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鮮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鮮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東胡鮮卑族顯於史書者,共五部:乞伏氏、禿髮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它們先後在我國華北、西北地區建立多個割據政權,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圖最大,歷時最久。當劉裕在長江流域代晉建宋時,就意味着黃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國行將謝幕,而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最後戛然收尾的勝利者,即爲鮮卑族之拓跋部。拓跋部從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統一北方。肇基北朝,拉開了南北朝對峙的帷幕。立國長達一個半世紀(386年~534年),北方萬里江山盡爲其所有。北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發展產生過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由遊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因爲這一民族善於吸收漢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使該民族脫胎換骨,社會、經濟、文化得到迅速提升。當時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每個民族都面臨諸多對手,互相殺伐,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稍有閃失,整個民族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萬丈深淵。好在拓跋部的幾代首領都能審時度勢,縱橫捭闔,確定先後打擊的目標,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鮮卑族拓跋部譜寫出了一曲蕩氣迴腸的時代最強音。正是在這種血與火交織成的慘烈熔爐中,鑄就了中華民族一次空前規模的民族大融合,鮮卑族拓跋部是其中融合最爲徹底的遊牧民族,他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與華夏民族的輝煌文化與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與性格,噴薄出勃勃生機。在中國的歷史書頁上,閃耀着奪目的光輝。可以說,如果沒有北魏帝國的承前啓後,也就搭建不起隋唐恢弘盛世的橋樑。

拓跋史蹟

鮮卑拓跋部是發源於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居於鮮卑山,因此得名。後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爲業”,靠遊牧爲生。“淳樸爲俗,簡易爲化,不爲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他們在大興安嶺北端或東麓遊牧漁獵了數百年,繁殖了六七十代人。在中原的夏商時期,史書上始出現一個叫毛的首領,纔開始組成氏族部落聯盟。史書上說:“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但是,強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強凌弱,一路追殺着他們。鮮卑人幾乎無路可逃,最後逃到大興安嶺深處一個天然的洞穴裏,即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養生息。

北魏建立後,拓跋貴族依據“人相傳授”的口碑史料,約略知道自己的祖先發源於大鮮卑山石室。石室坐落在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處,在大興安嶺北段頂峯東側,鄂倫春人稱之爲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發現)。在離洞口西側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燾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祭祖時刻下的。

鮮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東漢初年,匈奴境內連年災害,人畜死傷大半。烏桓(我國北部遊牧民族)乘機進攻,匈奴北徙數千裏,漠南空虛。時拓跋部落聯盟首領推寅,率領族人,向南遷移到“大澤”地區,即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呼倫湖區一帶遊牧。

東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漢朝與南匈奴、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族擊敗,被迫西遷,於是鮮卑又大規模成扇形南遷與西遷,進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南匈奴10餘萬衆,亦自號鮮卑。拓跋部落一個叫鄰的酋長,爲便於遷徙,“七分國人”,加上拓跋本部,共有8個部落單位,即拓跋八族,放棄呼倫湖附近的牧地,南遷填補匈奴留下的空白,最後到達了今河套平原東部一帶,“逐水草而居”,拓跋部被人稱爲“索頭鮮卑”。由於這一地區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尤其適合畜牧業發展,拓跋部慢慢強大起來。拓跋部逐漸與土著漢人、丁零、烏桓、匈奴人殘餘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會生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鄰因此被大家推爲“推寅”。顯然,“推寅”此時已演進成拓跋酋長的稱號。

鄰的兒子詰汾,相傳與天女相配,生子力微(175年~278年),故當時諺雲:“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說明在中原的三國時期,拓跋部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沒有產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微取得世襲權,在定襄郡的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和林格爾一帶),嘗試着建立了政權。初現國家的雛形,這是拓跋部邁出的重要一步。

西晉末年,部落首領猗盧(?~316年)統一了拓跋各部,在永嘉之亂中依附西晉,抗擊匈奴劉聰、羯趙石勒。因有功於朝廷,在310年被西晉懷帝冊封爲代公,314年,進封爲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則被稱爲代國。猗盧得晉人幫助,開始設置百官,“明刑峻法”。猗盧把境內各族分爲南北二部,由南北兩部大人統率。這時的代國雖已初具國家政權性質,但部族的傳統習俗依舊,仍處在部落軍事聯盟崩潰的前夜,部落首?爲原始民主選舉產生,君民平等,禮俗寬簡,誰也不能有特權。而猗盧要仿效漢制,行使君王的絕對權力,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祖宗傳統、各酋長的根本利益發生尖銳衝突。當時,在代國境內有很多歸附者和土著漢人,鮮卑貴族就用新舊人來區分這些歸附者。他們把鮮卑八部人稱爲舊人,歸附的晉人、烏桓人及其他民族的人稱爲新人。新舊人之間,互不信任,矛盾重重。猗盧信任新人,引起了舊人的憎恨。猗盧便用殘酷的刑法壓服各部,前後殺死上萬人之多,在拓跋八部引起恐慌,但也引起了公憤。316年,也就是西晉滅亡的那一年,拓跋其餘七部(猗盧部除外)聯合猗盧子六修,發兵往討猗盧部,猗盧兵敗逃匿民家,被民婦認出,猗盧被殺。猗盧死後,拓跋部重新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之中。

