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北宋爲何能平定北漢?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何關係?

北宋爲何能平定北漢?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何關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8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時期,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介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宋的戰爭動員就是在戰爭期間,以國家爲主體所實行的一些非常性措施。在面臨大規模的戰爭前,戰爭動員能夠使整個國家竭盡全力來準備;在面臨大規模戰爭前,國家則實行局部動員,集中精銳部隊投身戰爭。

戰爭動員就是通過一系列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動員,將國家所有的人力、物力、財力轉化爲實實在在的戰爭實力。戰爭動員發揮作用的程度,對於戰爭的進程和結局,有着重大乃至決定性的影響。實際效果究竟如何,下面就以北宋的幾次戰役爲例來探討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的關係。

一、平定北漢

宋太祖於建隆元年,平定李筠之後,就意圖對北漢用兵。當時的忠武軍節度使張永德認爲“太原兵少而悍,加以契丹爲援,未可倉促取也。”張永德看到了北漢的優勢所在,一是軍隊的戰鬥力,二是契丹的援助。

針對北漢當時的情況,指出北宋要派出遊兵對北漢的田事造成騷擾,田事不利必然影響軍糧的儲備、供應,進而削弱北漢士兵的戰鬥力;另外還要派使者、諜者入契丹,以斷絕北漢的外援。華州團練使張暉認爲“潞澤瘡痍未愈,軍務洊興,恐不堪命。不若擁兵育民,俟富庶而後圖之”。張暉指出剛經歷過戰爭的地區需要時間恢復經濟發展。

北宋爲何能平定北漢?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何關係?

也就是說,要想拿下北漢,必須在戰爭前期做好充足的準備。建隆三年(962),朝廷開始派部隊修築跨越太行山的道路,爲進攻北漢作好準備。宋太祖在位時,北宋也曾集結大軍圍攻北漢,但由於宋太祖的駕崩,平定北漢的任務就落在了宋太宗的肩上。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針對北漢問題徵詢曹彬的意見,曹彬認爲北宋軍隊精銳,討伐北漢的時機已經成熟。在籌謀對北漢用兵的這幾年中,根據張永德的建議,北宋不斷對北漢進行圍堵、騷擾,北漢於997年就開始不斷向遼借用糧草。北宋對征伐北漢已經有充分準備。

宋太宗調動軍隊十分高明,在用兵河東之前,儘量不讓對方發現北宋的異動。貿易如常,使遼朝放鬆警惕,以便北宋搶奪戰機。太平興國四年(979)初,宋太宗決意出兵,“先遣常參官分督諸州軍出赴太原”,這也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首先發邢、貝、洺、澤等州軍儲,接着又發齊、汝、蔡等州軍儲。

宋太宗出發親征前,發曹、單、滑、濰等州及京兆、河南、大名府軍儲。三月,又詔發安、復、唐、鄧、商、海、密、蔡州軍出赴太原。接着,宋軍在出徵前就分配好各軍部所攻略的地段,此外還任命雲州觀察使郭進爲太原石嶺關都部署,以在此處截堵遼軍。因爲宋軍前期保密工作做得較好,出兵後遼朝才察覺到異動,宋軍取得了戰略優勢。

有記載“契丹數萬騎入侵,大破石嶺關南。於是北漢外援絕”,在北漢外援斷絕的情況下,宋軍攻勢益加猛烈。宋太宗抵達太原城之後,動員一些可以拋劍的勇士獻技,以動搖北漢軍隊的士氣。宋太宗在戰爭中身先士卒,動員宋軍的士氣,“士奮怒,爭乘城,不可遏。上恐屠其城,因麾衆少退”。

北宋爲何能平定北漢?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何關係? 第2張

宋軍的士氣高昂,銳不可當,之後劉繼元投降,北漢滅亡。宋軍之所以可以順利地平定北漢,在於前期準備充分,又在戰前做了大量的動員工作。從北漢方面來說,宋朝對北漢不斷地侵擾,阻礙了北漢生產的發展,導致北漢糧草供應不足,依賴遼朝的糧草來維持軍隊,是北宋戰略上的成功。

再看北宋方面,這一時期,宋朝的統治者對雙方態勢有明確的認識,從宋太祖到宋太宗這一長時段的準備,國內生產得到了恢復,使得對北漢作戰有充足的經濟實力支持。政府在戰前不斷調發各地的糧草到前線,來保障戰士的軍需供給,使戰士在作戰中無後顧之憂。

北宋有效的戰前軍隊的部署,阻隔了遼朝的援軍。戰前宋太宗還利用北宋武士獻技,從精神方面壓制北漢軍隊,打擊北漢軍的士氣。在多方面動員的配合下,才能獲得戰爭的勝利。

二、滿城之戰

太平興國四年(979),宋太宗在滅北漢之後,即刻轉向幽州,發起了對遼的攻勢。宋軍的部隊剛剛經歷對北漢的征伐,大軍駐紮在前線並未離開,節省了調動軍隊的時間。宋太宗下令將糧草轉輸幽州,北宋大軍包圍了遼的南京,企圖再次搶佔先機。

史料記載“及高粱之戰,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分左右翼夾擊,大敗宋軍”。宋朝大軍隨後被遼朝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帶兵擊潰,遼朝還獲得了大量的戰利品。冬天,遼朝皇帝下令伐宋,“以報圍城之役”,滿城(今河北滿城)之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

