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有不少美女,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夏姬

夏姬(約公元前640年前後―?),姬姓,名“少(上孔下皿)”,春秋時期鄭國公主。夏姬是鄭穆公的女兒。

夏姬是春秋時代公認的四大美女之一,與多位諸侯、大夫通姦,引出一連串的歷史事件。史載她三次成爲王后、先後七次嫁給別人爲夫人,共有九個男人因爲她而死,號稱“殺三夫一君一子,亡一國兩卿”。

夏姬未出嫁時,便與自己的庶兄公子蠻私通,不到三年,公子蠻就死了。

後來,夏姬遠嫁給了食采邑於株邑(今河南柘城縣)的陳國大夫夏御叔爲妻,夏姬之名也由此而來。後來正值壯年的夏御叔因病而亡,有人就說他是死於夏姬的“採補之術”。後隱居於株邑。

沒過多久,經常進出株邑的孔寧與儀行父,先後都成了夏姬的牀幕之賓。二人因夏姬互生嫉妒,其中孔寧向陳靈公盛讚夏姬的美豔,並告訴陳靈公夏姬嫺熟房中術,天下無雙。

沒過幾天,陳靈公召孔寧和儀行父同往株邑,會見夏姬,舉辦一場驚天動地的連牀大會。四人抱成一團,弄出個一婦三夫同歡同樂的格局。

夏姬之子夏徵舒痛惡母親行爲,帶着家丁將陳靈公射殺,然後謊稱“陳靈公酒後急病歸天”,又和大臣們立太子午爲新君,是爲陳成公。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而孔、儀二人從狗洞裏鑽出去,不敢回家,赤着身子逃到楚國去了。

但楚莊王偏聽逃亡的孔寧與儀行父一面之詞,討伐陳國,抓住夏姬。

然而楚莊王一見顏容妍麗的夏姬,不覺爲之怦然心動,欲納夏姬爲妃。但這時巫臣卻對楚莊王說她是個不祥的人,身旁的男人都會被詛咒身亡,陳國因她而滅亡。

楚莊王聽罷,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楚莊王便將這個女人賜給了喪偶的楚國貴族連尹襄老。

連尹襄老也沒享幾天豔福就戰死沙場,而他的兒子黑要,連父親的遺體都不顧,便堂而皇之將庶母夏姬“烝”過來。

然而楚國大夫巫臣與夏姬私通,夏姬假託迎喪之名向楚王請求回到孃家鄭國,藉助鄭、晉的良好關係,尋回亡夫襄老的遺體。巫臣借出使齊國的機會,取道鄭國,把原本要帶給齊國的國禮,作了聘禮,帶上夏姬私奔到了晉國。在驛站館舍中與夏姬幽會,結下秦晉之好。

楚莊王隨派公子嬰率兵抄沒了巫臣的家族。而此時年過四旬的夏姬,居然讓一個外交大臣放棄整個家族與之私奔,可見其魅惑殺傷力之大,古今少有。

2.莊姜、文姜、宣姜、哀姜、齊姜

這些都是齊國的美女,《詩經·衛風·碩人》中描寫莊姜:“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莊姜是春秋時齊國的公主,嫁給了衛國國君衛莊公。還是是位才華出衆的詩人,甚至還是中國第一位女詩人。

作爲美色、美德、美才兼具的標準美女,老天賦予莊姜她美貌和尊貴,但卻沒有賜給她一個好男人和一段好姻緣。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第2張

文姜(前720年-前673年),齊僖公之女,齊襄公異母妹,魯桓公的夫人,魯莊公之母。春秋四大美女之一。與齊襄公亂倫被魯桓公得知,齊襄公令彭生殺魯桓公。

宣姜,生卒年不詳,齊僖公之女,衛宣公的夫人。

衛宣公本來爲太子公子伋(急子)娶妻子,把宣姜迎娶到衛國。衛宣公見宣姜是個美人,就趁急子出使鄭國的機會,自己把宣姜娶爲自己的夫人,後殺害了公子伋。

衛宣公死後,宣姜後被迫嫁與衛宣公另一個兒子公子頑。

哀姜,哀爲諡號,齊國國君之女,魯莊公夫人。哀姜與慶父通姦,是“慶父不死,魯難未已”的女主角,最後被叔父齊桓公姜小白所殺。

齊姜,是齊桓公之宗女,晉文公的夫人,是有位有膽有識的夫人。其中苦勸丈夫重耳,爭奪國君,協助了丈夫成爲“春秋五霸”之一。

而齊姜識大體,明大義、有遠見、更有魄力,在歷史留下了美名。

3.蔡姬

蔡姬,蔡穆侯之妹,公元前657年之前爲齊國齊桓公的夫人,因盪舟戲水過甚惹怒齊桓公,被遣回蔡國,後蔡姬改嫁到了楚國。

齊桓公原本只要蔡姬回家反省,並無斷絕關係之意,蔡穆侯讓蔡姬改嫁一事令齊桓公顏面盡失。於是領八國聯軍討伐蔡國 ,蔡國敗退。齊桓公於是順便揮師南下,討伐楚國。著名成語“風馬牛不相及”就誕生於這場戰事。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第3張

4.西施

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美女,一般稱爲西施,後人尊稱其“西子“,春秋末期出生于越國句無苧蘿村(今浙江省紹興市諸暨苧蘿村),自幼隨母浣紗江邊,故又稱“浣紗女”。她天生麗質、傾國傾城,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其中的“沉魚”一詞,講述的就是“西施浣紗”的故事。

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嚐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爲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以霸越。

