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康乾盛世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長期以來一直流傳着一種說法:清朝初期的所謂“康乾盛世”其實是“番薯盛世”,什麼叫番薯盛世呢?就是說康乾時期之所以出現了巨大的人口增長,其實是因爲大量引入了美洲的經濟作物比如說番薯和玉米,依靠着吃番薯和玉米才養活了巨大的人口。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靠不靠譜,康乾盛世到底是不是番薯盛世呢?其實我們並不難得出答案。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清朝初年伴隨着明末的巨大破壞,整個中國呈現出百廢待興的局面,當時清朝所擁有的耕地和人口都比明朝鼎盛時期相差甚遠。明朝鼎盛時期根據估計全國人口大概有1.5億-2億,明朝的耕地面積5億-8億畝左右,清朝初期耕地面積不到6000萬畝,人口也只有8000萬左右,但是到了乾隆時期,清朝人口突破1.3億,到了乾隆末期,清朝人口達到空前的3億1千萬人,到了清末更是達到了4.5億人。

這樣巨大的人口增長,其實原因衆多,其中有三個原因最爲人們所關注。

第一就是清朝經歷了中國歷史上少見的長期和平。

從康熙到乾隆前後134年的統治時間,除了康熙中期爆發的三藩之亂導致西南人口銳減之外,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的動亂,更沒有發生過人口的巨大損失之類的突然事件。這樣就讓清朝可以在很長的時間內發展人口。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第2張

第二就是清朝實行了一系列的增加人口的政策。

所謂“盛世滋丁,永不加賦”,康熙末期所實行的永不加賦的政策限制了清朝的總土地稅,這樣生孩子不用交人口稅,大家自然隨便生(僅限於古代),於是乎清朝的人口就出現了爆炸式的增長。到了雍正時期出現了“攤丁入畝”的大規模使用,更是讓清朝的人口出現了新一輪的刺激,畢竟只按照田畝算稅,那麼自然誰家的產量高誰就合算,多生孩子多種地,成了大家公認的信條

第三就是番薯和玉米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的引入。

所謂美洲高產作物,就是要比原來我國的作物產量高,那才能算高產作物,比如我國南方早年引入的占城稻,其實比很多引入作物的產量要高,所以實際上在這些地方高產作物並非美洲作物,而是稻米等作物。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第3張

對於玉米番薯等在人口上的作用,歷來爭議很大,因爲從總量上來看,玉米番薯等佔據清朝糧食總產量不足10%,總種植面積到民國時期也不到10%,而且民國時期主要的玉米產地還是在東北,由於東北的玉米大豆在民國清末快速增產,所以還帶動了全國的玉米大豆的盛行,所以實際上內地的種植面積遠遠低於10%。所以很多人因此提出番薯盛世根本不靠譜,清朝的人口增長和番薯沒太大關係。

但是關鍵問題在於,這些高產作物種植的地點比較特殊,在清朝的人口增長之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靠的恰恰就是這些作物,那麼到底特殊在哪呢?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第4張

在所謂的“盛世”背景之下,其實是嚴重的封建危機,首先由於明末的小冰河期實際上到了康熙末期才結束,所以大量的自然災害在康熙朝層出不窮,到了乾隆時期也是有增無減,乾隆朝的黃河決口高達20次,永定河決口也有15次,“五月,潛江、酒陽等七州縣大水。六月,南宮河水溢;雲夢河水漲,高涌丈餘,田宅盡淹,死者無算”此類記載是乾隆時期的常態,除了各類的自然災害,乾隆時期的人禍也相當多。

我國古代經常出現的問題就是,人口增長,人地矛盾增加,進而爆發大規模的民變,乾隆末期的白蓮教起義讓乾隆朝花費了超過2億兩白銀才平定,人口損失數千萬,糧食危機更是遍佈南方。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第5張

由於人口的快速增長,但是耕地面積的增長很小,於是乎人口的饑荒也是經常出現,以至於各地“搶糧”成了日常,“查乾隆七年之冬,八年之春,湖廣、江西、江南、等處,搶糧之案,俱未能免,而江西尤甚。一邑中竟有搶至百案者。”在這種情況之下,救災糧就成了最關鍵的東西,那麼救災糧食是什麼呢?其實答案很簡單:番薯、玉米、馬鈴薯等美洲作物。

在北方的山東等地,玉米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南方的江蘇等地,一般是“多以隙地種之,無直魯專植之盛”,但是由於這些糧食作物可以在山間大量種植,所以居住在依山地區的人口就可以大大增加產量,清朝的耕地面積因此大幅度增長。同時在四川等多山省份,玉米更是大爲流行,所謂:“蜀中南北諸山皆種之”。正所謂:“玉麥……之類,貧民藉以養生者,則處處產焉”。

康乾盛世爲什麼叫做番薯盛世 人口增長是因爲番薯和玉米的傳入嗎 第6張

在人口和耕地出現嚴重矛盾的情況之下,清朝在災荒時期和產量低的地區大規模推廣種植這些高產作物,這樣就讓清朝的老百姓出現了一種詭異的生存狀態:“餓不死,飽不得”。因爲高產作物一般不會突然絕收,所以清朝老百姓維持基本的生存是可以的,但是想吃飽基本是很難的,因爲人口增加實在太快,所以“番薯,貧者以代糧,賴以備荒,其功尤巨”。在災荒之年吃番薯成了很多人的共同記憶,所以說清朝靠番薯獲得盛世的說法也就此而來。

所以說清朝的番薯和玉米等產量雖然不大,但是避免了大量人口在災荒之年出現餓死的情況,讓大部分人得以生存,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所以說清朝是番薯盛世某種意義上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並不是說清朝人大部分都在吃番薯,畢竟衆所周知,南方吃稻北方吃麥,我國古代的主食從來都是五穀這一點是沒有改變過的。

參考資料:

【1】《陽春縣誌》 康善述

【2】《嶺南雜記》 吳震方

【3】《國初莆變小乘》 陳鴻

【4】《四會縣誌•物產》 陳志喆

【5】《金薯傳習錄》 陳世元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