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張居正改革爲何會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張居正改革爲何會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張居正改革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明神宗時期,內閣首輔張居正爲了挽救明王朝,緩和社會矛盾進行了一場變法革新 即張居正改革。這場改革前後持續了十年,據史料記載,“張居正及攬大政,登首輔,慨然有任天下之志。……成君德,抑近幸,嚴考成,核名實,清郵傳,核地畝,一時治績炳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使明朝的財政收入有了很大的改觀,社會經濟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甚至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爲垂危的明王朝贏得了生存的轉機。

但是,張居正去世後,在保守派的激烈對抗下,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張居正本人也成爲了改革的犧牲品,落得個人亡政息的結局,明朝也繼續走向了衰落的道路。對於張居正改革失敗的原因,本文認爲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

張居正改革爲何會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首先,改革失去了皇帝和太后的支持

張居正擔任神宗皇帝時期的內閣首輔,擁有絕對的權力,同時他還是神宗的授業講師,神宗年幼的時候,對張居正可以說是言聽計從、畢恭畢敬,可是隨着神宗漸漸長大,尤其是年滿十八歲之後,已經可以獨立處理朝政,並且想自己親政,但是張居正卻不肯放權,在李太后的支持下,仍然緊緊抓住權力,不願意把朝政大權交給神宗,“帝甚憚居正。及帝漸長,心厭之”,這讓神宗對張居正起了疑心,懷疑的種子一旦埋下,就難以拔除。於是神宗產生了逆反之心,對於張居正也由以前的敬畏和忌憚轉爲產生嫌隙和不滿。

張居正去世後,神宗真正掌握了權力,爲了恢復君主的權威,發泄這麼久以來壓抑在心中的對張居正的不滿,也爲了取得張居正反對派的支持,而對張居正進行了清算,廢除了張居正的改革。

“帝命司禮張誠及侍郎丘模借錦衣指揮、給事中籍居正家”“詔盡削居正官秩,奪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謂當剖棺戮屍而姑免之。其弟都指揮居易,子編修嗣修,俱發戍煙瘴地。”

已逝的張居正不僅被削去了官職,以前賜給他的璽書、賜給家眷的四代誥命也被收回,功勞不被承認,只剩下了一樁樁一件件的罪過,連他的弟弟和兒子也受到了牽連,都被髮配到了煙瘴之地。隨着張居正的身敗名裂,他所推行的改革也因失去制度支持最終失敗。

其次,改革沒有推動和支持改革的社會基礎

張居正推行的一系列改革雖然對於明王朝的長治久安有好處,但是他的措施不可避免地損害了官僚貴族和地主豪紳的利益,引起了他們的不滿,也得不到他們的支持。“奪情”事件之後,官僚隊伍中的一些開明人士也放棄了對張居正的支持。

爲了掃除思想障礙,張居正提倡經世實學,反對空談,禁止講學和另立學派,還殺害了當時著名的心學傳播者何心隱,整頓了64座書院,並且將這些書院收歸國有成爲官辦書院。這在一定程度上屬於思想專制,在思想活躍、心學迅速發展的當時是不合時宜的,這些行爲引起了信仰心學的讀書人和士大夫的反對。

另外,政府對於清丈出來的地主的逃稅地,只要把賦稅繳清,就承認土地的合法使用權,而不是把地主多佔的土地分給沒有地的農民,所以沒有解決土地兼併的問題,這樣也就很難得到農民的支持。

“一條鞭法”的實行,雖然減輕了商人和手工業者的負擔,但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弱小,沒有形成一股新興的政治力量來支持改革。

改革雖然有利於國家的發展,但是卻損害了多個階層的利益,所以真心實意支持改革的人很少,相反,那些被損害了利益的人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利用他們在經濟、政治上的權力,不斷對改革進行阻撓和破壞。

