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漢字是怎麼產生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世界上的任何一門語言,都存在一個共通的普遍現象,那就是一詞多義,就拿我們的漢語來說,一個簡單的詞彙,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演變,自然產生了各種不一樣的含義,可以簡單歸納爲三大類:本意、引申義、假借義。這在我以前的文章中已經詳細寫過,這裏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鏈接閱讀:從甲骨文到簡體字,漢字詞彙演變了3000多年,總結出了3個規律

再說我們熟悉的英語,入門級別的單詞如can、have、play,同樣有多重意義。這也是學習英語最大的難點之一:太多的詞義並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只能死記硬背,更別說要搞清一個英語單詞的本義了,這壓根兒不是普通學生能做到的。

對英語成績好的同學來說,看到一個單詞就能立刻拼出它的讀音,但卻未必能知曉其義,而漢語恰巧相反,我們看到一個陌生漢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卻不能讀出來。

這是兩種語言的特點所決定的,英語是表音文字,漢字是表意文字。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表意文字

用“豆”字舉例,豆的本義是指高足的用以盛放食物的器具。豆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興盛於商周時期,通常爲陶製或青銅制,也有木製,盛放食物或用作禮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對豆有如下解釋:

“豆,古食肉器也。”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2張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豆

你看上圖中的豆,是不是像個大號的高腳杯?確實,古代在描述豆的時候,也是這樣說的:“形似高足盤,或有蓋。”

豆字的結構也是根據豆的形狀創造出來的,甲骨文的豆一眼看過去(如下圖),就能知道豆是什麼,後來經過演變,才成了我們現在書寫的豆字。

這就是漢字表意的特徵。因此,我們想要弄清漢字的意思,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字的結構入手。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3張

豆字的演變

漢字的創造

漢字究竟是怎樣創造的,最著名的說法當然是倉頡造字,故老相傳,黃帝令倉頡造文字,文字既成,“天雨粟,鬼夜哭”。

古人對文字的敬畏,創造出了倉頡造字的美麗傳說,但傳說不能完全當真,文字也絕不可能是某一個人創造發明,文字究竟是如何創造出來的,文字的起源是怎樣的,說法多樣,尚無定論,但每一種說法都無一例外地承認文字產生的偉大性,也確實對得起“天雨粟,鬼夜哭”這六字評語。

雖然文字產生的源頭沒有定論,但創造文字的規律我們還是基本可以確定的:

1、文字是原始人類長期生活的產物,最開始可能只是一些簡單的圖案(標記),用以記事;

2、人們通過已有圖案的結構和使用情況,將其歸納,總結出規律;

3、規律被提出並且被承認後,人們便根據這些規律,有意識地進行造字。

當漢字被創造出來,人們又根據其形體結構和使用方法,總結出了“六書”,也就是漢字的六種條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註、假借。六書的說法最早見於《周禮》,《說文解字》中又給六書下了具體的定義。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4張

六書·四體二用

六書的基礎建立在小篆上,是戰國到漢代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結構和使用歸納出的系統理論,有了六書理論之後,人們再造新字,都會以此爲依據,因此可以說六書對漢字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古時小孩啓蒙學習文字,也要先從六書學起: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許慎·《說文解字敘》

清朝語言學家講“六書”歸納爲“四體二用”,四體就是指事、象形、會意、形聲四種造字法,是漢字造字的基礎,基本上所有漢字都必然符合這四種結構方式,六書中另外兩種特殊情況,轉註和假借,其本身不是漢字的結構方式,但是在使用過程中,有時候會因其特殊性,產生了新的用法,這就是“二用”。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5張

指事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說文解字》

指事是一種用記號指出事物特點的造字方法,當一個事物不方便用具體形象表達出來時,就用抽象的符號來表示,指出了事物的特徵,自然一看便知其意。

比如“上下”兩個字,甲骨文中的“上”字,一筆長畫上面加一短橫,指“上”;“下”字也一樣,長畫下面加一短橫,便是“下”了。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6張

“上”、“下”甲骨文字形

再如“本末”二字,本末一詞的本義就是指樹木的根部和梢部,物有本末,事有始終,所以在造字時,也就抓住了這一特點來指事,“本”字是在木的根部加上一點,指樹根;“末”是在木的上面加一點或短橫,指樹梢: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7張

“本”、“末”甲骨文字形

象形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說文解字》

原始先民造字時,最先是以圖畫文字出現,後來圖畫性質減弱,象徵性加強,這便是象形字,象形字在六書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幾乎所有其他的造字方法,都是在象形字的基礎上拼合刪減而成的,漢字也是從象形字開始,逐漸成爲表意文字的。

古老文字中的象形字非常可愛,比如太陽是圓的,那麼“日”就是一個圓,月亮是彎的,所以“月”字是就是一道彎,中間一點,分別表示日的精光、月的陰影(也有無點的寫法);看見魚兒,就畫成魚的樣子;看見鳥兒,那就畫個鳥的樣子: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8張

“日”、“月”、“魚”、“鳥”

會意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武信是也”——《說文解字》

相比起指事和象形,會意就複雜一點了,因爲前兩者都是獨體漢字,每個字都是獨立的形體,而會意字則是由兩個或以上的形體組合而成,同時也將各部件的意義結合起來,形成一個新的字。

左邊一頭牛,右邊一個人手中拿着木棍,好像是個放牛娃在放牧,這就是“牧”字的來源;放牛娃累了,一個人靠在樹上休息,就有了“休”字;休息夠了,站起身來走動幾步,兩隻腳一前一後,這就是步伐的“步”,是不是非常有意思呢?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9張

