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2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正始改制”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正始年間,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叡病危,由於太子曹芳年幼,魏明帝曹叡不得不另立輔臣輔助太子處理政事,由此司馬懿和曹爽登頂曹魏政壇的最前沿。初時,曹爽念在司馬懿在朝中名望甚高,對其還是多有敬畏的。《三國志》:“初,宣王以爽魏之肺腑,每先推之,爽以宣王名重,亦引身卑下,當時稱焉。”

然而兩人在年齡上、性格上以及各個方面都顯得格格不入,以至於想讓這兩人安心相處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更主要的是司馬懿和曹爽分屬不同陣營。司馬家族是河內溫縣的大族,而司馬懿在曹魏更是以侍奉過四位君主,是當時勞苦功高的世家豪門的領袖;曹爽是曹氏宗親的代表人,其父曹真在司馬懿之前是西線防守蜀漢軍隊的最高指揮官,曹爽憑藉着祖上餘蔭成爲了輔政大臣,也成爲了曹氏宗親新的領袖。因而在安穩了一段時間之後,兩人之間的矛盾便開始激化了,爲了打壓司馬懿,大肆提拔自己的親信以及當年“浮華風會”之中被打壓的士人,而關於“正始改制”方案的提出人夏侯玄也是在這個時候走上了政治前沿。

夏侯玄,字太初,曹魏徵南大將軍夏侯尚之子,由於早年受到魏明帝曹叡的打壓以至於其仕途不順,若非曹爽掌權,夏侯玄可能再無出仕的機會。作爲曹爽派系極爲重要的人物,夏侯玄則在此時針對曹魏存在的一些狀況對其進行加以改正以幫助曹爽獲取聲望。

然而“正始改制”則遭到了曹魏又一輔政大臣司馬懿的反對,《三國志.諸曹夏侯列傳》之中雖沒有明確記載司馬懿的態度,可從其言語之中不乏看到司馬懿對夏侯玄所施行的一系列方針是有不同意見的,由於《三國志》成書是在西晉,故陳壽對此可謂諱莫如深。

然司馬懿已經被曹爽給架空,改制已經勢在必行,無可奈何之下司馬懿只有深居簡出,也就是從這開始讓本就關係不佳的曹爽和司馬懿徹底走向了對立面,那麼關於“正始改制”究竟改了哪些措施?司馬懿又爲何反對呢?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正始改制”具體改了哪些措施?

“正始改制”是由夏侯玄提出的,主要是針對當時曹魏內部存在的一些弊病對他進行加以改正,下面依次來講解:

官制改革,限制“九品中正制”,加強吏部的作用曹丕登基之初,世家豪門的發展壯大已經成爲了一種趨勢,他又沒有其父曹操的雄才大略,故而爲了保障皇位的穩固,他只有向世家妥協,一改其父的選官制度“唯纔是舉”,轉而向世家豪門等靠齊,這就催生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某種意義上來說,“九品中正制”源自於漢代“察舉制”,然而與之不同的是,察舉制的品評人是“州刺史”等地方長官。而“九品制”則是由各地州郡的中正官進行評鑑。

魏晉以後直到南北朝,大部分官吏都由吏部尚書任命,中正的職責本來是評議士人的德才家世進行品評,作爲選官的根據;而吏部則是根據中正官的品鑑,對士人進行任命。然而在實際過程之中,中正官的權限已經直接超越了吏部,直接干涉官員的任命,這種情況直接造成了當時官員任命的混亂。

因而對於這一項改制措施夏侯玄主張各級官員要各司其職,中正官只應該負責對士人的評價,而實際任命則應該由吏部的官員來決定,兩者之間不應該妄加干涉。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第2張

改革州郡縣制度郡縣制草創於春秋時期,至商鞅變法之時正式確立,至秦始皇統一天下之時爲確立集權制度,分天下三十六郡;至漢代,雖又重新確立分封制度,可是郡縣制同樣在漢代並行,漢武帝之時,爲了進一步加強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則在郡縣制的基礎上又設立了一個行政等級:州,並創立十三部刺史來監察地方;到了魏文帝時期在州的基礎上又設立了都督制。這一級級行政區的設立讓夏侯玄發現了當時地方上存在的普遍性問題:

官制混亂,相同職能的官銜太多。行政機構混亂導致辦事效率低下。每一級官吏的增加無疑是加重朝廷的負擔,而這些負擔最重又落在百姓的頭上。針對這一系列的情況夏侯玄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首先就是要統一官制,官制統一了,官員才能夠強化自己的責任心,繼而在各自的崗位之上各司其職。其次裁撤郡的行政機構,結束刺史和郡守重疊的情況,而裁撤的這上萬官員可以爲國家節省一大筆開支。提倡節儉,改善當時奢侈的風氣早在魏武帝曹操時期,其便多次提倡各級官吏要節儉,甚至在建安十二年提出了“禁酒令”,目的就是節約糧食,而魏文帝曹丕繼位之後大體上也能承襲父親的路子。魏明帝曹叡自小長於深宮之中,並不知道民間的疾苦,在位前期,由於當時諸葛亮尚在屢次對曹魏政權構成威脅,故其還能勵精圖治。然而自諸葛亮死後,由於沒有了居安思危的意識,魏明帝開始大興土木,廣建宮殿。

《三國志·明帝紀》:“是時,大治洛陽宮,起昭陽、太極殿,築總章觀。百姓失農時,直臣楊阜、高堂隆等各數切諫,雖不能聽,常優容之。”

魏明帝的奢侈風氣引來的就是上行下效,以至於曹操、曹丕時期的節儉風氣不再重現,至曹芳即位之時,奢侈的社會風氣依然沒有改變。奢侈浪費給百姓帶來了很大痛苦,老百姓的農業種植受到影響,農業蕭條。