張居正改革爲何會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第2張

最後,張居正本人的性格、做事風格和用人的失誤與他身後的悲劇也存在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張居正在生活上窮奢極欲的人,每次出行排場很大。他在朝廷中一向是倡導節儉,一再以“方令天下,民窮財盡,國用屢空”爲理由要求萬曆皇帝和李太后節儉開支。但是他只會要求別人,自己卻不能以身作則,註定是得不到皇帝支持的。

張居正晚年患病臥牀之後,舉國爲他齋醮祈禱,這樣的待遇在皇室家族裏面除了皇帝,都不敢輕易獲得,他一屆大臣卻獲得了這樣大的殊榮,並不是一件好事,臣子受百姓擁戴太過就會招致皇帝的猜忌,況且他們之間本來就存在着嫌隙,萬曆皇帝本來就對他不滿,這樣一來大大觸犯了皇帝的“天威”,兩人之間的矛盾徹底激化,這也成爲其死後遭萬曆清算的重要原因。

在內閣中,張居正獨斷專行,一切事物都由張居正本人說了算,即使在他重病居家的時候,也緊緊掌握內閣大權,大事仍然必須交由他裁決。此外,張居正還閉塞言路,特別不願意聽取其他官員的不同意見,對政敵和意見不同的官員採取打擊壓制的方法,這樣一來,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就難以及時解決,政策中存在的問題也難以及時更正,等張居正自己發現的時候,可能已經積弊已深、迴天乏力了。

張居正還喜歡被人吹捧,所以有的官員爲了討好張居正,極盡阿諛奉承溜鬚拍馬之事來得到他的重用,“始譽以伊、周,漸進以五臣,且諛之舜、禹,居正亦恬然居之”。他被誇讚能與古時候的賢臣相媲美也就罷了,誇他堪比舜、禹,他也恬然居之就過分了,畢竟君臣有別,這樣讓皇帝怎麼想?勢必會加深皇上心中的怨氣和忌憚。

他還敗壞科舉制度,幫助自己的兒子在科舉考試中作弊。萬曆五年由神宗親自出面,在廷試中用了調包計,把他的二兒子張嗣修從二甲第二名升到一甲第二名。這讓本來應該獲取高級官位的人才居於人下,卻讓纔不配位的人成爲榜眼。而且其他大臣也紛紛效仿張居正,爲自己的兒子競相獵取功名,高門子弟競相舞弊,朝堂來來去去就被那麼幾家人把持,寒門子弟再努力讀書也只是爲他人作嫁衣裳,成爲別人平步青雲的階梯。這大大敗壞了科舉制度,在士大夫中起了很壞的影響,對明代政治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加速了大明帝國的衰亡。

張居正改革爲何會失敗?改革失敗的原因到底有哪些? 第3張

張居正生前在用人方面,曾經做到了唯纔是用,使用了戚繼光這樣的人才,甚至起用了一些優秀的基層人才。但與此同時,他的用人也看對方是否有利於他權力集中,所以他也重用了很多曲意奉承、溜鬚拍馬之人,這樣的人只會說漂亮話,不會幹漂亮事,只想着用溜鬚拍馬來獲得權力和錢財,而不會真心實意推行改革,更難以擔當重任,所以隨着張居正的去世,改革就難以繼續下去。

就像他一手提拔並引入內閣的張四維和申時行都是溜鬚拍馬、隨波逐流的兩面派,張四維在張居正死後立馬迎合神宗反對改革,申時行繼任首輔後爲了收買人心,廢除了張居正實行的考成法和其他的一些政策。這樣的兩面派竊據要職,改革怎麼可能繼續下去。

總結

張居正改革最終失敗了,但是改革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恢復和發展了社會經濟,減緩了明王朝急劇走向衰亡的趨勢。張居正改革人亡政息的結局,也給了我們現代的改革一些啓示和教訓:

一是改革要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張居正改革能取得成就正是因爲他抓住了明中後期社會的主要矛盾,針對這些矛盾具體實行了一系列措施,挽救了急劇走向衰亡的明王朝。

二是改革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要根據不斷髮展變化着的社會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制定出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施政方略。

三是改革要善於聽取各方面建議,要廣開言路才能及時解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而不能閉塞言路,僅聽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