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唐末諸帝中,宣宗是值得稱道的一個。史載“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縱觀宣宗大中年間,政治相對清明,社會也較爲穩定,宣宗本人也能夠厲行節儉,能於任事,賞罰有度,確實有值得稱道的地方。當然,《資治通鑑》不無溢美之詞,宣宗也並非一無是處,也就需要我們辯證而客觀的評價宣宗。

宣宗名李忱,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宗、文宗、武宗的叔叔,被封爲光王,即位時已37歲。史載他“外晦而內朗,嚴重寡言,視瞻特異。幼時宮中以爲不慧”。自幼生於深宮之中,又眼見安史亂後宦官專權,父皇爲宦官所殺,其少語寡言之性格亦可察其緣由。宣宗“歷大和、 會昌朝,愈事韜晦,羣巨遊處,未嘗有言”,曾被文宗、武宗戲稱爲“光叔”事實上,這正是宣宗韜光養晦之權謀。正是他木訥寡言,貌似憨厚,因而得以被宦官擁爲皇帝。

及宣宗即位,“太叔見百官,哀慼滿容;裁決庶務,鹹當於理,人始知有隱德焉。”那麼,宣宗到底是怎樣“鹹當於理”的裁決庶務,從而使後人皆思大中之政的呢?宣宗即爲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貶斥武宗重臣李德裕。“宣宗素惡李德裕之專”,即位後便將李德裕調離中樞,而後將其先貶爲潮州司馬,後又貶死崖州司戶。隨着,李德裕的死去,唐代有名的“牛李黨爭”也告一段路。不過,宣宗貶斥李德裕是利是弊,無法一概言之,下文將加以詳細分析。

武宗滅佛是佛教史上的大事,佛教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難。宣宗即位後停止了滅佛舉措,恢復了僧、尼應有的地位和待遇。但他又開啓了另一措施,那就是打壓道教。武宗滅佛而興道,宣宗即位後,“杖殺道士趙歸真等數人,流羅浮山人軒轅集於嶺南”。

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吐蕃與唐王朝的關係時好時壞,至唐中晚期成爲唐朝政權不穩定的一個因素。吐蕃不時入侵唐朝腹地,給社會安定以及人民的生產生活都造成極大的影響。自唐武宗以來的吐蕃內亂,削弱了吐蕃的實力,到唐宣宗初年.吐蕃據有的秦(今甘肅天水)、原(今甘肅固原)、安樂(今寧夏中衛)三州以及原州七關,歸附了唐朝。大中五年二月,沙州義士張義潮遣其兄義澤 “以瓜、沙、伊、肅等十一州戶口來獻,自河、隴陷蕃百餘年,至是悉復隴右故地。”這是宣宗時期對少數民族取得一重大勝利。

由於宣宗歷經憲、穆、敬、文、武,眼見宦官爲禍,且其父憲宗爲宦官所殺,“自即位以來,治弒憲宗之黨,宦官、外戚乃至東宮官屬,誅竄甚衆。”不僅懲治,對於外朝官員他也加以整治。宣宗赦免了甘露事件中除李訓、鄭注外的其他涉案人員。對於高等官職的授予,宣宗極爲慎重。史載“上重翰林學士,至於遷官,必校歲月,以爲不可以官爵私近臣也。”對於文士,宣宗則非常優待。《舊唐書》說他“每山池曲宴,學士詩什屬和,公卿出鎮,亦賦詩餞行。”其以上舉措,對於澄清吏治是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的。

有“小太宗”之稱的宣宗在納諫一點上,亦足以媲美先祖。《資治通鑑》中有這樣的記載:“上欲幸華清宮,諫官論之甚切,上爲之止。上樂聞規諫,凡諫官論事、門下封駁,苟合於理,多屈意從之;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讀之。”另外,宣宗朝有大臣曰魏謨,乃是唐初魏徵之後,“謨爲相,議事於上前,它相或委曲規諷,謨獨正言無所避。上每嘆曰:‘謨綽有祖風,我心重之’。”作爲帝王,宣宗能夠納諫至如此,足見其英明之處。

