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建立後,功臣榜上第一名爲何不是劉伯溫

明朝建立後,功臣榜上第一名爲何不是劉伯溫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明朝功臣的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說起劉伯溫在廣大吃瓜羣衆中的印象,大多數都會浮現出一副運籌帷幄、仙氣飄飄的形象。這位朱元璋軍中的第一軍師,憑藉着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能耐,談笑間就讓敵軍灰飛煙滅。

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明朝建立以後,在所有功臣中排名第一的竟然是李善長。更讓人尷尬的是,在當時所封的6位公爵、28位侯爵和2位伯爵,劉伯溫居然排名最後一位。

其實歷史上的劉伯溫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功勞,不要說和李善長無法相比,能封一個伯爵還是朱元璋對他的特殊照顧。但是作爲江南地主文人的優秀代表,劉伯溫的歷史地位,隨着文官集團地位的上升而水漲船高。通過後世文人們對其接力花樣吹捧,到了明武宗正德年間,劉伯溫已經有了“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的溢美之詞。那麼他和李善長之間,到底誰對明朝開國的功勞更大呢?今天筆者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劉伯溫的特長

“瀟灑”的乾飯人

劉基,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作爲元順帝元統元年(公元1333年)的進士,劉伯溫在大元朝的官場上其實一直混得不太得意。中舉之後的劉伯溫沒有官做,先在家待崗了三年,才於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被授予了一個正八品的芝麻綠豆官:江西高安縣丞的。

明朝建立後,功臣榜上第一名爲何不是劉伯溫

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劉伯溫一干就是五年,《明史》稱讚他在崗位上“有廉直聲”。但是五年不升職誰也受不了,劉縣丞一怒之下,辭官回家了。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閒不住的劉伯溫再度出山,出任江浙儒學副提舉。儒學提舉司,設於各行省所在地,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等事。每司設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看來以退爲進也是有所收穫的,至少從正八品升到了從七品,了不起。

但是這份新工作劉伯溫只幹了大約一年,就再度辭職回家。此後的八年時間裏,劉伯溫在老家、丹徒、杭州等地隱居,一直悠哉遊哉到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這一年,劉先生已經42歲了。自23歲高中進士後,近二十年時間裏只上了不到六年時間的班,真正我輩乾飯人的楷模。即便如此,仍然不妨礙文人間的花樣互捧。

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西蜀趙天澤論江左人物,首稱基,以爲諸葛孔明儔也。—《明史卷一百二十八·列傳第十六》

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後,被認爲是“再世諸葛亮”的劉伯溫再度出山,爲對付海賊方國珍很賣了一番力氣。《明史》在劉伯溫本傳中對其在平叛行動中的表現大加褒揚,以致於筆者都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諸葛伯溫”扇子再搖幾下,方國珍就要跪地求饒了。結果呢,元朝大軍幾次會剿方國珍,來一次敗一次,江浙行省參政朵兒只班、左丞孛羅帖木兒先後被俘。最終元廷被迫對方國珍實施招安,而劉伯溫則再度失業。

時間轉眼就到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50歲的劉伯溫收到了一份來自於南京的工作邀約。賦閒多年的劉伯溫沒有猶豫,和龍泉人章溢、麗水人葉琛一起再出發,這一次他的主公是一代雄主朱元璋。

蒙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25歲的朱元璋加入郭子興義軍,開始了他的傳奇生涯。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今南京),成爲了一方諸侯。而直到至正二十年才加入陣營的劉伯溫,在朱元璋集團中的資歷確實太淺了。

那麼資歷不夠,能否靠戰功來彌補呢?很遺憾,也並沒有。劉伯溫歸附朱元璋以後的主要工作,更多地在於觀察天象。比如陳友諒奔襲南京時,在一片人心惶惶之際,劉伯溫指出“天道後舉者勝”,鼓舞了衆將士作戰的信心。朱元璋準備出師九江討伐陳友諒,劉伯溫指出“今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後,此天命也”,意思就是此行必勝。當老朱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上決戰之時,劉伯溫又提出“金木相犯日決勝”的說法。

明朝建立後,功臣榜上第一名爲何不是劉伯溫 第2張

換句話說,在朱元璋平定天下的過程中,劉伯溫更多地以一個術士的形象出現,通過對天象的解釋來堅定朱元璋集團的作戰信心。至於實打實的戰功,無論在《明史》還是《太祖實錄》裏面,都是找不出來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劉伯溫和汪廣洋一起受封伯爵。汪廣洋的誥文中,有“就職從徵,剸繁治劇,屢獻忠謀,驅馳多難”這樣的高度評價。而劉伯溫的誥文中,所提到的最大功勞就是“累察乾象,多效謀猷”,說白了還是當一個術士來用。

