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等胡族王朝的衰亡,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就是抨擊他們進入中原,建立政權後,沉迷於漢文化,以及佛教、道教等中原流行的宗教,忘卻了自己身爲胡族的尚武傳統,即所謂的“遼以釋廢,金以儒亡”。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而事實上呢?所謂“狼圖騰”式的胡人尚武精神,說白了就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在草原上啃沙子,在深山老林裏打野獸,一無所有者自然不怕再輸,贏了就是躋身人間天堂。所以,胡人有機會聯合起來去搶掠南方富裕文明之地,自然是動力無窮。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以女真族建立的金國爲例,完顏阿骨打率領女真人起兵建立大金國之初,這些在白山黑水的深山老林裏,長年和野獸博殺,親手搏熊刺虎的精壯漢子,在搶得遼國積累百年的武庫後,迅速組建了一隻重甲騎兵軍團。一千女真軍就敢迎着遼軍三萬騎兵正面衝擊,甚至連人帶馬披甲,來回衝陣一整天,再強的敵陣也能生生被他們打垮。

金太祖皇帝:完顏阿骨打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2張

所以,兩千五百女真勇士起兵,十年吞遼,六萬金軍鐵騎南下,兩年破宋,一路征戰所向披靡,氣吞萬里如虎,席捲江山如畫,不但是東北亞大陸前所未有的虎狼之師,在整個中國冷兵器史上都可算稀有強兵了。

金軍多年征戰,亦磨練出完顏宗望、完顏宗翰、完顏宗輔、完顏婁室、完顏銀術可等一大批戰術能力卓絕的將帥之才。

然而,這批熊虎之將在連續破大國、克名城的短暫輝煌後,迅速沉溺於無休止的酗酒和縱慾下, 從公元1127年到公元1137年,十年間 一個接一個的暴卒而死。

完顏宗望死於1127年,完顏斡魯死於1128年,完顏闍母死於1129年,完顏斜也死於1130年、完顏婁室死於1130年、完顏宗輔死於1135年、完顏宗翰死於1137年……

金國人曾經的昌隆武運,也隨着這些璀璨將星的隕落而一去不返了。連同他們麾下的女真虎賁之軍,在中原花花世界早都酥軟了骨頭,不復曾經的血性膽氣。

到了岳家軍北進中原的時代,金軍精銳和宋軍正面對決,竟然是屢戰屢敗, 和宋金剛開戰時,戰鬥力已經有天淵之別。頭號名將完顏宗弼,成了成就無數宋朝名將的“敗戰大王”。正是“其興也勃也,其頹也忽也”。

金國太師、樑王:完顏宗弼(兀朮)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3張

這奇怪麼?一點也不奇怪,甚至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

《史記》記載,漢奸始祖中行說就教育匈奴單于,如果不能保持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而是沉迷於漢人的衣飾精美,則匈奴軍隊戰鬥力必定崩潰: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4張

【匈奴人衆不能當漢之一郡,然所以強者,以衣食異,無仰於漢也。今單于變俗好漢物,漢物不過什二,則匈奴盡歸於漢矣。其得漢繒絮,以馳草棘中,衣袴皆裂敝,以示不如旃裘之完善也。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酪之便美也。】

然而,不論漢人還是胡人, 作爲高等動物,羨慕繁華富裕,喜歡文明討厭野蠻,都是正常人性。對漢人相對先進、文明、富裕生活方式的嚮往,正是廣大胡族貴族和民衆的必然需求,要制止這種心理,完全就是和人性對着幹,也註定不能成功。

在草原上,在東北的深山老林裏,不是胡人將士們不想要金銀財帛,而是欲求而不得,正是因爲大家喜歡這些,纔跟着胡人皇族的大軍殺入中原。

如果大家都對這些財富文明沒慾望,就喜歡草原的那些帳篷牛馬,就喜歡在長白山獵鷹採參,那九死一生殺入長城,豈不是有毛病?浩瀚大漠,白山黑水,這些寶貝可都是現成的!

所以,等到胡族軍隊佔領中原地區後,建立王朝後,將士們一個個吃飽穿暖,囊裏裝滿了搶來的財富,心滿意足,自然尚武精神開始消磨,再往後兩代人習慣了溫柔富裕的生活,先祖啃沙子打野獸時的彪悍敢死之氣自然蕩然無存。

哪怕有胡族皇帝居安思危,想要竭力維持先祖的“尚武精神”,也不過是面子工程,南轅北轍罷了。他們往往一邊自己要花天酒地,享受漢人提供的豐碩和發達文明財富,一邊卻要自己族人吃苦受罪保持野蠻人的淳樸尚武之風,來保持軍隊戰鬥力,沒做夢吧?