建國立制

東晉鹹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318年~376年)重新統一拓跋各部,在繁(今山西渾源西南)繼位,自封代王,建立代國,又重新邁出了建國的艱辛步伐。

什翼犍曾在後趙石勒都城鄴城做人質10年,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後被迎回,即代王位。制定法律,設置官職,選賢任能,各司其職,起用漢族人作長史。他設左右近侍,宣傳詔命;又設內侍長4人,參與政務。漢人燕鳳爲右長史,許謙爲郎中令,官號完全複製晉朝。製法律六條,規定犯大逆之罪男女老少皆斬,盜私物者以一賠十。“控弦百萬,號令若一”,部落酋長此時已成了軍事長官。代國的國家體制開始確立了。公元340年徙都盛樂,初步涉足農業生產,封建因素有很大增長。

鮮卑拓跋部從力微建都定居始,中經猗盧,再到什翼犍,拓跋部經歷了14個首領,終於走向了正式建立國家的軌道。到什翼犍時,國家機構更趨完備。拓跋部的社會形態也徹底擺脫了原始公社制而向階級社會邁進。其表現形式就是不再以血緣關係組成氏族,而是以地域來劃分居民,組成行政單位。一些新加入的部落、逃亡的流人和戰爭中俘獲的奴隸,成爲拓跋部落新的成員。在力微時期,就有內地諸姓75姓,四方諸姓35姓,其中有匈奴、高車、柔然等族,加入到這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中來。如此以來,象徵國家權力的軍隊、監獄等也就隨之出現了。再加上生產力的發展,交換也產生了,漢族商人長期往來於拓跋部與漢地之間,用牲畜交換金帛繒絮。這些都毫無例外地加速了奴隸制國家的形成。

正當拓跋部在建國的道路上疾走的時候,不幸與前秦大帝苻堅遭遇,苻堅一代雄主,有志於統一中國。因此苻堅在滅掉前燕之後,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創中的代國。

公元376年,前秦大軍在石子嶺一戰中大敗代軍。身患重病的什翼犍逃到陰山之北,太子寔君在堂兄拓跋斤的挑撥之下,起兵將什翼犍以及自己的繼母、六個異母弟弟全部殺死。拓跋部發生內亂,前秦趁勢攻下盛樂城,代國滅亡。苻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對拓跋寔君弒父之舉,深爲痛恨。遂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長安,處以車裂之刑。爲獎賞伐代有功的匈奴族首領,又將代國一分爲二:黃河以東歸匈奴族獨孤部劉庫仁統率,黃河以西歸匈奴族鐵弗部劉衛辰統率。

代國滅亡時,寔君子拓跋珪5歲,隨生母賀蘭氏逃到了舅家賀蘭部,依附拓跋珪的舅舅賀蘭訥。不久,賀蘭訥的弟弟賀蘭染干發現外甥拓跋珪英武多智,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多虧賀蘭氏機智保護,才屢屢化險爲夷。拓跋珪在戰亂流離中,度過了10年寄人籬下的日子。

拓跋珪(371年~409年),出生於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東北岱海)。鮮卑族人,北魏開國皇帝。爲什翼犍嫡長孫,故幼年生活在皇宮中。雖然早年過着流亡生活,但拓跋珪性格剛強,被拓跋諸部認爲是能“光復洪業,光揚祖宗者”。

383年,苻堅兵敗淝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短暫的統一又爲分裂割據所取代。拓跋珪藉助賀蘭部家族的勢力,乘勢糾集諸部,於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在牛川(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召開部落大會,宣佈即代王位。遷居盛樂,重建代國。定年號爲登國。這是北魏的開始。拓跋珪時年15歲。同年4月,拓跋珪稱魏王,改國號爲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繼代王位時,整個塞上還處於分裂狀態。爲了穩固地位,統一各部,拓跋珪連年征伐,向四周各部落如高車、柔然、庫莫奚、獨孤部等不斷髮動戰爭,收服了周邊許多部族,獲得大量牛馬和牲口。尤其是對拓跋部世仇劉衛辰父子,拓跋珪更是懷着復仇的決心。394年,在北伐柔然凱旋之後,又一鼓作氣回師大破劉衛辰部,劉衛辰父子相繼死於亂軍之中,拓跋珪猶有餘恨,把5000多名俘虜全部投入到黃河激流之中淹死。劉衛辰族誅,只有第三子郝連勃勃逃脫,他就是後來十六國之一大夏國的建立者。

此役拓跋珪繳獲良馬30多萬匹、牛羊400多萬頭,一躍而爲塞北唯一的強大部落,周圍各部族無不聞風臣服。

魏道武帝是北魏前期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周圍,集結了一大批漢族人才,凡士大夫來謁門求見,不論老少,一概引入談話,量才錄用。才使北魏從無到有,由弱到強,並在參合坡大破強大的後燕,使北魏的勢力深入到中原地區。


