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歷史劇 > 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蕭峯:因宋遼關係實無需自殺

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蕭峯:因宋遼關係實無需自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蕭峯的一生從頭到尾都是悲劇——一種在不共戴天的宋遼關係背景下展開的悲苦宿命,他尚在襁褓之中便成了宋遼衝突的犧牲品,身世被揭開後又被視爲是中原武林的公敵,不得不遠走關外。最後,爲阻止遼國國主耶律洪基發兵南侵,在雁門關自殺身亡。小說寫道:

蕭峯脅迫耶律洪基當衆立誓:“於我一生之中,不許我大遼國一兵一卒,侵犯大宋邊界。”隨後蕭峯大聲道:“陛下,蕭峯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爲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間?”拾起地下的兩截斷箭,內功運處,雙臂一回,噗的一聲,插入了自己的心口,登時氣絕。

這大概是最令“金粉”扼腕的小說結局了。曾有人問金庸:“喬峯(即蕭峯)只能是悲劇,非死不可嗎?”金庸回答說:“這是沒辦法的,天生的。他一開始生爲契丹人,那時契丹與漢人的鬥爭很激烈,宋國與遼國生死之戰,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厲害,他不死是很難的,不死就沒有更加好的結局了。”

如果金庸老爺子將蕭峯的自殺解釋爲文學人物的性格衝突所致,哪怕說成是爲阿朱殉情,我都覺得不無道理,不能反駁,畢竟這樣的解釋權歸作者。但金庸卻將蕭峯之死歸因於宋遼關係,將關注點引向歷史,那麼我覺得我們就有理由來較真一回了,畢竟歷史不是小說家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假如北宋真的有一位蕭峯:因宋遼關係實無需自殺

導致蕭峯自殺的“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厲害”的宋遼關係,實際上是金庸虛構出來的。根據小說展示的時代背景,蕭峯生活的年代,約爲北宋哲宗朝(11世紀末)。這個時期的宋遼關係,即使不能說是友好,至少也堪稱和平,絕不是處於不共戴天的仇敵狀態。兩國當然有過“生死之戰”,不過都發生在北宋前期,“澶淵之盟”訂立之前,那時候宋朝要北伐,遼國要南征,雙方爆發了好幾場你死我活的戰爭,時距宋哲宗時代已有百年之久,是陳年舊事了。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厭倦了戰爭的宋遼兩國經過談判,達成“澶淵之盟”。根據盟書以及之後陸續形成的協定,宋遼約爲“兄弟之國”,地位平等;宋朝每年給予遼國歲幣十萬兩銀、二十萬匹絹,“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類似於經濟援助的性質(今人以爲歲幣是納貢,不確);雙方劃清領土邊界,在國境線上立下“石峯”(相當於今天的界碑),約定“沿邊州軍,各守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又約定兩國互不增設邊防工事,“所有兩朝城池,並可依舊存守,淘濠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創築城隍,開拔河道”;約定司法上的合作,“或有盜賊逋逃,彼此無令停匿”,類似於罪犯引渡協定;雙方在邊境開設榷場,開展貿易。

澶淵之盟”的訂立,給宋遼兩國帶去了一百餘年的和平,期間儘管發生過一些衝突與糾紛,但基本上都能夠通過和談解決,並沒有誘發戰爭。遼國邊地若發生饑荒,宋朝會派人在邊境賑濟;每逢重大節日,兩國均要遣使前往祝賀,並互贈禮物;一方若要征討第三國,也需要遣使照會對方,以期達成“諒解備忘錄”;遇上國喪,對方也要派人弔慰。宋真宗駕崩時,遼聖宗耶律隆緒(他是耶律洪基的祖父)聞訊,“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爲沾涕”;宋仁宗逝世,當大宋的使臣到達遼國報喪時,耶律洪基忍不住握着使臣之手,號啕大哭:“四十二年不識兵革矣。”

今天有些朋友認爲“澶淵之盟”是屈辱的城下之盟,是不平等條約。我不同意這種看法。在我看來,19世紀西方民族國家主導建立起來的近代國際關係,其文明含量也沒有超出“澶淵之盟”的框架。

不管今人如何評說,當時的宋朝主流意見,是從正面評價“澶淵之盟”的。真宗朝宰相王旦說:“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送,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仁宗朝大臣富弼說:“自此,河湟百姓,幾四十年不識干戈,歲遺差優,然不足以當用兵之費百一二焉。則知澶淵之盟,未爲失策。”絕大多數的宋朝人都十分珍視這份來之不易的和平,願意忍受每年給予遼國經濟援助(這筆援助款,通過貿易順差,實際上又迴流到宋朝)。

總而言之,自“澶淵之盟”訂立到徽宗時代宋金祕密簽訂“海上之盟”這一百多年間,遼宋連一場真正的戰爭都沒有發生,怎麼可能如金庸先生所言,“契丹與漢人的鬥爭很激烈”,“民族之間的矛盾衝突這樣厲害”云云?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