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揭露大漢王朝的歷史:從“韜光養晦”到“全面出擊”

揭露大漢王朝的歷史:從“韜光養晦”到“全面出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從春秋、戰國、暴秦直至秦末戰爭和楚漢戰爭,中國經過其間連續近600年的戰亂、毀壞、凋敝及暴政,處於構建一個統一、安寧、繁榮和長壽的新帝國的極重大歷史關頭。其時,有一項最重大的要素,決定初生的華夏漢帝國對匈奴帝國的戰略和外交:與匈奴相比,漢的戰爭實力顯著羸弱。從高祖到武帝在位初期的約70年裏,漢帝國大致實行“外交防禦”——主要依靠外交的防禦,它一言以蔽之就是“朝貢和平”:漢帝國向匈奴帝國朝貢,以便不遭到強大凶猛的匈奴帝國的大規模武力入侵和破壞。無疑,在廣義的戰略形態和精神氣質上,“外交防禦”和“朝貢和平”是“孫子”式的。但從事後來看,這也可以被稱作歷史性大反攻之前“韜光養晦”式的漫長前奏,因爲隨之而來的是武帝發動一次次大規模遠程打擊,以至最終決戰決勝,擊毀作爲大帝國的匈奴,永久結束它對漢帝國乃至華夏的近乎致命的威脅。

整個這番史事有個千年背景,那就是近700年裏華夏在匈奴面前總的戰爭力量劣勢,還有同樣長久的世紀性鬥爭。匈奴有其在史籍上被含混地稱呼或寬泛地界定的祖先和親族:《史記》所說的山戎、獫狁、葷粥,商人所說的鬼方、混夷、獯鬻,周人所說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等等;也有史學家將鬼戎、義渠、燕京、餘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的異民族統稱爲匈奴,其起源問題至今未能解決。經過多世紀的聯盟、分解、征服融合和發展等等,到戰國時代後期,匈奴已成爲一個巨大的多血緣多語言的遊牧部族聯盟。可以說,至少從“華夏盟友”襄助西夷犬戎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而西周滅亡開始,匈奴與華夏族諸侯國或帝國進行了長達七個世紀的、以暴力摩擦和大規模衝突爲首要特徵的鬥爭。七個世紀裏,這文明衝突和政治爭鬥從未真正決勝,遊牧蠻夷大體上佔有優越的戰略或軍事位勢,農耕華夏則有過寥寥數次可稱輝煌的戰略性反攻,其中最重要的是公元前214~215年,蒙恬率軍30萬大規模遠征,從匈奴收復河套地區,以至如《過秦論》所言:“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

多少令人驚異,景帝時期的朝貢和平是一段“漫長的和平”:歷時約15年,“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 接下來約15年的過渡時期,對至少長達約600餘年的廣義匈奴與華夏民族之間的鬥爭而言,亦對蒙恬遠征開始華夏帝國與匈奴帝國之間的“漢匈百年戰爭”而言,皆是一個歷史性根本轉折時期。漢武帝於公元前141年繼位,隨即完全延續朝貢和平;可是七年過後(公元前133年),軍臣單于在內應配合、鯨吞邊邑的誘惑下發十萬騎兵大舉入侵。武帝隨即部署三十餘萬大軍,意欲進行一場奇襲式的大規模伏擊戰;然而,單于“識破漢兵謀”率軍撤往塞外,“以故漢兵無所得”。自此,“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總共歷時近70年的朝貢和平終告破裂。

揭露大漢王朝的歷史:從“韜光養晦”到“全面出擊”

漢武帝的根本特質不是外交家,而是“戰爭霸王”。對天然容易接受“孫子”式戰略和儒家政治文化的農耕華夏來說,當時擁有這麼一位在其史上罕見的戰爭霸王是歷史之幸,因爲他將發動大反攻,去擊破農耕華夏多個世紀的一大(甚或首要)致命威脅——喜戰善戰的廣義匈奴和強大凶猛的匈奴帝國,儘管他在完成偉業之後的後續政治長期是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奢侈荒唐和妄生內亂,以致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國家混亂。

公元前127年,武帝發動漠南之戰,派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戰神”衛青以大規模遠距攻伐的方式,打退入侵邊地的匈奴大軍,“取河南地,置朔方郡”。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賢王數次侵擾朔方,武帝遣衛青統帥幾路大軍凡十餘萬人擊之,大勝。公元前121年,武帝發動河西之戰,中國歷史上另一位偉大將領霍去病兩次率騎兵大軍遠征打擊匈奴,又大勝。公元前119年,武帝發動漠北之戰——中國史上最長距最輝煌的大規模殲滅式遠征,令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分道擊破匈奴,後者深入兩千餘里,斬敵七萬餘人,直至狼居胥山(約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是後匈奴遠徙,“漠南無王庭。”強大凶猛並幾度致命地威脅漢帝國的匈奴帝國被完全擊垮。

自此,直至12世紀初至13世紀後期,女真族金帝國和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先後向南大舉征戰、殺戮劫掠爲止,華夏民族從未再度遭受來自中華國度以外的遊牧族強權的致命威脅。儘管十六國、南北朝時中國經歷了漫長和廣泛的族裔屠殺、血腥征服、人口劇減和社會凋零及野蠻化,但開啓這過程的主要不是中華國度以外的遊牧族強權,而是匈奴帝國被擊垮、匈奴族及其“同盟”大內亂之後的所謂“南匈奴”(與遠徙中亞乃至更西的“北匈奴”相對)。他們依附漢帝國並且部分地漢化,逐漸移入華北河套與其以南地區,與中國愈益嚴重的政治分裂和內戰相伴相隨而“大亂中華”。可以說,無論是富有“孫子”式戰略意味的朝貢外交,還是武帝的完全非“孫子”式的大規模直接反攻,都在它們各自的時代裏保護了華夏民族的國家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