死亡之陂

符堅的前秦崩潰後,其手下各將領趁機裂土建國。當時歸降苻堅的前燕宗族子弟慕容垂,也趁亂光復燕國,自立爲帝,史稱後燕。慕容垂立國後,爲統一慕容部,全力開動戰爭機器,先拿自己的親戚西燕開刀。西燕國主慕容永被困長安,急忙向東晉和北魏求援。北魏當時臣屬後燕,因此拓跋珪猶豫不決,漢族謀臣向他講述脣亡齒寒的道理,遂堅定了他派兵救援的決心。但軍隊還在南下的路上,就傳來了西燕滅亡的消息。拓跋珪怕慕容垂報復,就派弟弟拓跋觚向後燕進貢,卻被扣爲人質,勒索代地的良馬俊駑。這下惹惱了拓跋珪,兩國從此結仇。 但魏國地處塞外苦寒之地,國小力弱,因此不敢正面攻燕,只能派兵擾其後燕邊境,慕容垂不堪騷擾。遂在395年,派遣8萬精兵大舉伐魏。

慕容垂英武絕倫,一世梟雄。當年連苻堅也頗爲忌憚,拓跋珪如何不心生膽寒。但他得知燕軍統帥是太子慕容寶時,不禁仰天大笑:此天亡後燕也!

拓跋珪自知力量不足以對抗,戰爭初期,故意示弱於燕,佯敗西走,誘使燕軍西渡黃河千餘里,使燕軍前鋒孤軍深入,首尾不能相顧。燕軍一路皆捷,在五原收降魏國別部3萬餘家,停車造船,準備渡河一舉攻滅魏國。拓跋珪則派出輕兵,在燕軍後路截獲燕國使者,使信息不能及時傳達。然後在燕軍中散佈不實流言:“慕容垂已死,諸子爭位”。當時慕容垂年老有病,慕容寶久不獲其父消息,憂恐異常,聽到謠言,非常着急。果然,趙王慕容麟的部將慕容嵩,輕信了慕容垂已死的消息,遂企圖殺害慕容寶,而奉慕容麟爲帝,事敗被殺。但慕容寶、慕容麟兩兄弟自此反目成仇。這時,已是隆冬10月天氣,塞外嚴寒,燕軍兵疲馬困,慕容寶歸心似箭,決定撤兵。連夜燒船,準備回京繼位。由於黃河尚未結冰,慕容寶以爲北魏騎兵不能渡河,就沒有考慮斷後問題。孰料寒流忽至,一夜之間,黃河冰封千里。魏軍渡河,如履平地。拓跋珪親率2萬輕騎,追襲燕軍。

而燕軍還渾然不覺,行動遲緩,兵行參合陂,夜幕降臨,慕容寶下令在此安營紮寨。因恃衆輕敵,疏於警衛。而魏軍晝夜兼程,悄沒聲息地就將燕軍團團圍定。燕軍尚在夢中,就被魏軍縱兵衝殺,倉猝應戰,頓時亂作一團,風雲失色,愁雲慘淡,哭爹喊娘之聲震天動地。燕兵慘遭屠戮,光赴水溺死、嚇死及自相踐踏而死的就多達數萬人。太子慕容寶、趙王慕容麟棄衆逃脫,5萬燕軍精銳成爲俘虜。拓跋珪挑選了有才的燕臣後,想對5萬燕軍俘虜派發衣糧送還。中部大人王建提醒道:“燕國強大,現在我們僥倖獲勝,好不容易纔使燕國虛弱,怎可放虎歸山?”拓跋珪醒悟,遂把5萬燕兵全部坑殺,其殘忍程度山河爲之顫慄。這次戰役消滅了後燕的主力,是拓跋珪進據中原有決定意義的一戰。

噩耗傳來,慕容垂老淚縱橫。遂整軍備戰,決心復仇。第二年,他不顧古稀高齡,親率大軍伐魏,連克連捷。北魏舉國震驚,拓跋珪意圖遷都避難。幸好天不亡魏,燕軍兵過參合陂,看到去年被殺的燕軍,累累白骨,堆積如山,不禁悲不自勝,縱聲大哭,聲震山谷,不可斷絕。以致傷心過度,死於軍中,部衆扶靈而退。但北魏君臣,因慕容垂盛名當世,縱死餘威猶在,竟無人敢去追擊。

鮮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第2張

慕容垂死後,太子慕容寶即位。

英雄謝幕,拓跋珪顧盼自雄,自此睥睨燕軍,於396年正式稱帝,改元皇始,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之後大張旗鼓地親率40萬大軍伐燕,鼓行而進,屋宇震動,絡繹2000餘里。幕容寶一觸即潰,惶惶如喪家之犬。天興元年(398年),慕容寶被舅父蘭汗誘殺於龍城,後燕滅亡。餘部則分裂爲遼東的北燕和山東的南燕兩個小國,鮮卑慕容氏自此成爲了歷史的邊緣人。

其後數年,北魏縱橫黃河南北,旌旗所向,無不獻城以降,黃河以北諸州郡盡爲魏所有,爲結束十六國以來北方長期分裂割據局面、統一北中國奠定了最初的基礎。

拓跋珪建立北魏王朝後,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方面都採取了一些積極措施,對北魏王朝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