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奧莉婭娜·法拉奇:一位嚮往自由與和平的女作家

奧莉婭娜·法拉奇:一位嚮往自由與和平的女作家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0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奧莉婭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二十世紀新聞採訪女王.她出版過數本小說,代表作《男子漢》於1979年7月出版,累計印數超過150萬冊,有14種譯本。80年代初期爲自由撰稿人。1980年8月,她來到中國,採訪過小平同志,被人們譽爲世界第一女記者和文化奇蹟。

1929年,法拉奇出生在佛羅倫薩一個瀰漫着反抗情緒的家庭裏,在三姐妹中排行老大。

她的父親是一位木匠,也是意大利反法西斯抵抗運動正義與自由的成員,因反抗墨索里尼暴政而多次被捕。母親托斯卡,是一名無政府主義者的遺孤。

1945年,二戰剛剛結束,16歲的法拉奇便得到了第一份工作,進入《意大利中部晨報》的新聞編輯室,作警事和醫院報道員。

5年中,從進入該報的的第一篇關於舞場的報道開始,她的文學天性便嶄露出了頭角.經過5年的磨鍊,她初露頭角的文學天賦受到意大利的全國性志《歐洲人》注意,《歐洲人》爲法拉奇後來的輝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從此,她的訪談對象不再是小鎮上的警官,或醫院中的工作人員,而是國際知名人士。

在好萊塢,她採訪了當紅影星瑪麗蓮·夢露、格里高利·派克、希區柯克和007的扮演者辛·康納利。

她採訪意大利共產黨領導人尼爾德•衣阿蒂時,以自己的經歷爲例與之激烈爭論;此時的法拉奇,已不僅僅限於一般意義上異於傳統作業的表達主觀意見了,而是一種對話式的爭論。

60年代中期,法拉奇己走進世界新聞舞臺的中心,在各種重大采訪活動中亮相。通過對美國國家宇航局的調查性報道、對美國空間工業的深入觀察,以及對科學家和登月宇航員的採訪,她逐步奠定了自己的明星地位。

當她進入阿波羅號太空船、親身體驗身處密封艙的生理感受時,她想起了二戰期間,作爲抵抗組織成員的父親遭監禁時所住的昏暗的囚室和臨時搭建的牀,同時闡釋了人類面對孤獨與恐懼時的不同態度。

當宇航員斯雷頓提到二戰中,他曾在意大利上空作戰、並參加過對佛羅倫薩鐵路的轟炸時,法拉奇再次把個人回憶插入到敘述中去,講述自己在一次空襲中經歷的恐怖,並引發了對航天技術的道德評判。

奧莉婭娜·法拉奇:一位嚮往自由與和平的女作家

她還在報道中,加入了她的父母對空間探索的觀點、她與宇航員在海灘散步時的交談、她站在巨大的屏幕前,觀看阿姆斯特朗繞行月球的情景等等。

隨後,她主動請纓去戰火中的越南,經過幾年斷斷續續的戰地記者的冒險生涯,贏得了人們對她勇敢無畏精神的欽佩。

1968年9月,第19 屆奧運會在墨西哥的墨西哥城舉行,此舉招來的是大規模的學生反政府運動。法拉奇在報道中讓事實說話,但通過自己傳神的報道,依然牢牢佔據着戲劇舞臺的中心。

在一次示威活動中,法拉奇身受重傷,被士兵拖着頭髮拽下樓梯,扔在大街上。但她大難不死,被人救了過來。

讓法拉奇聞名於世的是,她曾採訪過世界各國的政治巨頭。她採訪過鄧小平、基辛格、甘地、瓦文薩、阿拉法特、霍梅尼、卡扎菲等非凡人物和政治巨頭。她會花上數個星期研究採訪對象的細節,採訪會持續六七個小時。

面對這些改變歷史進程的人物,她始終擺出一種咄咄逼人的姿態,她的採訪方式與其說是採訪,不如說更像吵架———與各國重要的政治領導人吵架。

這種方式讓全世界爲之叫好,卻讓那些大人物感到害怕。這與法拉奇桀驁不馴、藐視權貴的個性有很大關係。

法拉奇曾經說過:我發現這些掌權者並不是出類拔萃的人,決定我們命運的人,並不比我們優秀,並不比我們聰明,也並不比我們強大和理智,充其量只比我們有膽量,有野心。

她嚮往絕對自由,極端痛恨權力,認爲暴君或總統、劊子手或將軍、受人熱愛的領袖們手中的權力,都是不人道的和可憎的。

或許正因如此,當她採訪這些人物時,總樂於提出刻薄、刁鑽、尖銳甚至尖酸的問題,令對方頭疼不已。

奧莉婭娜·法拉奇:一位嚮往自由與和平的女作家 第2張

而她正是以提問尖銳、言辭雄辯、透視獨特、資料新穎的新聞個性而影響日增。許多叱吒風雲的政壇要人,都在她炮火般的問話中流露出自己真實的想法,這正好是她想要的。

她開創了嶄新的採訪方式,以迂迴,挑逗,緊追的形式採訪世界政要,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話語,在新聞史上留下濃重的個人色彩。

對於新聞記者來說,法拉奇的每一次採訪,都提供了一次令人神往的示範.表面上是犀利的提問,本質是在權威面前的平等姿態和獨立人格。

她的《風雲人物採訪記》被《華盛頓郵報》譽爲採訪藝術的輝煌樣板,《滾石》雜誌則稱其爲當代最偉大的政治採訪文集。

連《花花公子》雜誌也忍不住評論說,如果你不明白這世界爲什麼這麼亂,法拉奇的採訪中有答案,那些自吹自擂的傢伙們在左右着世界。

就憑這本書,法拉奇確立了她的國際政治採訪之母的地位.除了自身的因素,法拉奇的人生經歷也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她親歷過二戰,1950年任《晚郵報》駐外記者;1967年開始任《歐洲人》週刊戰地記者,採訪過越南戰爭、印度和巴基斯坦戰爭、中東戰爭和南非動亂。

她兩次獲得聖·文森特新聞獎,一次獲得班卡瑞拉暢銷書作者獎,她還獲得美國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名譽文學博士學位。這些豐富的經歷與她的成功相互交織,才塑造出了明星般的奧莉婭娜·法拉奇。

正如《紐約時報》在法拉奇的訃聞中所說:奧莉婭娜·法拉奇是一個善於解剖權威的採訪者,一個善於打碎偶像卻讓自己成爲偶像的記者。

2006年9月17日,她死了,死於乳腺癌,被安葬在佛羅倫薩的一個公墓。依照她生前願望,只有家人和少數朋友出席了葬禮,沒有任何追悼儀式,也不允許拍攝任何照片和錄像。

下葬的一刻,她母親去經常祈禱的教堂,爲她這個無神論者敲響了鐘聲。

她的去世,在意大利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意大利共和國總統納波里塔諾致信其家屬,對意大利失去這位享有世界聲譽的記者,和成就卓著的作家表示哀悼,前總統錢皮稱頌法拉奇的一生,是勇敢、戰鬥和榜樣的一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