因爲一次突發事件(關羽北伐)而臨時穿一條褲子的,根本沒有長遠的合作計劃。因爲吳蜀關係破裂,雙方一直處在戰爭的邊緣,所以孫權才暫時抱住曹操(曹丕)的大腿。孫權巴結曹魏,倒不是說孫權害怕蜀漢的軍事進攻,而是怕魏國在蜀漢攻吳的同時背後給他下黑刀子。孫權和魏國結盟的主要目的,實際上還是防備魏國,蜀漢的威脅倒在其次。吳蜀關係破裂後最高潮的一幕,是劉備爲了奪回荊州而發動的夷陵之戰。劉備發動這場戰爭也是迫不得已,如果不奪回荊州,之前諸葛亮制定的《隆中對》就成了一張廢紙。

既然孫權把事情做得那麼絕情,也別怪爺爺翻臉不認你這個大舅子了。如果說之前劉備賴着荊州不還,心裏對孫權還有點虧欠的話,那現在劉備欠孫權的債也還清了,劉備反而因此去掉了心理負擔,可以輕裝上陣,找孫權玩命。對於這樣一場倉促的戰爭,蜀漢統治集團內部對此分歧非常大,大多數人反對伐吳。不過維護吳蜀同盟關係的主導者之一諸葛亮並沒有參與這場論戰,實際上諸葛亮是傾向於伐吳的,理由如上。盟國之間關係一旦破裂,戰爭也許是唯一可以解決雙方矛盾的辦法。從外交理論上來講,同盟關係的建立,是因爲雙方(或多方)維護或擴大己方利益的本性需要。國家之間不可能出現真正的朋友關係,只不過有時關係牢固些,有時關係薄弱些,只是這個分別而已。

對於這樣一場倉促的戰爭,蜀漢統治集團內部對此分歧非常大,大多數人反對伐吳。不過維護吳蜀同盟關係的主導者之一諸葛亮並沒有參與這場論戰,實際上諸葛亮是傾向於伐吳的,理由如上。盟國之間關係一旦破裂,戰爭也許是唯一可以解決雙方矛盾的辦法。從外交理論上來講,同盟關係的建立,是因爲雙方(或多方)維護或擴大己方利益的本性需要。國家之間不可能出現真正的朋友關係,只不過有時關係牢固些,有時關係薄弱些,只是這個分別而已。

劉備和孫權的樑子算是結下了,可以說劉備的統一大業就是毀在了孫權手上,孫權也明白劉備恨他入骨。現在孫權面臨的壓力絲毫不比劉備小,雖然夷陵之戰獲勝,但孫權現在真正的敵人已經不是劉備,而是曹丕。雖然在夷陵之戰後,孫權還假惺惺地給曹丕上表稱臣,雙方還裝模作樣地互相恭喜,但實際上吳魏雙方的所謂盟約在破關羽之後就已經不存在了。孫權料定曹丕遲早要對江東發起大規模的戰爭,所以在打敗劉備的過程中,孫權是留了力的,專門對付曹丕。果然不久後,曹丕便大舉出兵,進攻東吳,宣告吳魏關係正式破裂。在魏蜀吳三國中,魏國的實力非常強大,遠不是江東一國之力所能抵抗的。

在兩弱對一強的格局下,孫權要想自保,還必須依靠劉備的力量,即蜀軍在西線給曹丕製造軍事壓力,至少蜀軍不要再捲土重來江東。劉備夷陵敗後,元氣大傷,但蜀軍的基本實力還是具備的。萬一劉備拼了老命,再來鬧事,孫權就吃不消了。劉備也看出了孫權心中的壓力,所以他給陸遜寫了封恐嚇信,說他不久就要再次伐吳,陸遜當然不吃劉備這一套。其實劉備此舉意在試探孫權的底線,給孫權發出暗示,吳蜀關係未必就沒有再次聯盟的可能性。畢竟蜀國勢衰,單獨對抗曹丕,也是劉備力所不能及的。劉備不久後就含恨病故了,但他給繼任的諸葛亮留下了與東吳再次聯盟的可行性,對於這一點,孫權心裏門兒清。這時的蜀吳關係,因爲曹魏強大的軍事壓力,已經出現了回暖的跡象,但這種跡象還不是很明顯。孫權其實是不再想和蜀漢爲敵的,當然前提是蜀漢承認他對荊州的統治權。只是孫權作爲一個勝利者,他似乎不太能放下面子,主動向蜀漢示好,而是在等蜀漢主動找上門來,這樣能討價還價。

東吳與蜀漢之間有着怎樣的外交往來?外交的結果如何? 第3張

對於蜀漢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諸葛亮來說,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路,就是和孫權聯合。因爲蜀漢立國的最高綱領就是北伐曹魏,蜀漢國力和曹魏根本沒法比,如果孫權再和曹丕聯手搗亂,諸葛亮也吃不消。在夷陵慘敗後的壓抑氣氛中,與孫權修好不是一個容易做出的決定,是需要很大勇氣的,至少要在感情上說服自己。雖然諸葛亮很早就有與吳修好的戰略思想,但蜀漢第一個提出與吳聯合的高級官員是尚書鄧芝。鄧芝的辯才很出色,而且爲人有膽識。所以諸葛亮一眼就相中了鄧芝,派他出使東吳,完成吳蜀結盟的重大政治任務。這時孫權還是沒有下定與蜀漢結盟的決心,他擔心什麼?主要還是蜀漢方面是否有誠意和他聯合,孫權最不希望看到蜀漢趁魏軍大舉南下的時候,再東向復仇的局面發生。在確定了蜀漢確實無意復仇的外交底線後,孫權面對蜀漢主動伸出來的橄欖枝,還是羞羞答答接了過來。但是孫權還是在和鄧芝的談判過程中討價還價,想給自己與蜀漢的結盟戰略賣個好價錢。

蜀漢建興元年(即吳黃龍二年,公元223年)十月,吳蜀經歷了血雨腥風的戰爭之後,終於再次走到了一起。這次鄧芝赴吳談判,只是初步確定了吳蜀聯盟的框架,吳蜀之間官方性的正式結盟,則在蜀漢建興七年(吳黃武元年,公元229年)六月。這一年的四月,孫權正式稱帝,隨後諸葛亮力排朝內爭議,派衛尉陳震赴吳,祝賀孫權即位。孫權在武昌和陳震正式簽署了漢帝國(蜀漢的正式國號是“漢”)和吳帝國的同盟合約,從此吳蜀兩國親如兄弟……這份盟約是明顯針對曹魏的,主要內容是提前瓜分了曹魏的地盤,一旦滅魏後,豫、青、徐、幽四州歸吳,兗、冀、並、涼歸蜀。一般來說,同盟合約都會有一個重要內容,即雙方給對方提供軍事援助。任何第三方以武力侵犯盟約國的任何一方,其他盟約國都有責任出兵相助。吳蜀盟約就是這樣。

自此之後,終蜀漢之世,蜀吳再沒有發生過外交上的不愉快,雙方合力對抗曹魏。爲了及時瞭解對方戰場的情況,雙方軍事首腦還經常向對方通報自己戰區的戰報,就差沒在對方地盤常派聯絡官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