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個人作品

詩作思想

黃遵憲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詩界革命的最早倡導者。由客家商民而上升到官宦的家庭帶有的平民氣息和現實精神影響着黃遵憲,他從中年以後又親身經歷了戊戌前後一系列的政治風浪,這在他心中掀起了軒然巨波。所有這些,爲他提供了創作新意境、新風格、表現新事物的“新派詩”的很好的生活基礎和思想感情基礎。他忠實地表現了生活在那個時代的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愛國熱忱、痛苦矛盾、理想追求,忠實記錄了中國在那個歷史新階段的許多震撼人心的事件,構成他的詩作的新內容的兩個重要因素是題材新穎、主題新穎。表現了新時代的生活,新時代的要求,新時代的文化風貌、政治風雲,反映了近百年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滲透着現實主義精神,貫穿着反帝愛國圖新的精神。

黃遵憲的詩歌基於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同時也帶有浪漫主義的瑰麗色彩,爲資產階級改良派的詩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礎。他以“舊風格含新意境”爲追求目標,努力要使我國古典詩歌的舊傳統、舊風格與新時代、新內容所要求的新意境、新風格能夠和諧地統一起來。運用現實主義方法,反映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特別是反映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而有“詩史”之稱。他的詩表現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封建專制主義、封建學術文化和舊禮教的批判精神。還利用詩歌直接爲改良主義運動服務,宣傳改良主義思想,宣傳外國的科學文明。他的創作基本上實踐了他的理論,取得了成功,以其富有獨創性的藝術在近代詩壇大放異彩。

主題題材

黃遵憲早年即經歷動亂,關心現實,主張通今達交以“救時弊”(《感懷》其一)。從1877年(光緒三年)到1894年(光緒二十年),他以外交官身份先後到過日本、英國、美國、新加坡等地。經過親自接觸資產階級文明和考察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經驗,他明確樹立起“中國必變從西法”(《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自注)的思想,並在新的文化思想激盪下,開始詩歌創作的新探索。他深感古典詩歌“自古至今,而其變極盡矣”,再繼爲難。但他深信“詩固無古今也”,“苟能即身之所遇,目之所見,耳之所聞,而筆之於詩,何必古人?我自有我之詩者在矣”(《與朗山論詩書》)。他沿着這條道路進行創造性的實踐,突破古詩的傳統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獨具特色的“新派詩”,成爲“詩界革命”的巨匠和旗幟。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

黃遵憲的詩“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人境廬詩草自序》),廣泛反映了詩人經歷的時代,具有深厚的歷史內容,是一塊標誌我國古典詩歌發展到最後階段轉向革新時期的里程碑。反帝衛國、變法圖強是他詩歌的兩大重要主題。在反帝方面,從抵抗英法聯軍到庚子事變,他的詩都有鮮明反映。特別是關於中日戰爭,他寫下的《悲平壤》、《哀旅順》、《哭威海》、《臺灣行》、《渡遼將軍歌》等系列詩作,反帝衛國思想尤爲突出。詩人在這類主題的作品裏頌揚抗戰,抨擊投降,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和深摯的憂國焦思。其中不少篇章,規模宏偉,形象生動,表現出詩歌大家的氣魄和功力。如《馮將軍歌》中寫道:“將軍一叱人馬驚,從而往者五千人。五千人馬排牆進,綿綿延延相擊應。轟雷巨炮欲發聲,既戟交胸刀在頸。敵軍披靡鼓聲死,萬頭竄竄紛如蟻。十蕩十決無當前,一日橫馳三百里。”將中法戰爭中愛國將領馮子材鷙猛無前的英雄形象和馮軍排山倒海的氣勢,活現於紙上。

黃遵憲早在《感懷》、《雜感》、《日本雜事詩》等作品中即批判陳腐事物,讚賞派遣留學生和日本明治維新等新事物。後來他更以飽滿的熱情謳歌變法維新,期望能通過變革使中華民族重新崛起:“黃人捧日撐空起,要放光明照大千。”(《贈樑任父同年》)戊戌政變發生,他作《感事》、《仰天》等詩痛惜新政夭折,憂虞國家前途,百感交集,情思深摯:“忍言赤縣神州禍,更覺黃人捧日難”(《感事》其八)。但他沒有動搖自己的信念,《己亥雜詩》第四十七首說:

滔滔海水日趨東,萬法從新要大同。後二十年言定驗,手書心史井函中。這種堅信變舊趨新的歷史潮流不可遏抑的精神,貫穿在他的詩作中。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 第2張