從個人角度來說,宣宗也是一個好君主。《舊唐書·宣宗紀》裏的“史臣曰”部分有後世史官對宣宗這樣的記載:“上宮中衣浣濯之衣,常膳不過數器,非母后侑膳,輒不舉樂,歲或小飢,憂形於色。雖左右近習,未嘗見怠惰之容。與羣臣言,儼然煦接,如待賓僚,或有所陳聞,虛襟聽納。……宮人有疾,醫視之,既瘳,即袖金賜之,誡曰:‘勿令敕使知,謂予私於侍者。’其恭儉好善如此。”或許史官之言不無溢美,但何以此等讚譽只見諸宣宗本紀?由是可以看出宣宗之待人接物亦值得稱讚。

因此,史載“大中之政有貞觀之風”之言應該不爲虛言。但是,宣宗所處時代爲唐末世,縱使宣宗之政有貞觀遺風亦無法挽大廈之將傾,更何況宣宗之爲人爲君也有其短柄。

上文談到宣宗即位之處便將武宗重臣李德裕貶斥,結束了牛李黨爭。但是,李德裕作爲有唐一代功勳卓著的政治家,其功則大於過。宣宗貶斥李德裕之後多用牛黨成員,可是牛黨亦與李黨亦不過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本無大差別。範祖禹曾論及李德裕,說他“爲唐賢相,大中以後無能繼之者”,且“牛僧孺、李宗閔之黨多小人,德裕之黨多君子”。《新唐書·宣宗紀》中亦有言:“武宗用一李德裕,遂成其功烈。”由此亦可看出李德裕之爲相於唐室有功,而爲宣宗所罷,實爲一大憾事。

宣宗在問道求生方面,亦有其先祖之風。當時名道軒轅集曾到長安,宣宗向他問長生之術,並要將其留於宮中,但軒轅集堅持要求還山而罷。宣宗爲長生而食丹藥,並且最終因服丹藥過多而死。有唐一代,自太宗而到武宗,“惑於方士而餌藥以敗者六七君,皆求長生而反夭其天年”。但宣宗未能以此爲戒,反而步先祖之後塵,不能不讓嘆息。

宣宗之爲帝王,其權術乃有過人之處。他能夠很輕鬆地駕馭羣臣,而使之馴服。宣宗臨朝,時而嚴整,時而悅然,並且警告羣臣:“卿輩善爲之,朕常恐卿輩負朕,後日不復得再相見。”宣宗時期備受宣宗寵幸的宰相令狐綯曾說:“吾十年秉政,最承恩遇;然每延英奏事,未嘗不汗沾衣也!”對此,範祖禹有這樣的議論:“宣宗視輔相之臣禮貌雖恭,而心實防之,如遇絮吏,唯恐其欺也。拘之以利祿,憚之以威嚴,故所用多流俗之人,而賢者不能有所設施。”誠然,古有大治者,必須君臣一心,上下修好,而宣宗乃以利祿、威嚴駕馭羣臣,則非賢君所爲也。在另一點上,範祖禹亦認爲宣宗缺少帝王之才。史載宣宗博聞強識,宮中灑掃之人的名姓皆能記住,曾經因爲奏疏中有“漬”字誤寫爲“清”字,將企圖矇混過關的官員貶謫。範祖禹認爲:“宣宗抉擿細微,以驚服其羣臣,小過必罰,而大綱不舉。欲以一人之智,周天下之務,而不能與賢人共天職也。”

立皇儲這一事是宣宗帝王生涯的一大敗筆。宣宗喜歡三子夔王滋,而不喜長子鄆王溫,所以遲遲不立儲嗣。因而導致宣宗死後宦官王宗實、亓元發動政變,將宣宗遺命宦官王龜長、馬公儒、王居方全部殺死,擁立鄆王即位爲帝,是爲懿宗。對此後人曾這樣論之:“宣宗不懲其禍(指宦官擁立皇帝),而以委之,蓋以宰相爲外臣,宦者爲腹心,溺於所習,而不自知其非也。安在其爲明哉!”正是由於宣宗在立儲問題上遲疑不決,加之臨終前竟託孤宦官,導致了這一政變的發生。

唐宣宗李忱是個怎樣的人物?如何客觀評價唐宣宗 第2張

宣宗在位期間,唐朝的政治、社會優於晚唐其他諸帝。史載“洎大中臨馭,一之日權豪斂跡,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閽寺讋氣。由是刑政不濫,賢能效用,百揆四嶽,穆若清風,十餘年間,頌聲載路。”由是觀之,不能不讓人讚美宣宗之爲政。當然,宣宗作爲帝王,亦有一定的缺點和不足,如問道求長生、疑忌羣臣等。但瑕不掩瑜,宣宗之爲政十四年對於延緩唐朝的滅亡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其爲君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