李善長的能力

君臣一見如故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人。《明史》對他的評價是“少讀書有智計,習法家言,策事多中”。換句話說,李善長讀過書,但是並沒有功名,和劉基那些在元朝中過進士的文人是有區別的。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冬天,朱元璋帶着徐達、湯和等嫡系小夥伴離開濠州,南下經略定遠,最終目標是滁州。

南下滁州途中,李善長求見朱元璋,二人一見如故。熟知歷史的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爲榜樣,來激勵同樣一無所有的朱元璋。同時提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的治軍綱領,從維度上拔高了朱元璋的視野,爲他今後的成功奠定了理論基礎。

李善長是個推崇法家的文化人,這在大老粗聚集的義軍中極爲罕見。朱元璋有了李善長的輔佐可謂如虎添翼,而他的主公、濠州紅巾軍領袖郭子興甚至也打起了李善長的主意。頗有識人之明的李善長對郭子興不屑一顧,堅決站到了貌似弱小的朱元璋一邊,這反過來讓老朱對他更爲倚重。

郭子興中流言,疑太祖,稍奪其兵柄。又欲奪善長自輔,固謝弗往,太祖深倚之。—《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明朝建立後,功臣榜上第一名爲何不是劉伯溫 第3張

郭子興死後,朱元璋率部渡過長江,攻克太平府。其本人出任太平興國翼大元帥,李善長則是帥府都事。很快老朱攻克集慶,升任龍鳳政權江南行中書省平章,李善長則出任參議。李善長既要參謀軍事,又要制定規章制度,一個人幹兩個人的活,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時候的劉伯溫在幹嘛呢?在吟詩作對,享受風花雪月。

太祖爲江南行中書省平章,以爲參議。時宋思顏、李夢庚、郭景祥等俱爲省僚,而軍機進退,賞罰章程,多決於善長。—《明史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十五》

外有徐達,內有李善長

正是有李善長在,朱元璋可以放心地用兵而不用擔心糧餉問題。也正是有李善長在,朱元璋可以大膽地御駕親征而不用擔心老根據地的安危。《明史》中對於李善長在這個階段的表現,是這樣描述的:“制錢法,開鐵冶,定魚稅,國用益饒,而民不困”。

吳元年(公元1367年)九月平定張士誠之後論功行賞,吳王朱元璋冊封了三位國公。李善長、徐達、常遇春三人被封爲宣國公、信國公和鄂國公,三人之中則以李善長爲首。

對於朱元璋來說,評判手下的功勞,從來不單純地以戰功來計算。在他老人家看來,外出征戰和居內留守,其重要性不分彼此。就拿本次平定張士誠之戰來說,固然徐達、常遇春等領兵將領自然值得嘉獎,但擔負留守重擔的馮勝(馮宗異),其功勞也不能一筆抹殺。在創業階段,有幸跟着朱元璋這樣的老闆,想必是人人樂於效勞的。

但從軍在外,與經營佈置在內者,任雖不同,其勞則一。馮宗異留守京城,軍府之事獨任其勞,亦宜受賞。—《明太祖實錄卷二十五》

明朝建立後,功臣榜上第一名爲何不是劉伯溫 第4張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在封賞之前特地事先聲明“凡今爵賞次第,皆朕所自定,至公而無私”。意思就是本次不管是爵位、俸祿、官職還是排名,都是我深思熟慮的結果,無人可以反對。至於李善長和徐達(當時常遇春已死),這一次同時“進封大國”。李善長封韓國公,公爵中排名第一。徐達封魏國公,排名第二。但是爲了平衡,老朱給了徐達大明第一高薪:歲祿五千石。李善長則是第二高薪:歲祿四千石。

左丞相李善長雖無汗馬之勞,然事朕最久,供給軍食,未嘗缺乏。右丞相徐達與朕同鄉裏,朕起兵時即從征討四方,摧強撫順,勞勩居多。此二人者,已列公爵,宜進封大國,以示褒嘉。餘悉據功定封。—《明太祖實錄卷五十八》

當年李善長將朱元璋比作劉邦,現在投桃報李,朱元璋也將李善長比作蕭何。此時的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參軍國事、韓國公李善長56歲,春風得意。

結語:從加入朱元璋集團開始,李善長一直就是幕僚中第一人。到明朝開國之時,李善長已經爲朱元璋兢兢業業地服務了十七年。朱元璋集團所有的法律規章,稅收糧草,都是李善長一手操辦。在奪取天下的征程中,朱元璋可以沒有劉伯溫,但卻一定不能缺少李善長。這就是爲何李善長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而劉伯溫只能封誠意伯,歲祿二百四十石的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