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末期財政問題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明朝末年,天災、人禍、戰亂不止,各種矛盾集中爆發,最終以明朝滅亡、清軍入關而告終。總結明朝滅亡的經驗教訓,就不得不提到明朝延續了二百多年的藩王宗室制度。

明朝建立以後,明太祖朱元璋在總結前朝治亂興衰的經驗時,認爲宋元之所以滅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在天下大亂的時期沒有宗室保護故而滅亡,於是在洪武三年(1370年)開始,分封諸皇子爲親王,並規定一套嚴格的藩王宗室制度。這一制度在燕王朱棣靖難之役成爲明成祖之後進行了完善,成爲明朝歷代皇帝的祖訓,一直延續至明末。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上圖_ 朱棣(1360-1424),即明成祖

明朝的藩王宗室制度比較特殊,既不同於漢晉,又不同於唐宋。漢晉的藩王宗室裂土封國,藩國裏的土地和人口的幾乎完全歸宗室所有;唐宋的宗室則可以出仕做官、統兵打仗,國家可以依賴。

朱元璋在冊封這些藩王之初,爲了起到拱衛朝廷的作用,給予的權力和獨立性夠大,然而經過建文帝和明成祖兩代皇帝的削藩,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軍事事務,不得擅自離開封地,結交地方官員。形成了《清史稿》中記載的情況“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即士農工商),並能世襲罔替”,這些特點註定了明末的悲劇——“天下養朱”。

所謂“天下養朱”,是指明朝爲了供養宗室成員而揹負的巨大財政負擔,這個負擔可以說是一直貫穿着整個明朝,而且時間越往後越嚴重,到了明朝末年直接拖垮了明朝中央政府,成爲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之一。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2張

上圖_ 《明實錄》是明代歷朝官修的編年體史書

根據《明實錄》《明史》《清史稿》等文獻的記載,明朝的藩王宗室的制度大體框架如下:

太子以外的皇子授予親王,親王嫡長子世襲親王,其餘兒子都封爲郡王;

郡王嫡長子世襲郡王,其餘兒子都封爲鎮國將軍;

鎮國將軍的所有兒子,降一等,都封爲輔國將軍;

輔國將軍的所有兒子,降一等,都封爲奉國將軍;

奉國將軍的所有兒子,降一等,都封爲鎮國中尉;

鎮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降一等,封輔國中尉;

輔國中尉的所有兒子,都封爲奉國中尉;

以此爵位 世襲罔替;

到了奉國中尉之後,不再遞降,奉國中尉的世世代代的所有子孫皆封爲奉國中尉。

皇帝的姊妹封爲長公主,皇帝女兒封爲公主,女婿封爲駙馬都尉;親王的女兒封爲郡主,郡王的女兒封爲縣主、孫女封爲郡君、曾孫女封爲縣君、玄孫女封爲鄉君,而郡主、縣主、郡君、 縣君、鄉君的夫婿都封爲儀賓。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3張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將原本的藩王宗室的俸祿待遇降低,並形成了定製,用糧食的單位進行計算:

親王每年一萬石,郡王每年二千石,鎮國將軍每年一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則逐級遞減二百石,輔國中尉、奉國中尉逐級遞減一百石;

公主及駙馬每年二千石,郡主及其儀賓每年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二百石,縣君、鄉君及其儀賓逐級遞減一百石。

按照這個制度,即使是最低等的奉國中尉和鄉君每年都會有二百石的俸祿。二百石是個什麼概念呢?

由於歷朝歷代的糧價不固定,難以準確統計,我們可以參照一下明朝官員的俸祿進行比較,明朝正七品官員(一般是知縣,相當於現在的縣長)每年的俸祿只有九十石,而根據《中國曆代糧食畝產研究》的考證,明朝一石約相當於現在的一百八十斤左右(不同的文獻測量方法有很大出入)。這麼看,朱元璋對自己的子孫後代可謂是相當地好啊,給了極高的待遇!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4張

上圖_ 明朝銀元寶

終明一朝,一共實封親王六十五位,追封親王二十二位。

在這些實封的親王中,有十六位親王因事被廢、除封,有十五位親王因絕嗣而除封。因此,到崇禎時明朝滅亡,明朝維持時間較長的親王實際上只有二十八位,根據他們的俸祿來計算,國家每年需要花費二十多萬石,雖然數量挺多,但還遠遠達不到拖垮明朝財政的程度。

那爲何明末會出現非常嚴重的“天下養朱”現象呢?

其實明朝的財政負擔不是在這些親王身上,數量直接是親王的四十倍,而是下面的郡王、鎮國將軍、輔國將軍等其他的宗室爵位身上。雖然這些爵位的俸祿並不高,但是數量卻十分龐大,而且是呈幾何倍數增長的。

根據《明太祖實錄》的記載,朱元璋時期宗室總人數只有五十八人。再根據《明神宗實錄》的記載,萬曆二十三年(1595),明朝宗室人口總數已經超過了十五萬七千人(其他文獻有不同的數字,但差距並不大)。由於明朝沒有實行計劃生育,故這一數字到了崇禎年間又會有大幅的增加。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5張

上圖_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根據《萬曆會計錄》的記載,萬曆初年全國的每年的田賦總額約兩千三百萬石,光供給宗室的俸祿就多達八百多萬石。而《皇明經世文編》中的記載“二省之糧,猶不足供宗室祿米之半”,這裏的“二省”指的是產糧大省山西和河南,這兩個省的糧食產量居然不到宗室俸祿的一半。從這些數字可以看,從萬歷年間開始,宗室已經嚴重拖累了明朝的財政。

另外,爵位較高的宗室成員還在經濟上享有特權,不用繳納賦稅,因而大肆兼併土地,造成流民從事、國家稅收減少等一系列問題。爲解決這些問題,萬曆首輔張居正不得不推行改革,清丈土地、清蔭(親王取消旁推之恩,鎮國將軍及其以下爵位不再進封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隨着張居正死後被清算,改革措施大部分被廢除,改革失敗。

可以說,明朝末年不得不面對財政收入逐年減少,而宗室的俸祿支出卻逐年增長的情況,財政不堪重負。因此,在明朝末年,很多底層宗室已經根本得不到朝廷的俸祿了。但是,按照祖制,這些宗室一不能經商務工,二不能當官,三不能帶兵打仗,四不能列土封疆,所以許多底層宗室甚至連飯都吃不上,生活極其悲慘。

明朝的“天下養朱”現象有多嚴重?明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第6張

上圖_ 明末農民起義

到了明末尤其是崇禎年間,由於內部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外部與女真戰爭不斷,但宗室待遇(主要指高級別宗室)的俸祿待遇不變,就出現了“前方吃緊、後方緊吃”的奇葩現象。

可憐崇禎皇帝一生勤儉節約、勞心苦力的爲國家籌措錢財,而他的同族宗室卻個個自私自利,從不肯主動出錢幫助他解決財政危機。崇禎皇帝被逼無奈,只能靠加重百姓的賦稅來填補,卻又導致農民活不下去倒向起義軍一邊,陷入了死循環,明朝最終無可挽回地掉入了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