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柳永哲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該案件的反思如何

柳永哲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該案件的反思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殺人動機

1、家族的癲癇病史使柳永哲認爲自己人生沒有任何意義,失去了追求的動力。對於死亡的恐懼使他認爲要及時行樂;

2、由於盜竊、搶劫以及強姦而多次入獄,長期與社會脫節而使柳永哲出現了“典型的反社會人格障礙者的特點”;

柳永哲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該案件的反思如何

3、由於柳永哲上述的特點,產生了扭曲的性格及價值觀,他在獄中得知“鄭鬥英(音譯)連環殺人事件”後產生了個人崇拜,並且決心要超越前輩;

4、自小出身於貧苦家庭使柳永哲嚮往富人的生活,但是由於自身健康的原因以及經濟方面的原因受到挫折而仇恨富人。服刑期間妻子要求離婚給他震動很大,柳永哲認爲自己一貧如洗是主要原因,這使得他更加仇恨富人,於是將獵殺目標鎖定爲富人階層;

5、柳永哲向女友求婚,女友以其有癲癇病史而斷然拒絕。這使得他的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兩次被女性拋棄而痛恨女性。由於他的女友和前妻均爲女按摩師,柳永哲將獵殺的目標又鎖定爲女按摩師。

案件反思

“柳永哲事件”也引起各界的廣泛關注。其實,連環殺手在其他國家早已存在。各國均存在連環殺手,由於受害人大部分是妓女和流浪者,預計沒有報案的殺人事件更多。連環殺手爲金錢殺人的情況很少,更多的是爲刺激、滿足性慾、追求幻想世界的支配權而殺人。這是一種殺人中毒現象。

有人分析說,連環殺人是逃避失敗的現實世界,在虛構的幻想世界行使統治權的犯罪。導致連環殺人的原因包括,不正常的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精神憂鬱症、空虛感、不能接受批評的態度、社會上的失敗和性障礙引發的憤怒等。但即便是成功的人士,也有可能具備這些特徵中的一兩個特徵。

柳永哲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該案件的反思如何 第2張

在柳永哲殺人事件裏,有兩點特別值得人們注意。一是描寫犯罪的電影似乎成爲柳永哲的“殺人教科書”。心理學家和病理學家都曾分析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對柳永哲的最終犯罪有很大的影響,但他們似乎沒有留意電視和電影在柳永哲身上也起了“催化”的作用,助長他用殺人這種極端的手段來表達他的仇恨。

雖然人不是猴子,但人也會像猴子那樣直觀地模仿——這也是做廣告背後的總體指導思想。我們也從很多研究中瞭解,如果一個孩子一直生活在充滿暴力行爲的環境當中,他們的行爲也會比普通的孩子更爲暴力。和許多連環殺手一樣,柳永哲也是如此。雖然,有時暴力和色情行爲並不是誘導謀殺和強姦的最主要原因,但它們的作用是潛意識的,會“教導”那些憤怒和情緒反常的人如何“行兇”,發泄他們的情緒。

雖然,政府對暴力色情影視作品的監控有一定的作用,但父母應該對子女、甚至是自己在觀看電視、電影和網上作品時起更大監控作用。除去這些不良的因素,人們在尋求情緒解脫時應尋找善意的幫助和促進。

第二點是,人們應該停止對別人的指責。在柳永哲殺人事件曝光後,人們的指責此起彼伏。有人指責他的母親,有人指責富人,大國民黨指責總統,更多的人指責這個社會。問題是,這些被指責的對像也正是驅使柳永哲犯下可怕罪行的原因。其實,人們習慣指責自己的外部環境是很自然的,心理學家稱此爲“基本歸因理論”。但要認識到,即使這種指責是正確的,但卻絕對不是有益的。把指責堆到別人身上,容易引起更大的悲劇。柳永哲對社會的不滿和指責,最終讓他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我們應該認識到不要盲目指責別人,應該積極地尋找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發泄的辦法。

柳永哲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該案件的反思如何 第3張

從柳永哲的血腥行爲來看,他有典型的連環殺手的心理特徵。首先,連環殺手大多是20多歲至30多歲的而且一般都有不愉快的童年經歷。柳永哲死時33歲,來自貧窮的家庭,青少年時就已犯下許多偷雞摸狗的罪行。第二,連環殺手對受害人的侵犯方式總離不開性,而殺人的行爲是幫助兇手達至(心理、生理)高潮的手段之一。事實上柳永哲下手的對像很多是舞女,在他家發現的許多女明星的裸照也可反映出他對性的迷戀。這同時也反映了他對女性的仇恨。柳永哲似乎還從電影裏學到了謀殺的細節。在他家裏,警方發現了3部影片:《公敵》、《犯罪人生》和《最遭的事》。《最遭的事》裏有用電鋸鋸開屍體的場景,和柳永哲處理屍體的手法很像。當柳永哲被捕時,他模仿凱文·斯貝西在《嫌疑慣犯》裏的角色的樣子,假裝瘸腿,並表現得很無助。

第三,許多連環殺手傾向把自己置入自己犯下的兇案的調查當中。柳永哲就令警方和圍觀者非常駭異,彷彿是他把他們帶到兇案現場,然後冷靜地向他們逐步解釋自己殺人的細節。

第四,連環殺手對警務和政府人員很着迷,喜歡穿着他們的制服接近受害人。柳永哲在其中一次犯案時,就是穿着警服。

柳永哲殺人的動機是什麼 該案件的反思如何 第4張

第五,而隨着韓國經濟水平提高,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時,貧困人家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則會體會到與其他人更多的不公待遇。在金融危機後,一些飽經世態炎涼、缺乏關愛的孩子變得更缺乏上進心,寧願自暴自棄也不願重新融入社會,因而導致大量犯罪問題的產生。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