值得注意的是,處於新舊交替時代的黃遵憲的詩歌,較早地描寫了海外世界以及伴隨近代科學而涌現的新事物,拓寬了題材和反映生活的領域,寫出了古典詩歌所沒有的新內容。他的《今別離》四首分別吟詠在出現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已知東西兩半球晝夜相反的條件下,離別的新況味,別開生面,令人耳目一新。詩人將新學理融入詩意內涵以表現同種一家等人生理想和事物變化轉換之理,一新詩境,別饒興味。詩人在這首詩裏說“足遍五洲多異想”,他從一個封建國家踏進資本主義世界,事事物物都觸動他的詩心歌緒,把古人不曾接觸的海外世界反映到中國詩歌中來。《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以流美豪宕的筆墨,勾勒出太平洋上夜航獨有的情境。至如各國奇異的風光,如日本的櫻花(《櫻花歌》),倫敦的大霧(《倫敦大霧行》),巴黎的鐵塔(《登巴黎鐵塔》),錫蘭島的臥佛(《錫蘭島臥佛》)等,無不收攝在詩人的筆下。海外詩篇也涉及外國民俗與時事政治。《日本雜事詩》從多方面反映了日本的歷史和社會生活。《紀事》詩富有風趣地描寫了美國總統大選時,共和、民主兩黨千方百計宣傳自己、激烈爭奪選民的情景。

藝術特點

黃遵憲說“風雅不亡由善作,光豐之後益矜奇”(《酬曾重伯編修》其二),他深知詩歌的生命在於變化與創造。他的詩就是在廣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礎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趨勢,推陳出新,加以創造,形成自己的獨特面目。首先,他的詩雖然常有一種前瞻追求的浪漫豪情,但更主要的方面是真切的寫實。他有不少鴻篇鉅製,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近於華僑南洋開發史,《逐客篇》堪稱赴美華工血淚史,《拜曾祖母李太夫人墓》不啻作者的家族史與童年生活史。他善於以細緻的筆墨敘事、狀物、寫景,鋪排場面,勾畫人物,既內容豐富,又形象生動。如《渡遼將軍歌》形象鮮明地刻畫出吳大這個人物。吳本是湖南巡撫,喜好金石,中日戰爭爆發,恰好購得一枚漢印,印文爲“渡遼將軍”,自以爲是封侯之兆,遂請纓出師。開篇寫其出征的盛氣:“聞雞夜半投袂起,檄告東人我來矣。此行領取萬戶侯,豈謂區區不餘畀!”豪氣沖天

文學作品

《日本雜事錄》二卷。

《日本國誌》四十卷,1898年上海圖書集成印書局出版、浙江書局重刊。

《人境廬詩草》十一卷(1902年定稿),1911年刊印於日本。

吳振清等編《黃遵憲集》,天津人民出版社。

詩詞有:《雜感》、《今別離其一》、《日本雜事詩》、《題樑任父同年》、《上岳陽樓》等。

後人紀念

1884年(光緒十年)開始籌建藏書樓。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編撰《嘉應黃氏人境廬藏書目錄》,著錄有:經部100種,1291冊;史部253種,5122冊;子部221種,1425冊;集部212種,1523冊;叢書21種,2468冊、自著書4種,21冊,合計811種、11850冊。珍本有《修慧寺塔銘》,其餘多爲普通實用之本。先後積藏有10餘萬卷圖書,供當地學生閱覽。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 第3張

藏書室內有黃遵憲的各種著作和讀過的書共八千多冊。廬中保留着黃遵憲親自撰寫的對聯,如會客廳對聯:“萬丈函歸方丈室,四圍環列自家山”,另有一聯:“有三分水、四分竹、添七分明月;從五步樓、十步閣、望百步長江”,都十分形象地描繪了這故居的環境。

人境廬於1982年3月修復竣工並下式對外開放,1989年公佈爲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評定爲全國近現代優秀建築物,1994年3月成立了“梅州市人境廬文物管理所”進行專門保護管理,1995年3月列爲梅州市第一批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物評價

黃遵憲一生大部分時間活動於中國的政治舞臺,可以說是一位出色的外交活動家和一位推動變法維新的干將,然而黃遵憲一生最大的成就,則在於他的詩歌在中國近代詩歌史上所佔有的重要地位。

黃遵憲的詩歌主張與他政治上的維新改革觀點一致。他思想一開始就代表中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要打開一條出路,爲新事物的發展鳴鑼開道,表現新思想、新內容,就要改革舊形式。所以,作爲政治改良運動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的詩歌改良運動,其倡導者雖爲梁啓超、夏曾佑、譚嗣同等人,但最早從理論和創作實踐上給 “詩界革命”開闢道路的是黃遵憲。

黃遵憲的個人作品是什麼樣的風格 有關於他的評價是什麼 第4張

梁啓超在《飲冰室詩話》中評曰:“要之公度(黃遵憲字公度)之詩,獨闢境界,卓然自立於二十世紀詩界中,羣推爲大家,公論不容誣也。”

香港“黃學”專家怡然先生接受專訪時曾慷慨陳詞地說:“縱觀中國近代歷史,就開放意識而言,如果說林則徐是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的話,那麼黃遵憲是真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了!多年來黃遵憲的歷史地位被不少人侷限性地理解了,後人往往從文學或詩界革命的領域去理解他,而忽視其作爲愛國者、思想家、變法維新者、政治家的本來面目,對黃遵憲歷史地位全面深刻認識,是直到近年來纔開始出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