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甘薯之父陳振龍: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甘薯之父陳振龍: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陳振龍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自古以來,民以食爲天,在古代因爲生產力低下,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飯,所以很多農民基本上連飯都吃不飽,一旦遇上災年,餓死的人口,那更是數以萬計,因此,歷代統治者都以農業爲本。

但是在我國古代,農業技術並不發達,沒有雜交水稻,沒有玉米,只有稻、黍、稷、麥、菽五穀,不僅有地域限制,而且產量低下。

甘薯之父陳振龍: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糧食的缺乏,就造成了古代人口的缺少,但是到了清朝乾隆年間,中國人口數量竟然突破三億大關,原因竟然是,明代萬歷年間,一個小人物從國外冒死帶回了一種農作物。

這個小人物名叫做陳振龍,是福建省福州府長樂縣青橋村人,出生於明朝嘉靖22年。陳振龍年輕時也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因爲屢試不中,人到中年便棄文從商。

在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很多商人都會下南洋,陳振龍也不例外,他將生意一直做到呂宋,也就是今天菲律賓一帶,在菲律賓他發現了一樣東西,讓大明王朝延續了50年的壽命。

這樣東西就是甘薯。

到了萬曆年間,明朝顯露出衰敗之象,其實自嘉靖皇帝開始大明王朝就已經走下坡路了,明朝中後期的幾個皇帝,個個都比較有個性,嘉靖皇帝喜好煉丹修道,而萬曆皇帝更是30多年不上朝。

而且大明王朝在萬曆年間更是天災不斷,如果不是因爲天災的原因,萬曆不上朝就不上朝,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但是天災人禍並行,萬曆三大徵更是消耗了大明最後的國庫,這使得民間哀怨四起,饑民成災。

老百姓的生存沒有了保障,難免會出現揭竿而起的現象,所以萬曆年間,大明王朝時屬於內憂外患之時。就在這個時候,陳振龍從菲律賓帶回了甘薯這種作物,着實緩解了大明王朝此時的憂患。

陳振龍從菲律賓引進甘薯可是着實不易,因爲當時菲律賓已經是西班牙的殖民地,西班牙人從美洲引進甘薯,在菲律賓種植,甘薯這種作物不僅產量高,而且可以生吃也可以熟吃,更爲重要的是種植要求很低,只要不是沙漠和冰原,其他任何地域都可以種植。

當時西班牙人爲了封鎖甘薯種植技術,就嚴禁出口甘薯,一旦有人將甘薯帶出菲律賓,將會面臨嚴峻的處罰。

甘薯之父陳振龍:從菲律賓帶回幾節藤蔓,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 第2張

“番薯之父”陳振龍

陳振龍早年也是讀書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也是自小就深深的打在心裏的,在自己的家鄉有數以萬計的人吃不上飯,而北方地區更是餓死的人不計其數的情況下,如果將甘薯這種作物帶回國去,也許可以救下許多人的性命。

這個想法堅定之後,說幹就幹,1593年,陳振龍在菲律賓購買了薯種,將薯藤裝在竹筒中然後掛在船舷上,才得以渡海帶回福州培植。

培育成功之後,他便讓自己的兒子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說甘薯可以救饑荒,金學曾聽說之後大喜,當即批示:

“夷國之薯氣味平甘,可補糧食不足,該生涉險帶種而歸,實屬義舉,速覓地種植,俟收成後,將朱薯呈驗”。

同年,陳振龍父子就成功的將甘薯種植了出來,然後在第二年推行種植,果然大大緩解了福建地區的饑荒。

隨後,金學曾又將甘薯推廣到東南沿海各地,救了許多人的性命。老百姓不至於餓死,也就不會造反,因此,陳振龍帶回的甘薯,可以說間接的爲大明王朝續命50年。

陳振龍也因此被譽爲中國的甘薯之父,值得一提的是,滿清入關之後,大肆屠殺,使得中原人口驟降。

然後到了乾隆十四年,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將甘薯推廣到山東膠州,然後又陸續在北方推廣開來,到了乾隆六十年,中國人口已經超過了3億人,到晚清時期甚至突破了四億人,其中甘薯功不可沒。

嗣後,陳世元將番薯入華繁衍的這段歷史,以及如何栽種番薯的知識點編輯成書《金薯傳習錄》,至於爲何要叫金薯,陳世元在自述中表示,番薯的傳播,要感謝當年福建巡撫金學曾的大力推廣,所以叫“金薯”。

此外,陳世元將自己祖先陳振龍從菲律賓冒死帶回番薯苗的故事,也詳細記載在了書中:

“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振龍子經綸白於巡撫金學曾令試爲種時,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栽播。”

在古代有陳振龍這樣的人,心懷蒼生,以一己之力讓數千萬人免於捱餓,讓中華民族蓬勃繁衍。在現代則有袁隆平老先生,苦心科研,用科學技術提高農作物產量,同樣解決了億萬人的糧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