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劉伯溫爲何不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之列?爲何徐達只能位居功臣榜第二?

劉伯溫爲何不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之列?爲何徐達只能位居功臣榜第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開國六公爵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史料記載“時封公者,徐達、常遇春子茂、李文忠、馮勝、鄧愈及善長六人。而善長位第一,制詞比之蕭何,褒稱甚至。”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六公爵分別是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俞,第一功臣則是李善長。朱元璋將李善長譽爲蕭何,可見對其有多麼重視。

李善長的功勞固然不低,但客觀上看,最大的功臣還是徐達,劉伯溫次之,徐達統帥三軍,經驗豐富忠心耿耿,幾乎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爲明帝國立下赫赫戰功。劉伯溫幫助朱元璋出謀劃策,戰略戰術上,總能搶佔先機,準確判斷敵我形勢,就連深謀遠慮的朱元璋,都不得不服。

徐達名列功臣榜第二位,封爲魏國公。劉伯溫只封了個誠意伯,食祿僅二百四十石。那麼爲何開國六公爵沒有劉伯溫?

劉伯溫爲何不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之列?爲何徐達只能位居功臣榜第二?

一、朱元璋忌憚劉伯溫的權謀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張士誠圍攻安豐,安豐城的劉福通向朱元璋發出救援請求,朱元璋得知消息,要親自率兵救援。劉伯溫趕忙勸說朱元璋:“目前形勢不明,張士誠、陳友諒都在伺機進攻,不能輕易出兵。”

朱元璋出兵後,陳友諒趁機進攻洪都,好在陳友諒是個睚眥必報的主,否則一旦陳友諒進攻應天,那麼朱元璋就危險了。出兵之後,朱元璋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悔沒有聽劉伯溫的話,好在事情還沒有到最壞地步。

旋即朱元璋派兵,救援洪都,雙方水軍在鄱陽湖大戰,此時朱元璋在胡牀上督戰,劉伯溫在旁陪從,突然劉伯溫大聲呼叫,催促朱元璋換成船,轉瞬之間,朱元璋原先的母艦被擊沉,朱元璋逃過一劫。

劉伯溫總能在關鍵時刻,發揮關鍵性作用,衆所周知,朱元璋的軍事天賦很高,多數情況下,他都是正確的少數派,然而劉伯溫卻比他技高一籌,在佩服的同時,朱元璋也對劉伯溫有了三分忌憚。

畢竟劉伯溫所會的都可是波譎雲詭的權謀之術,一旦劉伯溫生出異心,那麼他這個帝王或許就做到頭了,所以劉伯溫必定無法被封爲公爵。

二、朱元璋缺乏容人之量

對於百姓和異族人,朱元璋可以做到寬大爲懷,但對於官員,朱元璋就是小肚雞腸了,他在位期間無數官員人頭落地,有的是罪有應得,而更多則是被牽連致死。

朱元璋是苦孩子出身,如果以歷代君王的出身高低排個名次,朱元璋或許得個倒數第一。朱元璋出生在混亂不堪、蝗災、瘟疫橫行的元末,元末官員根本不把百姓當人看,朱元璋一家人過得也是相當悽慘。

劉伯溫爲何不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之列?爲何徐達只能位居功臣榜第二? 第2張

十七歲的時候,朱元璋父親相繼去世,由於家境貧寒,連安葬父母的地方都沒有,還在有好心人幫忙,朱元璋兄弟纔將父母安葬。在起事之前,朱元璋當過和尚、要過飯,這世間的悲劇彷彿都在他身上上演了一遍。

朱元璋將這一切歸咎於官員,所以當他做了皇帝之後,最不信任的就是官員,他身上有兩種性格,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信,兩種性格交錯,慢慢變得極端和暴戾。

其次,朱元璋爲了讓兒子能順利繼承皇位,幾乎將功臣宿將屠戮一空,可見雄才偉略的朱元璋,也缺乏容人之量。即便劉伯溫再聰明,立下再大功勳,都無法獲得朱元璋的信任,而在朱元璋心中,劉伯溫的威脅顯然比旁人更大,所以劉伯溫要想封爲公爵,幾乎是不可能的。爲何徐達只能位居功臣榜第二?

三、李善長和朱元璋關係親密

對於功臣的排名,能拍板的只有皇帝,而人是有主觀性的,人不會像機器一樣準確無誤,朱元璋也不例外。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自古至今想要爬上高位,光有能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眼光、經驗、權謀、運氣等要素。

史料記載“從下滁州,爲參謀,預機畫,主饋餉,甚見親信。”

李善長很早就跟隨者朱元璋,李善長不僅幫朱元璋參謀軍國大事,另一個重要責任就是籌措糧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問題很可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之所以李善長負責後勤和糧餉,就說明朱元璋對其有多麼信任。

就好比我們現在的公司企業,負責財務工作的大多數老闆最信任的人,因爲一旦錢出了問題,會影響整個公司的發展。

在起義之初,郭子興曾想挖走李善長,並奪掉朱元璋的軍權,李善長果斷拒絕了郭子興,從此朱元璋對李善長極爲倚重。雖說朱元璋十分冷血,但他也是個有血有肉的人,李善長對他忠誠,他也會感激李善長,況且兩人一路上風風雨雨經歷過這麼多,朱元璋也該有所表示。

李善長的能力不算高,功勞也比不上徐達,但李善長和朱元璋的關係好,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胡惟庸案爆發後,李善長本應直接被牽連處死,但朱元璋給了他一次機會,這明顯不是一般人能夠得到了。

劉伯溫爲何不在明朝開國六公爵之列?爲何徐達只能位居功臣榜第二? 第3張

以朱元璋狠辣,殺人從來步留餘地,偏偏對李善長網開一面,如果李善長從此偃旗息鼓,得個自然死亡還是可以的,奈何李善長依舊五行我素,這才被朱元璋殺個二罪歸一。

四、徐達掌管天下兵馬,朱元璋有所顧忌

不論哪朝哪代,兵權都是十分敏感的存在,每次出兵打仗,皇帝們總要反覆琢磨元帥的人選,一方面要能打仗、打勝仗,一方面也要堤防將領擁兵自重,反戈一擊。

哪怕徐達再忠心,但他手上可是握有兵權,常常是徐達作爲大將軍,常遇春作爲副將軍,不論敵人是誰,總能做到勢如破竹、銳不可當。朱元璋清楚徐達的忠心,但仍將徐達排在第二位,在朱元璋看來,他給徐達的封賞已經足夠高,而徐達心性溫和豁達,也不會因此懷恨在心。

也是正是因爲徐達低調爲人,從不居功自傲,清楚明哲保身之道,所以徐達才能得以善終,否則以他的功勞,難逃一死。

總而言之,在洪武年間做官絕非易事,面對暴虐狂躁的朱元璋,想要活下去,需要諸多技巧和經驗,徐達可能是做得最完美的一位,而李善長和劉伯溫身上瑕疵太多,以至於結局完全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