忽必烈這個大元朝‘’薛禪皇帝”,自己營建上都城,大都城,廣修宮殿,卻指望怯薛軍將士繼續過草原上放牛牧馬的日子,保持尚武精神,可能麼?

元世祖薛禪皇帝:忽必烈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5張

乾隆帝這個大清朝十全老人, 六下江南花天酒地,卻強求八旗健兒們,各個向森林裏獵黑熊採人蔘的先祖們學習“尚武精神”,有病嗎?

滿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6張

滿清王朝還在遼東的時候,八旗王公貴族們已經對漢家文明豔羨不止,爭相模仿明朝權貴的生活方式,讓皇太極怒不可遏,三令五申去禁止,收效甚微。從西洋傳至漢地再傳到遼東的菸草“淡巴菰”,幾經變遷後,竟成了滿洲男女老幼人人嗜好的必需品,民族習俗的一部分。

對胡族王朝來說,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天下,逆取順守纔是保全政權之道。軍興之初滅人之國,自然必須崇尚武力,自然必須鼓勵族人崇尚競爭,崇尚權力,甚至陰謀詭詐無所不用其極。

等到天下已定了,帝國擴張已經達到了地緣的極限了,強弩之末難穿魯縞了,再繼續鼓勵族人崇尚武力,崇尚權力,以及善於陰謀詭詐,這是要對付誰呢?對外擴張不能,就只能內鬥自殘了。

所以,明智的胡族皇帝, 就只能選擇像漢人王朝一樣,強化君權鞏固中央集權,也就是所謂的“漢化”。所謂漢制漢禮,不是空洞的文字禮法文化,不是簡單的說漢語改漢服,甚至不是把“大汗”改成“皇帝”那麼簡單,而意味着實際權力分配製度的改變,是實實在在的強化中央集權和皇權,削弱貴族勢力。不如此,帝國不能長治久安。

北魏孝文帝元宏改革時,同樣是鮮卑人,鮮卑拓拔皇族近支一邊倒的支持孝文帝,遠支和拓拔貴族主流都竭力反對,就是因爲權力分配的根本矛盾。

元宏改革能成功的前提是,經過他身爲漢人血統的祖母馮太后多年執政,漢化勢力已經佔據了優勢,哪怕其皇太子帶頭反對, 一羣遠支宗室重臣羣起呼應,還是被果斷鎮壓。而此前的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同樣很喜歡漢文化,很喜歡鄴城,但只因彼時鮮卑守舊派重臣勢大,哪怕身爲開國皇帝也便必須老老實實地回平城。

馮太后與北魏孝文帝元宏: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7張

三十年後,那些六鎮豪傑們造反,是他們反對失去權力和上升通道,不是反對到中原享福搞漢化,真喜歡在邊鎮吃沙子,所以即使是在洛陽那麼多年的洛陽禁軍們,同樣因爲失去上升通道,也與之心有慼慼焉。

元朝也是極好的例子,幾乎已經將疆土擴張到了力所能及的極限。爲什麼不能繼續對外擴張?真當忽必烈不想?非不爲也,實不能也。

蒙元軍隊滅宋之後,接着進攻日本、進攻緬甸、進攻印尼、進攻越南,卻屢屢失利。對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那些“西北諸王”的戰爭,也是敗多勝少,兵鋒長期止步於吐魯番盆地。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8張

蒙元王朝面對文明選擇多,貴族勢力又強大,所以漢化勢力始終不能獲得全勝,由此導致的惡果,就是元朝皇權弱勢,貴族勢力強大,由此權臣擅權,內鬥層出不窮,甚至鬧出兩都之戰的大規模內戰,所以滅亡得那麼快, 持續不到百年。

元末權臣,汝陽王:察罕·帖木兒

遼國、金國、元朝、清朝的衰落滅亡,全都是因爲過於漢化? 第9張

“遼以釋廢,金以儒亡”的真相是什麼?

遼國是因爲要意識形態整合各部而大興佛教,金國是因爲武力不足用而不能不大興儒教。

統治集團統治國家必然是以少御多,但是胡族王朝堅持“以少御多”的民族差別待遇,是沒法讓佔數量絕對優勢的廣大漢人去認同的。

因此,這些胡族政權既不建立穩定鞏固的秩序,屢番內鬥削弱了上層勢力,進入中原後,生活方式的腐化又削弱了下層勢力,武力不足用,保守勢力強大,又不能文治漢化到底,讓被統治的廣大漢人認同胡族統治者的合法性,不亡何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