因而針對這一系列情況,夏侯玄提倡樸素的社會風氣,消除奢侈風。同時根據當時主流社會奇裝異服的現象,夏侯玄提議以古代的禮法爲準則,消除這一系列奢靡浪費的不良風氣。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第3張

我們從這一系列的事件之中可以看到曹爽一黨不乏有遠見之士,以往對於夏侯玄的認識我們或許只停留在“名士風度”之上,然從這些措施的行動上來看,夏侯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才能,由於史書有故意抹黑曹爽一黨的嫌疑,故而以往我們對於夏侯玄、曹爽等人的認知應該也稍微需要改觀。

當然我們也從側面可以看到,夏侯玄的這些主張對於當時的世家的衝擊力無疑是巨大的,世家本身是靠“九品中正制”起家,在各地郡縣也都有安插自己的子弟,裁撤郡一級對於他們也無疑是巨大的打擊,故而也不難理解司馬懿爲什麼要如此激烈的反對了。也因爲世家的利益遭受了巨大的衝擊,故而對後來司馬懿的“高平陵政變”聯合世家埋下了伏筆。

“正始改制”的實施情況

由於史書之中並沒有提出“正始改制”的具體時間,我們不知道這是從什麼時候進行改制的,且由於陳壽在撰寫《三國志》之時處於一個很尷尬的境地,故而對於這一系列措施諱莫如深,再加上司馬家的有意曲解等,對“正始改制”我們至今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然而從史書之中的蛛絲馬跡之中我們也能看到一些小信息:

《晉書·宣帝紀》:“正始八年夏四月,··一曹爽用何晏、鄧腸、丁謐之謀,遷太后於永寧宮,專擅朝政,兄弟並典兵,多樹親黨,屢改制度,帝不能禁,於是與爽有隙,五月,帝稱疾不與政事。”《晉書.傅鹹傳》:“正始中,任何晏以選舉,內外之衆職各得其才,集然之美於斯可觀。”《晉書.荀勖傳》:魏太和中,遣王人四處,減天下吏員,正始中亦合併郡縣,此省吏也。”《三國志.諸曹夏侯列傳》:“爽飲食衣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皆以爲伎樂。”

從這些史籍之中看到,對於“正始改制”是有褒有貶的,有利的地方在於正始改制的確取得了奇效,爲當時的財政節省了一大筆開支;然而由於曹爽等人在改制之中漸失去本心,也故而讓這場改制蒙上了一層陰影。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第4張

多方面看待“正始改制”之中的弊端以及侷限性

“正始改制”是針對曹魏的一些弊病而對症下藥,然而這本就是在削弱世家的基礎上而改的,目的就是加強中央集權,然而當時朝廷大權都掌握在曹爽的手裏,因而這最後的得益者自然是曹爽。

爲了身家利益以及制止曹爽的舉動,司馬懿不得不和夏侯玄做一個激烈的爭辯,然由於改制勢在必行,故司馬懿在無可奈何之下只有裝病。在“高平陵之變”之後司馬懿就廢止了“正始改制”,那麼除了這利益上之考量呢,“正始改制”還有哪些弊端呢?

夏侯玄爲何會提出“正始改制”?正始改制有什麼弊端和侷限性? 第5張

夏侯玄的想法很美好,然步子太大,不能一蹴而就《三國志》:“恐此三事,當待賢能然後了耳。”這一句話並不能說明司馬懿對“正始改制”是同意與否,然而筆者認爲這一句話也能體現出司馬懿的老謀深算。夏侯玄想要根除弊病的想法的確值得讚揚,然而當時正處於世家門閥高度膨脹的時期,想要限制世家談何容易?

我們從後世的一系列事件之中就可以看到,門閥自東晉後期開始逐漸衰弱,然而在地方上依然具有較強的影響力,直到隋文帝創立科舉制才逐漸消除了世家,然而可以說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直到黃巢之亂才讓這個影響千年歷史的集團徹底走向衰亡。而同樣的郡的廢置也經歷了數百年,南北朝時期爲了鞏固自身統治,南朝皇室不斷的分割宗王的土地,目的就是爲了進一步削弱他們的權力,然而就算如此南朝諸帝並未將郡的行政機構廢除。直至隋文帝統一天下,深感天下之弊端,才廢除了郡這個行政單位。爲了消除世家的影響力,門閥經歷了數百年才得以消亡,而且這還是在世家極度衰弱的情況下,經歷了十數個雄才大略的帝王的各種手段方纔消除。而此時夏侯玄在世家高度發展的時期想要限制世家無異於以卵擊石,況且曹爽集團的能力又是值得堪憂的,故而可以說是“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改制派失去初心,改制未深入人心夏侯玄提出“正始改制”目的則是爲了希望將曹魏的一些弊病徹底的根除,其本人由於常年鎮守西陲,故而未能直接參與改制,改制則由曹爽黨羽所實行,然而曹爽等人在實際的行動之中已經失去了初心,變得窮奢極侈,已經違反了正始改制的第三點。

《三國志.諸曹夏侯列傳》:“爽飲食衣服,擬於乘輿尚方珍玩,充物其家。妻妾盈後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皆以爲伎樂。”

所以當司馬懿誅殺曹爽,廢止了“正始改制”之後,百姓並沒有因而哀痛,整個社會依然保持了穩定,這間接的可以證明了曹爽的改制是並未深入人心的,故而對於廢止“正始改制”老百姓沒有表現出強烈的反對,也證明了曹爽等人的改制已經讓曹爽徹底失去了民心。

由於曹爽等人的改制觸犯了太多的禁忌,遭到了朝野的反對,“高平陵之變”的喪鐘已經爲他敲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