宋太宗此時已隨大軍離開了前線,離開之前宋太宗認爲:“契丹必來寇邊,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可大捷也。”即使剛剛經歷過高梁河之敗,宋太宗也認爲此時軍隊士氣不能夠低迷,要對遼朝可能的進攻做足思想準備。這也是在告誡邊疆不能放鬆警惕,要積極備戰,從思想上重視起來。

其次,史料記載,此時備戰的宋軍數量多達八萬人,可以說,北宋一方爲了準備滿城之戰,將當時在定州、鎮州、關南所駐兵力聯合起來,動員了大量的兵力。《長編》記載了宋太宗的指令,“命崔瀚及定武節度使孟玄喆等留屯定州,彰德軍節度使李漢瓊屯鎮州,河陽節度使崔彥進等屯關南,得以便宜從事”。

北宋爲何能平定北漢?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何關係? 第3張

滿城此地多山谷,易守難攻,有記載“滿城西境多山,運載往來,率用馱騾,遠山之地,則用車馬”。滿城北側是徐河,徐河是雙方都想搶佔的戰略要點,若北宋在徐河屯兵,就可以有效地限制遼朝的騎兵。這也是貫徹了宋太宗的指示“當會兵設伏夾擊之”,宋太宗要求崔瀚、孟玄喆、李漢瓊會師于徐河。

從史料的記載看,“廷讓先陣于徐河”,宋軍首先到達徐河,並在徐河排兵佈陣。皇帝雖不在軍中,但卻頒下陣圖來指揮作戰,“賜陣圖,分爲八陣,俾以從事”,在戰前排兵佈陣時,崔翰用宋太宗頒下的陣圖佈陣,“陣相去數百步,士衆疑懼,略無鬥志”。

面對這種情況,趙延進認爲:“今敵勢若此,而我師星布,其勢懸絕,彼若乘我,將何以濟?不如合而擊之,可以決勝。”李繼隆也認爲“兵貴適變,安可以預料爲定”。後來重新排陣“士衆皆喜”。根據戰場的實際形式排兵佈陣,可以起到安定軍心的作用,可見也是十分必要的。

關於這場戰役的結果,《宋史》記載:“太宗北伐,即班師,上以邊備在於得人,乃命廷翰、李漢瓊率兵屯真定,崔彥進屯關南,崔翰屯定州。冬,契丹果縱兵南侵。廷翰先陣于徐河……崔翰、李漢瓊兵繼至,合擊之,大敗其衆於滿城。”宋軍取得滿城之戰的勝利。

關於滿城之戰還有一種說法,《遼史》有記載在滿城之戰前夕,北宋曾經向遼軍請降。“軍於滿城,方陣,宋人請降。(韓)匡嗣欲納之”耶律休哥卻認爲宋軍士氣正高,請降是疑兵之計。“匡嗣不聽,俄而宋軍鼓譟薄我,衆蹙踐,塵起漲天”。北宋軍隊在戰前假意投降,使得韓匡嗣放鬆了警惕,宋軍又趁機奮起進攻,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宋史》記載這場戰爭的成果說“斬首萬三百級,獲三將,馬萬匹”。《遼史》也記載說“冬十月乙丑,韓匡嗣與宋兵戰於滿城,敗績”。總之,滿城之戰中,宋朝大敗遼朝。從戰爭動員的角度看滿城之戰的勝利,一是源於宋太宗對宋遼雙方的局勢有清晰地認識。宋方剛剛經歷了高粱河之役的失敗,士兵的士氣難免低迷。

北宋爲何能平定北漢?北宋戰爭動員與戰爭之間有何關係? 第4張

但在這種狀況下,宋太宗卻不忘告誡將領不能懈怠,從思想的角度作出了警示的作用,這無疑讓軍隊時刻保持警惕,防備遼朝的進攻。第二,滿城之戰前,北宋動員了大量的武裝力量投入戰爭,組建了八萬人的大部隊。此外,宋太宗還派出了優秀的將領領兵,以控制戰爭局勢。

第三,北宋部隊能夠充分利用滿城的地形狀況,提前搶佔戰略要地。遼朝的騎兵戰鬥力很強,一直被宋方視爲心腹大患。只要宋軍可以提前搶佔徐河這一戰略要地,就能夠遏制遼朝的騎兵。正是由於宋方前期不間斷的戰爭動員準備,軍隊迅速而整齊地先於遼朝佔據了徐河,贏得了這場戰役的先機。

第四,宋太宗雖然不在軍中督戰,但卻頒下了僵化的陣圖指揮排兵佈陣。而將領能夠及時根據戰場的實際情況排兵佈陣,避免軍隊無鬥志的情況發生,振奮了軍隊的士氣,爲作戰勝利打下了基礎

第五,宋軍假意投降使得遼軍將領麻痹大意,振奮宋軍氣勢的同時消滅遼軍的氣勢。總之,沒有不經準備就可以勝利的戰役,戰前動員軍隊,並保證軍隊士氣高漲,在優秀將領的領導下才能打敗遼軍。

三、總結

綜上所述,北宋的兩次對外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離不開戰前對軍隊的動員,鼓舞士氣,在保證軍隊士氣高漲的條件下再出徵作戰,達到出其不意的戰果。戰鬥低迷時期,動員鼓舞士兵,有時候可以力挽狂瀾,反敗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