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漢文帝倡導的以孝治國:漢王朝的“孝文化”

漢文帝倡導的以孝治國:漢王朝的“孝文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因爲漢朝皇室宣傳以“孝”治天下,目的當然是靠加強封建倫理道德來鞏固自己的統治,當時以“仁孝”爲宣傳主線的封建倫理道德逐漸成爲系統(成熟),統治者認爲在家裏子女無條件地“孝”於父母,走入社會後自然無條件地“孝忠”於統治者,漢朝沒有科舉,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薦人才做官叫“舉孝廉”。當然,漢初孝惠帝、孝文帝既自身踐履孝道大義,又推廓至治國方略,開創了漢世“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其中,尤其以孝文帝爲最著,無論是從《大學》的修齊治平,還是從《孝經》的天子之孝來講,文帝都完美的體現出傳統孝道的精神所在。 正因爲漢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開創了一個強盛,且相對穩定長久的時代,所以後來的歷朝歷代,都拼了命地自認以“孝”治天下,或者更牛B的號稱“以仁孝治天下”,雖然大部分畫虎類犬,把國家整的亂七八糟,像那拉蘭兒(慈禧),就被諡爲“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真是倒足了胃口。

一句話,因爲漢朝號稱以“孝”治天下,所以死後,諡號前面均加一個“孝”字,以彰顯大漢朝的功德。漢文帝爲母親親嘗湯藥,後來還被編進了24孝故事。 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爲諡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

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爲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繫起來,這成爲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中國古代正史中最早專門記載孝子、孝義的大概應屬於《後漢書》。《後漢書》是南朝劉宋時期范曄(396~445年)所撰寫。在《史記》、《漢書》的基礎上,此史書又向前發展了一步。雖然沒有用《孝子傳》這一名稱,但是三十九卷的《劉趙淳于江劉周趙列傳》,爲孝子專門作了傳記。這一卷專門記載了許多以孝子、孝義而有名聲的人物。漢安帝(107~125年在位)時候,汝南有一個叫薛包的,好學篤行,喪母,以至孝而有名聲。其父娶了後妻以後,開始憎恨薛包,逼他分家而居。薛包日夜號泣,不願離開,以至於被其父毆打。不得已,薛包就在宅外搭建一個小屋住下,每天早上仍過來灑掃;其父又發怒,驅逐他。於是他就在遠一點的鄉里之門處搭建一個小屋住下,但從不忘記早晚去父親那裏問安。這樣過了一年多,父母自己都感到羞愧了,就讓他回來居住。後來父母死後,薛包守喪六年,超過了規定的喪禮,因爲按規定三年就行了。

漢文帝倡導的以孝治國:漢王朝的“孝文化”

不久弟弟要求分財產並分居,薛包沒能勸止,就平分財產。分人的時候,薛包要那些年老的奴婢,說:“與我一起的時間長了,而你使喚不了。”分田地房產時,他又要那些荒廢的,說:“我年輕時經營過的,情意有所留戀。”分器物的時候,他又要那些舊而損壞的,說:“我一向所使用的,已經用慣了。”後來他的弟弟數次家產破敗,薛包常常給予救濟供給。  漢安帝建光年間,公車官署特地徵用薛包,官拜侍中。但薛包生性恬淡虛懷,聲稱自己有疾病,不去做官,而只求一死。於是朝廷下詔,優準他保留官職而告歸養病。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漢代重孝的具體情況。一,後世的人、特別是今人,往往習慣從功利的視角去觀察,懷疑當時的孝子是在作僞、作秀,或是些沽名釣譽之徒。薛包,或許能讓後人看到一個實在的、純真的孝子的形象。二,他的孝行,在父母的生前表現出來,在父母的死後也表現出來,在分家的時候再次表現出來,甚至在朝廷讓他做官的時候尤其凸現出來了。三,漢代統治者對孝子非常重視,加以提拔,委任官職,甚至根據孝子的要求與具體情況,保留官職而又遂其心願。這種做法,對社會和諧風氣的營造可以想見。漢王朝如果真全是封建落後得一塌糊塗,漆黑一團,歹徒橫行,沒有好的社會氛圍,王朝能夠綿延四百多年嗎?這一點也是值得後人好好體會的。

這個孝子的孝行,對後人也很有影響。比如北齊的顏之推在著名的《顏氏家訓》中還特地引用了這一段,置於《顏氏家訓·後娶第四》中,用以教育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