5.毛嬙,鄭旦

毛嬙,春秋時期越國的美女之一,《莊子》:“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毛嬙確是沉魚落雁典故的原型。

越王勾踐的愛姬寵妃,據傳比西施還要漂亮。

鄭旦,出生于越國苧蘿村(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居浣紗溪東。美豔絕倫。

鄭旦精通舞技,容貌堪比西施,與西施有“浣紗雙姝”之稱。且品行高貴,曾鼓勵西施自信。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第4張

6.孟贏

孟贏,春秋時的秦國公主。孟贏是秦哀公之女,楚平王正妻,楚太子建預定中的妻子(秦楚聯姻計劃),楚昭王的生母。

和宣姜一個遭遇,都被公公看中,紅顏薄命,也成全了伍子胥的傳奇經歷。

公元前506年吳軍攻破楚都郢後,楚昭王逃亡隕國和隨國,孟嬴被吳軍俘獲,但拒絕服侍吳王闔閭,之後去世。

7.息夫人

又稱“桃花夫人”,春秋四大美女之一,爲陳國君主陳莊公之女,生於陳國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因嫁給息國國君,故亦稱息嬀。

息嬀省親時,借道蔡國,卻被姐夫蔡侯糾纏戲弄。息侯聞知後與楚國設計報仇。楚文王藉機俘獲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親征息國欲霸息夫人。危難時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換息國百姓免遭塗炭,以驚人膽識嫁入楚國,成了楚夫人。

在強者的時代,“千古艱難惟一死,傷心豈獨息夫人。”

入楚後受盡寵愛,生兩子,卻三年不語,王維詩云:“看花滿眼淚,不共楚王言”就是說她了。文王死後,文王的兄弟又看上了她,她歌以絕之。

她傾力輔佐太子熊惲,除逆安邦,重外交、選賢才、赦天下、勸農桑,大膽改革,最後還政於君,爲楚成王及後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礎。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第5張

8.驪姬

四大妖姬之一,春秋時期驪戎國君之女,晉獻公妃子,晉君奚齊的生母。

爲了自己的兒子上位,不惜陷害太子申生。

有個典故叫”驪姬夜哭”,就是指無中生有,搬弄是非。

後來,獻公死了,奚齊繼位。同年大夫裏克、邳鄭發動三公子的黨羽作亂,先後殺掉奚齊和卓子。並對驪姬進行羞辱、鞭打一番後,將其殺死。

9.南子

南子原是宋國公主,後嫁衛靈公爲夫人。待字閨中時,南子就已和公子朝私通。公子朝是一個非常俊美的男子。兩美相愛,勝過夫妻。可惜,弱小的宋國迫於衛國強大的的壓力,竟把南子嫁給老態龍鍾的衛靈公。

南子的美貌,連孔子都畏葸不前,“孔子辭謝”,在南子再三要求下,“不得已而見之”。

聽到“子見南子”的緋聞,孔子門生無不大驚失色,其中一貫耿直的子路指責孔子:“老師常給弟子講禮義廉恥,自己爲什麼偷偷地去會南子?”聽到弟子的質問,面對衆多弟子,孔子不顧師道尊嚴,慌不擇言:“如果我和南子那樣,天厭之,天厭之!”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第6張

10.許姬

許姬,女,是楚莊王寵愛的美貌妃子。後來,她被賞賜給唐狡。

一次楚莊王召開宴會,把自己最愛的許姬叫來,讓她爲大臣們獻舞敬酒。

忽然一陣風把殿上的蠟燭都吹滅了。黑暗中,有人拉住了許姬的袖子,捏她的手。許姬非常生氣,順手把那人帽子上的纓揪了下來。

回頭許姬拿着帽纓,向楚莊王告狀,楚莊王一聽,立即吩咐正在點蠟燭的傭人停下來,大聲對羣臣說,今晚難得高興,君臣之間也不必拘束那麼多禮節,大家把帽子及帽纓都摘下來,痛痛快快一醉方休。大臣們都莫名其妙地照其吩咐把帽子摘了下來。因此,大家都不知道到底是誰在黑暗中對許姬非禮這件事了。

7年後,楚莊王伐鄭。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7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爲報7年前不究之恩。楚莊王大爲感嘆,便把許姬賜給了他。

春秋時期有哪些被史籍記載的女性,她們有哪些事蹟? 第7張

11.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約公元前690年-前610年),春秋時衛國朝歌(今河南省鶴壁市)人。衛國公族衛昭伯的女兒。長大後嫁給許國許穆公,故稱許穆夫人。

許穆夫人自幼性聰敏,有才華,貌美多姿,能歌擅詩。嫁許穆公後,時刻懷念故鄉,常登高以抒憂情,作《竹竿》、《泉水》等詩傳世。

北狄侵衛,許穆夫人聞知衛國被亡的消息異常悲痛,她想讓許穆公幫忙收復國土,但許穆公怕引火燒身,不敢出兵。許穆夫人氣恨交加,她毅然決定親自快馬加鞭趕赴漕邑。並寫下了千古名篇《載馳》,表明了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歸國的決心。

許穆夫人回到衛國後,與衛國君臣商議復國之策。一邊安家謀生,一邊整軍習武,進行訓練。同時,許穆夫人還建議向齊國求援。齊桓公感其愛國之情,遣公子無虧率兵救援衛國,幫助衛國打退了狄兵,收復了失地。

從此,衛國出現了轉機。兩年後,衛國在楚丘重建都城,恢復了它在諸侯國中的地位,又延續了四百多年之久。

她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見於記載的第一位愛國女詩人,也是世界文學史最早的愛國女詩人,其詩作在世界文學史上都享有極高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