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5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代后妃的吉服用於各類吉慶場合(如節日、宴會、壽誕及其他吉典),便服則是日常生活中的着裝,兩者都沒有嚴格的制度規定,所用材質、顏色與裝飾豐富多樣,並隨着時代潮流而變化。

明朝後妃吉服

目前所見明代后妃的吉服,款式多與便服一致,惟紋飾工藝更加精緻講究。蘇州虎丘鄉王錫爵(1534—1614年)墓出土了一卷由明代成化年間宮廷畫師繪製的《新年元宵景圖》(即《明憲宗元宵行樂圖》),該圖表現了明憲宗與宮眷、內臣、皇子女們過元宵節的場景,畫中大部分人物都穿着有織金或繡金紋飾的華麗衣服,如妃嬪、宮人的上衣多飾有云肩、通袖襴紋樣。

明代宦官劉若愚所著《酌中志》裏,詳細記載了宮眷及內臣在各個時令節日中的着裝:

“正月初一日正旦節。自年前臘月廿四日祭竈之後,宮眷內臣即穿葫蘆景補子及蟒衣……自歲暮正旦,鹹頭戴鬧蛾,乃烏金紙裁成,畫顏色裝就者,亦有用草蟲蝴蝶者。或簪於首,以應節景。仍有真正小葫蘆如豌豆大者,名曰‘草裏金’,二枚可值二三兩不等,皆貴尚焉……十五日曰上元,亦曰元宵,內臣宮眷皆穿燈景補子、蟒衣……清明之前,收藏貂鼠、帽套、風領、狐狸等皮衣……三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羅衣。清明,則鞦韆節也,帶楊枝於鬢。坤寧宮後及各宮,皆安鞦韆一架……四月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紗衣。欽賜京官扇柄……五月初一日起,至十三日止,宮眷內臣穿五毒艾虎補子、蟒衣……七月初七日七夕節,宮眷穿鵲橋補子。宮中設乞巧山子,兵仗局伺候乞巧針……八月宮中賞秋海棠、玉簪花……九月,御前進安菊花。自初一日起,吃花糕。宮眷內臣自初四日換穿羅重陽景菊花補子、蟒衣……是月也,糟瓜茄,糊房窗,制諸菜蔬,抖曬皮衣,製衣禦寒……十月初一日頒歷。初四日,宮眷內臣換穿紵絲……十一月,是月也,百官傳帶暖耳。冬至節,宮眷內臣皆穿陽生補子、蟒衣。室中多畫綿羊引子畫貼……廿四日祭竈,蒸點心辦年,競買時興紬緞製衣,以示侈美豪富。”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明成化《新年元宵景圖》局部(國家博物館藏)

通過這些描述可以看出,吉服具有兩個主要特徵:一是較爲華麗(如蟒衣),衣身使用主題圖案作爲裝飾(如各式補子);二是圖案的內容多與穿着的時間、場合相對應。國內外博物館或相關機構收藏有不少明代的補子,其中很多是吉服所用,它們的圖案與《酌中志》的記載基本一致。

葫蘆景補子:葫蘆景又稱大吉葫蘆,用於臘月二十四祭竈之後到新年期間。宮中使用的補子通常飾有龍、蟒等紋樣,有的還會加入其他應景的題材作爲輔助裝飾。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件明代灑線繡經皮面,原本可能是宮中年節期間使用的吉服補子,背景爲戲珠龍與大葫蘆,葫蘆中繡“鍾馗打鬼”故事,鍾馗身穿進士藍袍,足踏一小鬼,右手持椎欲擊,此椎即“終葵”,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說:“《爾雅》雲:‘鍾馗,菌名也。’《考工記》注云:‘終葵,椎名也。’菌以椎形,椎以菌形,故得同稱。俗畫神執一椎擊鬼,故亦名‘鍾馗’。好事者因作《鍾馗傳》,言是未第進士,能啖鬼。遂成故事,不知其訛矣。”鍾馗題材的補子在定陵亦有出土。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2張

明後期 雲龍紋葫蘆景補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3張

故宮藏明代灑線繡葫蘆景“鍾馗打鬼”經皮面

燈景補子:用於正月十五元宵節(燈節)期間,以燈籠圖案爲主要裝飾元素,因此元宵節穿的吉服又稱作“燈服”。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4張

明萬曆 刺繡雙龍搶珠燈景補子

鞦韆仕女補子:用於清明節。寒食、清明盪鞦韆的習俗由來已久,故有“鞦韆節”之稱,明代謝肇淛《五雜俎》雲:“今清明寒食時,惟有秋千一事,較之諸戲爲雅。”仇英《清明上河圖》也繪有仕女盪鞦韆的場景。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5張

明 灑線繡鞦韆仕女補子(一對)

五毒艾虎補子:用於五月初五端陽節期間,以五毒(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紋樣作爲裝飾,同時飾有老虎、艾草,象徵“艾虎”,用來消滅五毒,故有驅邪避害的寓意。端陽節穿的吉服又稱“五毒吉服”。

明後期 雲龍紋五毒艾虎補子

鵲橋補子:用於七夕節(七月初七)。《萬曆野獲編》雲:“七夕,暑退涼至,自是一年佳候。至於曝衣穿針、鵲橋牛女,所不論也。宋世,禁中以金銀摩睺羅爲玩具,分賜大臣。今內廷雖尚設乞巧山子,兵仗局進乞巧針,至宮嬪輩則皆衣鵲橋補服,而外廷侍從不及拜賜矣。”民間傳說七月七日這天,牛郎(牽牛星)和織女(織女星)在鵲橋相會,補子的圖案就表現了這一場景。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7張