“牧”、“休”、“步”

形聲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江河是也”——《說文解字》

形聲字,顧名思義就是形體加上發音,形聲字由意符(形符)和聲符兩部分組成,意符表示意義,聲符表示讀音,形聲字沒有什麼侷限性,可造性很強,而且結構形式非常簡潔明晰,所以漢字中的形聲字是佔比重最大的一類,從漢代起就佔據了漢字的大半江山。

“江河”二字都是形聲字,左邊三點水是意符,重點在右邊,“江”字聲符從“畺”,原指國家的疆土、邊疆,因此水與江組合起來,就是屬於疆土和國家的水道;“河”字聲符從“可”,本義是肩挑、負荷,水與可結合起來,就是以肩挑土石,修築河堤防汛的意思。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10張

“江”、“河”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形聲字遵循“左形右聲”的規律,此外也有左聲右形、上形下聲和上聲下形,我們再分別舉幾個例子:

“棋”,原本是上下結構,表示桌上有像簸箕一樣,橫豎成行條紋的木製品,指棋盤,現在是左右結構,左邊“木”爲意符,右邊“其”爲聲符,左形右聲;

“期”,左右結構,本義是預定的日子,指期限,右邊“月”爲意符,左邊“其”爲聲符,左聲右形;

“箕”,上下結構,本義是竹條編成的器具,指簸箕,“”爲意符,”其“聲,上形下聲;

“基”,上下結構,本義是用箕畚挑土石築牆,指牆基,“土”爲意符,“其”聲,上聲下形。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11張

“棋”、“期”、“箕”、“基”

這四個字同樣都以“其”爲聲,組合之後表達的意思卻完全不一樣,十分有趣,並且我們會發現,很多形聲字的讀音與聲符並不完全一致,這是古今語音變化導致的,一些地方方言還保持着古音,比如前面提到的“江”字,很多地方讀作“gang”。

轉註

“五曰轉註,轉註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說文解字》

古今學者對轉註的解釋紛繁複雜,有說“形轉”,有說“義轉”,有說“音轉”,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沒說清楚這件事,所以至今學界對專注字還尚無定論,但有一個基本共識:轉註是漢字的使用方式,而非結構形式。

許慎的定義是“建類一首,同意相受”,清朝戴震、段玉裁認爲轉註就是互訓,指意義上相同或相近的字,互相解釋,但這依然不能清晰定義形、義、音三種說法。

比如“考、老”二字,本義都是老的意思,“形轉說”認爲,兩個字都是同一部首作意符,符合“建類一首”,因此兩字可以互訓;而“音轉說”認爲,建類一首並非指部首,而是指同韻或同音的字,考、老二字同韻,這麼說來,似乎也有道理。

那麼,到底應該怎樣解釋轉註呢?著名文字學家裘錫圭表示:不要管它!

“在今天研究漢字,根本不用去管轉註這個術語。不講轉註,完全能夠把漢字的構造講清楚。……總之,我們完全沒有必要捲入到無休無止的關於轉註定義的爭論中去。”——《文字學概要》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12張

“考”、“老”

假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說文解字》

六書中最讓人頭疼的就是假借了,可以說這是個跨界難題,因爲不止文字有假借,詞彙也有假借,它還和語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假借一般可分爲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語言中常用的,但卻沒有對應的字,於是就找到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替代,這種還比較容易理解,但需要注意的是:假借字都是同(近)音字,但同音字並不一定是假借字。

比如北方的“北”,本來是一個象形字,兩個人背對背站立,非常形象,後來引申爲人體部位、又引申爲戰敗,叫做敗北。但我們現在說到“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北方,而實際上,北作爲方位詞,就是假借,這叫舊字翻新,卻往往借而不還,兩人相背的本義,已經被淘汰了。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13張

假借的另一種情況,是指原本有其字,但寫的人卻用了另一個字替代,也叫通假。上學時,想必大家都經歷過被通假字支配的恐懼吧?比如《禮記·樂記》中記載的“發揚蹈厲之已蚤”,這段話中的“蚤”,實際上是“早”的通假字。

我們常說通假字就是古人寫的錯別字,但實際上,這些錯別字,也有一定規律可循:

1、必須是同音或近音替代,否則嚴重影響閱讀,就真大錯特錯了;

2、用簡單的字代替複雜的字,畢竟寫字太多也是挺累的事情,能少寫一筆算一筆吧。

但這裏也給後人造成了一個難題,因爲文字是一個不斷演變的過程,不但寫法上演變,讀音上也有演變,寫法變了還有圖形資料可以查證,而讀音變了卻沒有語音資料爲我們解決困惑,要搞懂語音變化的文字,還得作古音研究,這就太難懂了。

漢字跟英語有什麼本質的差別?“四體二用”是什麼? 第14張

小結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距今已有6000餘年的歷史,在形體上,由圖形轉變爲筆畫,在造字原則上,遵循形、意、聲,在使用上,除了字的本義,還有轉註、假借,可以說漢字的創造和演變,是豐富而璀璨的,同時又是優美而富有邏輯的。

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漢字承載了中華民族太多榮辱和興衰,傳承了中華民族太多的燦爛與輝煌,數千年來,不但影響着每一個炎黃子孫,更是影響到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的歷史和文化,造就了共同的繁榮。因此,瞭解漢字,學習漢語,應當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千秋筆墨驚天地,漢字,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