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質子制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原來是明清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

質子制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原來是明清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質子制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你知道嗎?不知道沒關係,小編告訴你。

質子制度是伴隨羈縻制度的發展到達巔峯的,因此它的興衰與羈縻制度的興衰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明清時期,質子制度的衰亡,是由於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改變了原來的羈縻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使得質子制度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質子制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原來是明清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

明清之前的統治者,對少數民族衽因俗而治的羈縻制度,分封少數民族地區的首領爲國王,實行國王對少數民族地區的世襲統治。爲了保證他們的忠誠,所以要求他們向中央政府派出質子,做爲臣服中央的一種手段,來達到中央王朝對這些政權的宗主身份。

但是明清兩朝,中央政府對許多少數民族地區派出流官,廢除了少數民族首領的世襲制度,在這些地區設置府、州、縣,這些地區同王朝的其他地區一樣,成爲中央直接管理的地方政府,再也不需要用“質子”這種手段來鞏固統治。

所以在土官被廢除之後,質子制度就成了無源之水,沒有了存在的基礎自然也就退出了歷史舞臺。

不過清朝對蒙古王公子弟實行的“內廷教養”制度,可以看做質子制度的一種變通。蒙古的王公子弟十五歲就要送到理藩院,與清朝的皇子們一起接受教育,是清朝統治者籠絡蒙古人的一種手段,強化了清朝和蒙古各部落的聯繫和控制,密切了雙方的關係,對北部邊疆的穩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質子制度是什麼時候消失的?原來是明清實行“改土歸流”的政策 第2張

質子制度在民族關係的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它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和平,給定了邊疆的安寧,在不同民族之間傳播了文化,爲中華民族的大融合和不同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交流都做出過貢獻,甚至有些質子還爲緩和民族矛盾、解決民族衝突獻出了自己的生命,這都是我們不應該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