明 刺繡牛郎織女鵲橋補子(一對)

玉兔補子:用於八月十五中秋節期間。中秋有賞月的習俗,中秋吉服的補子一般裝飾有月宮、玉兔、桂樹等圖案。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8張

重陽景菊花補子:用於九月初九重陽節期間。此時正值菊花當令,宮中有登高、飲菊花酒的傳統,因此將菊花紋樣作爲重陽節吉服的裝飾。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9張

明萬曆 紅地灑線繡金龍重陽景菊花補子

陽生補子:用於冬至節。古人認爲,冬至過後,陰氣逐漸下降,陽氣開始生髮,唐《新華嚴經論》說:“以十一月一陽生,十二月二陽生,正月三陽生。”冬至吉服的補子中有口吐上升瑞氣的山羊(或綿羊)圖案,諧音“陽、生”。此外,“三陽開泰”、“綿羊太子”等題材也常用在冬季的服飾、織物或首飾上。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10張

明 龍紋陽生補子

與明神宗合葬於定陵的有孝端顯皇后(王氏)和孝靖皇后(王氏),兩位王皇后下葬時穿的並非禮服或常服(燕居冠服),而是頭戴黑紗尖棕帽與各式頭面首飾,身穿短襖、裙、褲等。如孝端顯皇后上身着黃八寶紋地四合如意雲紋紬(綢)繡龍鳳方補方領夾衣,內着本色八寶如意雲紋紬緙絲龍紋方補夾衣;下身着繡龍紋長裙,內着黃纏枝蓮暗花緞夾褲。孝靖皇后上身着黃折枝花卉緞圓領夾衣,內着兩層黃緞短衣,腰束紅織金妝花江山萬代富貴如意緞裙(其上另覆綢、緞裙各一件),下着折枝花卉緞夾褲。兩位皇后的裝束從整體形制、紋飾來看,應屬於吉服襖裙(明神宗下葬所穿十二團龍十二章袞服也是吉服性質)。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11張

孝靖皇后遺體着衣情況(出自《定陵》報告)

定陵隨葬的女衣數量較多,根據《定陵》報告的描述,定陵共出土女衣一百三十四件,包括單衣(衫)二十九件、夾衣(襖)八十一件、絲綿襖二十三件、絲綿袍一件。這些女衣均爲對襟,款式有立領(豎領)、圓領和方領。衣服的大小尺寸相近,身長都在70釐米上下;通袖長一般爲160釐米,少數達到230—250釐米,最長的一件立領女夾衣有260釐米;袖寬爲40—50釐米,多爲寬袖口,個別爲窄袖口,寬14—23釐米,最小的只有7.5釐米;腰寬在50釐米左右;下襬寬70—80釐米。衣身大多綴有鈕釦,鈕釦分兩種:一種是絲質紐襻扣;一種是金屬鈕釦(金扣或鎏金銅釦),用絲線縫在衣服上。兩種形式的鈕釦,或單獨使用,或兩者兼用,如在領口釘兩對金屬扣,衣襟處則使用紐襻扣。

出土的吉服類女衣,有些在衣身裝飾雲肩、通袖襴紋樣,絕大部分則是在前胸和後背縫綴方形或梯形的補子(前襟左右各一片、後襟一片)。補子多爲繡制,少數爲緙絲,補子的圖案以雲龍紋較多,其次有龍鳳紋、鳳紋、花卉紋、百子紋、應景題材以及萬壽、萬喜、洪福齊天等吉語文字。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12張

孝靖皇后紅暗花羅方領女襖背部的端陽節“五毒艾虎”補子

這些紋樣除了單獨使用外,還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組合。如孝靖皇后有一件綠織金纏枝蓮妝花紗方領女襖,原件內襯紗裏,身長71、下襬寬80釐米,通袖長168、袖寬47釐米。在前胸與後背綴有梯形方補,前胸補子爲一對,各長36、上寬8.7、下寬15.1釐米,圖案大體一致,左右相對,繡側面玉兔一隻,口銜靈芝,上托盤金“壽”字,底部繡壽山福海與雜寶紋,兩側邊緣各繡一升龍搶珠,龍首上方繡金“萬”字,四周點綴四季花卉。背部補子爲一整塊,長35.2、上寬20.5、下寬32.5釐米,中間繡一正面大玉兔,背託靈芝及盤金大“壽”字,左右各繡一升龍,龍爪託舉靈芝與金“萬”字,底部繡壽山福海及雜寶,點綴四季花卉。從金繡“萬”、“壽”字樣可知,這件短襖是后妃在皇帝萬壽節(生日)期間所穿。明神宗生於嘉靖四十二年八月十七日(1563年9月4日),正好在中秋之後,於是宮中將中秋節的玉兔與皇帝生日的慶壽紋樣組合到一起,使喜慶的氣氛更加濃厚。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13張

紅素羅繡金龍百子圖方領女襖複製件

明朝服飾:明朝後妃吉服詳解 第14張

“玉兔萬壽”補局部

定陵出土的裙子共有四十七條,其中單裙四十六條、夾裙一條,有馬面裙和百褶裙等式樣。裙子按裝飾可分爲素面裙、花裙、膝襴裙,素面裙有十九條,花裙十六條,膝襴裙十二條。有膝襴裝飾的裙子又可分爲單膝襴裙(四條)和雙膝襴裙(八條)。這些裙子主要與吉服、便服的上衣進行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