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自古以來,男人們總是以儒家學說規範約束女人,什麼《女誡》《女則》,講究讓女人三從四德,端莊識禮,謹守婦道,奠定了封建社會蔑視女性的理論基礎

孟子曰:“天違夫子,以順爲正者,妾婦之道也”。女人成了男人的附屬品。強調什麼“夫有再娶之義,婦無二適之文”。再看古代的七出之條,條條都是約束女人,女人在男性的世界裏似乎永遠都是配角。

當時逢戰亂,王朝傾覆時,作爲後宮女子的選擇才能讓“弱女子”不弱,才讓我們感覺到在那個封建朝代裏女子並不是附屬品,而是有自己執着的選擇和追求。

王清惠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的女子。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一、小荷才露尖尖角

南宋度宗趙禥還是儲君的時候,發現宮中有個叫秋兒的小宮女(這叫秋兒的小宮女就是王清惠),小模樣玲瓏可愛,聰慧靈秀,而且多才多藝,過目不忘,博學多識,嫺靜文雅,自然與其她的宮女不同,讓趙禥這個太子喜歡的不得了,等趙禥當了皇帝,更是看重其才華,讓她掌管內廷文書,封爲會寧郡夫人,成一時之美談佳話。

有人賦詩讚曰:“紫閣深嚴邃殿西,書林飛白揭宸奎。黃封繳進昇平奏,直筆夫人看內批。”

宋度宗皇帝對她日漸寵愛和喜歡,又晉封王清惠爲昭儀。然而,這麼神話般的故事沒有持續的太久,就如白居易《長恨歌》中所說:“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忽然一聲鼙鼓驚天動地,元兵洶涌而來,直搗臨安,住在深宮裏的高貴妃子,猛然發覺,一朝繁華已煙消雲散,南宋朝廷已經土崩瓦解,君臣流散,大勢已去。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2張

二、國破山河在,人已在他鄉

中國歷史上每一個王朝的覆滅,總會有許多無辜的生命爲犧牲品。

南宋恭宗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蒙古鐵騎南下,風雨飄搖的南宋已經無力抵抗,於是,很快蒙古兵馬三路會師於南宋京城臨安以北的阜亭山。

主戰的文天祥、張世傑等人上疏請帝室入海避兵鋒,把持朝政的陳宜中不同意,經與太皇太后謝道清商量,認爲已經不能再戰了,派人攜傳國玉璽出城交與蒙古統帥伯顏議降。

於是,宋恭宗、太皇太后謝氏、全太后等被蒙古兵馬押解北上,去蒙古大都。

無數南宋臣僚,無數宮中女官與宮女也在劫難逃隨同北上,王清惠自然也在其中。

公元1276年三月王清惠隨宋室皇族與宮中嬪妃、宮女作俘一路北上,途徑北宋時的都城汴梁夷山驛站時,望着昔日的大宋河山,繁華落幕,此情此景勾起王清惠深切的亡國之痛,憤然在驛站牆壁上題了一闕詞《滿江紅·太液芙蓉》: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3張

太液芙蓉渾不似,舊時顏色。曾記得、春風雨露,玉樓金闕。名播蘭馨妃后里,暈潮蓮臉君王側。忽一聲鼙鼓揭天來,繁華歇。

龍虎散,風雲突變滅。千古恨,憑誰說。對山河百二,淚盈襟血。客館夜驚塵土夢,宮車曉碾關山月。問嫦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

皇家宮苑中的太液池種滿了荷花,那是一個賞心悅目的好去處呀!王清惠把自己的身世與芙蓉對應在一起,自己有着荷花一樣姣好的容顏,不想平地起波瀾,繁華驚變成鼙鼓煙塵。

自宋以來,南北對峙硝煙不止,如今她成了俘虜,面對故國山色,午夜驚夢,故國遺事不堪回首。

王清惠這詞婉約又暗喻着歷史的滄桑感。每當王朝更替,都是道德危機最強烈的時候。忠於故國,或殺身成仁,或決絕不食周粟,或投一顆赤誠之心,走過歷史的荊棘。當然曲志變節,投靠新主,貪圖富貴,一生都遭到道義的譴責並且在歷史上留下可恥的身影的大有人在。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4張

王清惠的詞中最後“問嫦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這“嫦娥”何指?與誰“同圓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說這“嫦娥”是指大元的后妃,那麼,如果是指“大元”,王清惠分明發出了一個危險的信號,想要成爲元朝皇帝的妃子,有一根媚骨和奴顏。

如果這“嫦娥”是指南宋的太皇太后謝氏,這又婉轉低迴地表達了堅守節操的決心,令人敬佩。或許這結句太婉轉,無形中讓人讀來生出歧義。愛國的文天祥讀了這首作品後,對這結句產生了強烈的誤讀。

文天祥兵敗被俘,被押解去大都的過程中,早就做好了必死的準備,殺身成仁。所以他敏感地懷疑王清惠這位深得國君知遇的宮中女官有苟且之心,於是感慨地說:“惜也,夫人於此少商量矣!”爲了替王清惠彌補過失,便憤然賦筆代她又寫了一首《滿江紅》: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5張

試問琵琶,胡沙外,怎生風色。最苦是、姚黃一朵,移根仙闕。王母歡闌瓊宴罷,仙人淚滿金盤側。聽行宮,半夜雨淋鈴,聲聲歇。彩雲散,香塵滅。銅駝恨,那堪說。想男兒慷慨,嚼穿齦血。回首昭陽離落日,傷心銅雀迎秋風。算妾身、不願似天家,金甌缺。

文天祥表達了不附和新興王朝的志向,代王清惠表達了忠貞不二。

寫了一首後,猶覺詩興難消,似乎有許多要表達的,便又依王清惠原韻寫了一首和作:

燕子樓中,又捱過、幾番秋色?相思處、青年如夢,乘鸞仙闕。肌玉暗消衣帶緩,淚珠斜透花鈿側。最無端蕉影上窗紗,青燈歇。曲池合,高臺滅。人間事,何堪說!向南陽阡上,滿襟清血。世態便如翻覆雨,妾身元是分明月。笑樂昌一段好風流,菱花缺。

文天祥這首表達了故國宮闕,人去樓空,黯然神傷。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6張

隨同被俘北上的有一個宮廷樂師叫汪元量的,一直傾慕王清惠才華,也更瞭解王清惠的爲人,便也依韻酬和了一首:

天上人家,醉王母、蟠桃春色。被午夜、漏聲催箭,曉光侵闕。花覆千官鸞閣外,香浮九鼎龍樓側。恨黑風吹雨溼霓裳,歌聲歇。人去後,書應絕。腸斷處,心難說。更那堪杜宇,滿山啼血。事去空流東汴水,愁來不見西湖月。有誰知、海上泣嬋娟,菱花缺。

汪元量的這首,分明就是爲王清惠辯解,寫出王清惠早年在宋宮的美好生活,不料黑風寒雨,身處他鄉,斷腸心事難以訴說,誰又能懂她呢?

輾轉來到蒙古大都,女人的命運幾乎由不得自己做主,元世祖忽必烈也早聞王清惠詩名,也有意把她納入後宮,但王清惠決絕地拒絕,願意出家爲道士,以道士的身份照顧並教授年似六歲已經成了亡國之君的幼帝趙顯。

隨同南宋皇室臣僚一塊兒來到北方的宮廷樂師汪元量(字大有,號水雲)在一首詩中說:“昭儀(指王清惠)別館香雲暖,手把詩書授國公。”這國公就是指已經被削去帝號,封爲瀛國公的趙顯。後來趙顯又被遷徙到天山一帶,王清惠忠心事主隨行,始終堅持自己作爲南宋宮人的節操,以其高尚的品行證明自己的人格魅力與堅定的意志。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7張

三、王清惠遁入空門,向世人表明自己絕不投敵辱國的決心

據說:元初,有一姓李的人因故來到元大都,夜靜思鄉,獨自吟哦:“萬里倦行役,秋來瘦幾分。因看河北月,忽憶海東雲。”

聲音剛落,隱約聽到鄰家有一婦人倚樓而泣。

第二天,他便來拜訪,詢問昨夜哭泣之事。婦人告訴她自己叫金德淑,本是南宋宮人,流落北地多年。並問他可否是昨晚悲歌之人,李某告訴正是,但是他所吟誦之詩不是他寫的,是在路途一位同行的杭州人吟誦過,他便記住了。

金德淑嘆息地說:這是當年已故的宋宮人王清惠贈送給汪元量的詩句。當年她們共同爲宋宮廷中人,兩個人關係十分好,如今王清惠已亡,自己流落他鄉,想起十幾年人事無常,生死茫茫,又聽到他所吟誦王清惠的詩句,不由感慨萬千,悲自心中起。

金德淑還告訴他,王昭儀五月到的大都,宮廷樂師汪元量一直心儀王清惠未果。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8張

王清惠去世後,汪元量多次請求元廷希望南歸,終於得到允許,以道士身份南歸。那些南歸無望的宮女們他送行,每人拈韻任七言絕句一首,分別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爲韻。第一首“勸”字韻便是金德淑所寫:“朔風獵獵割人面,萬里歸人淚姐霰。江南江北路茫茫,粟酒千鍾爲君勸”。

還告訴他,王清惠去世後,汪元量寫有《女道士王昭儀仙遊詞》表達哀悼:

吳國生如夢,幽州死未寒。

金閨詩卷在,玉案道書閒。

苦霧蒙丹旐,酸風射素棺。

人間無葬處,海上有仙山。

從中可以看出,王清惠出家爲道士,遁入空門。

面對山河破碎,對於象王清惠這樣的女子,很多事已經由不得她們自己做主,要不忍辱負重被逼嫁人,爲妾爲奴;要不像宮人陳氏、朱氏等四人那樣,決定赴死報國留清白。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9張

朱氏還賦詩曰:

既不辱國,倖免辱身。世食宋祿,羞爲北臣。

妾輩之死,守於一貞。忠臣孝子,期以自新。

隨後四個人沐浴更衣,焚香縊死。

而王清惠沒有選擇嫁人也沒有選擇自縊,而是選擇了出家,選擇了跟隨小主子,這分明是一種大境界。

問姮娥、於我肯從容,同圓缺。”對王清惠來說,一位“暈潮蓮臉君王側”的昭儀,一朝淪爲敵俘。是忍辱求榮?還是保持節操?她仰望天空冰冷的月亮,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月裏嫦娥呀,您容許我追隨你,去過同圓缺,共患難的生活嗎?

王清惠被俘北上去了哪裏?王清惠是個怎麼樣的人? 第10張

古人曾講:“作詩,不可以無我”詩是詩人個性之寫照,詞亦如此。王清惠畢竟是一位昔日受寵的嬪妃,一個弱女子,此時捏在敵人的手掌心裏,能做什麼?委身求榮非其所願,出世而去過清靜寂寞的生活,也是一種無聲反抗麼,雖然軟弱,但這種反抗更符合王清惠本人的性格,這樣做實在是唯一可行的最好的辦法。

往事如煙,透過歷史的長河,我們能看到許許多多的女子,用自己特殊的方式在歷史的舞臺上或濃墨重彩或如一股清流,讓筆者敬佩着感嘆着,一時間不願停止探索這些奇女子的腳步。

黃昏以至,透過夕陽的餘暉我彷彿看到那個骨骼輕奇的女子……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