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趙匡胤爲何能如此快速推翻後周政權?後周爲什麼不反撲?

趙匡胤爲何能如此快速推翻後周政權?後周爲什麼不反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歷史長河中,有無數朝代政權興起又覆滅,天下大勢分分合合,歷經過無數更迭。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進入了一段大分裂時期——五代十國。後周是五代時期中最後一個王朝,在郭威、柴達等幾位明君的勵精圖治之下,後周的實力得到了大力發展,版圖擴張、百姓安樂,也爲後來趙匡胤平定天下,建立了牢固的根基。

公元九百六十年正月,趙匡胤發動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以最小的代價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了改朝換代,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亂世,建立起大宋帝國。

歷史上的政權更迭,往往難以避免鬥得頭破人亡、發生一些流血事件。爲何趙匡胤能如此快速地推翻後周政權,原本強大的後周也沒有進行任何反撲呢?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趙匡胤爲何能如此快速推翻後周政權?後周爲什麼不反撲?

趙匡胤在兵變前,已經在開封安插好了力量

在兵變的正式開始之前,趙匡胤已經安排好了自己的“後手”。歷史上的政變,背後都有巨大的風險,必須事先有完全策略才能在較大程度上保證成功。趙匡胤在這些方面做得很好,準備非常周密。

趙匡胤的陳橋兵變,在一定程度上借鑑了郭威推翻後漢政權的過程,並在許多方面做到了更好。早在兵變之前,後周的實際兵權已被趙匡胤、石守信、王審琦等人掌握在手。而率軍出城就是趙匡胤的第一步棋,不管是否真有契丹軍隊來犯,總之他將自己的雄獅勁旅帶出了城,便已經成爲了兵變成功的第一步。

待到一切就緒,時機成熟後,趙匡胤便和他的上演了“黃袍加身”這場戲。不同於郭威只是披了一塊黃布,趙匡胤的黃袍是早有準備、貨真價實的。

在出城之前,趙匡胤也做好了都城的相應部署,王審琦、石守信等人早已安排好與趙匡胤裏應外合。於是他得以兵不血刃,輕鬆拿下開封城。

趙匡胤爲何能如此快速推翻後周政權?後周爲什麼不反撲? 第2張

趙匡胤禁止擄掠,贏得民心,善待後周皇室

在進城後的做法方面,趙匡胤與郭威也有着雲泥之別。當年郭威強攻進城後,無惡不作,掠奪數日,城中百姓都惶惶不可終日。而趙匡胤和平進程後,便下令禁止擄掠,善待百姓。史料中有記載曰:“汝等不得驚犯宮闕、侵凌朝貴及犯府庫。用命有厚賚,違則孥戮。皆應曰:諾。乃整軍自仁和門入,秋毫無所犯。”

趙匡胤的做法顯然爲他贏得了民心,得到了極高的聲望。兼具了軍隊凝聚力和民心兩大要素,所以他才能取得成功。

同樣,之所以趙匡胤在中國自古以來四百多位皇帝中能夠得到較多的讚譽,也正是因爲他的“以仁治天下”,以最小的代價來改朝換代,這對於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是極爲難做的。

除了善待百姓,趙匡胤也善待後周皇室。根據史料記載,柴宗訓病逝後,趙匡胤還在便殿爲他發喪。在刑罰方面,趙匡胤也規定有些罪不可加刑,就算是謀逆大罪,也不能連坐。

趙匡胤爲何能如此快速推翻後周政權?後周爲什麼不反撲? 第3張

有效鎮壓,掃平叛亂

儘管趙匡胤以他的仁德,維持住了朝廷的穩定,但置身於那個時代,在當時的軍閥眼中這不過是中原又換了個皇帝而已。處於混亂分裂的五代時期,百姓都早已習慣了這樣的政權變更交替。基於這種狀況,趙匡胤也不得不用兵力來穩固自己的權威。

面對外界挑釁,他先是派出了兩名親信大將,隨後又不得不御駕親征。在澤州城的南邊,宋軍大勝了後周將領李筠的軍隊,之後在攻下澤州的過程中趙匡胤親自督戰,李筠兵敗而自焚身亡。

另一位威脅則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當時李重進在揚州坐鎮,他害怕趙匡胤奪權後對自己不利,便也高舉後周的名義起兵反叛。

爲了防範李筠和李重進二人同時起兵,趙匡胤早做了準備,派人潛伏於李重進身邊,推遲了李重進的發兵時間,爲趙匡胤贏得了先機。

對於這次戰事,趙匡胤也選擇了親征。理所當然,宋軍很快便戰勝了李重進,李重進也隨之城破身亡。

總結:在整個陳橋兵變的過程中,每一環背後都有巨大的風險,倘若趙匡胤稍錯一步,便無法取得成功。但他仍憑藉自己的策略、仁德,贏得了戰事、贏得了民心,建立起了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