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秦惠王死後,張儀爲何沒有被清算?

秦惠王死後,張儀爲何沒有被清算?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秦惠王死後,張儀爲何沒有被清算?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但最爲人所樂道的,還是奠定了“萬世祖龍法”的商君商鞅和縱橫六國,消弭攻秦聯盟的張儀。商鞅得遇秦孝公而興,逢秦惠文王而亡。張儀侍奉惠文王以兩度相秦,輔佐秦武王則仕魏自保。

兩位得賞於國君,卻與儲君勢同水火的謀臣。最終一個五馬分屍,生死族滅。一個卻在魏國相位的位置上安然終老。是什麼導致了這兩個時代的巨星走向了截然不同的結局?

一言以蔽之,還是與大秦統治集團是否存在利益上的衝突和二者的歷史定位的不同。

商鞅的死亡之途

古代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君弒權臣的戲碼就像馬路的紅綠燈流轉一樣屢見不鮮。但以一己之力使得羸弱的秦國一轉攻勢,力壓羣雄的商鞅,他的死,着實讓人不禁遺憾。

商君的死,主要與以下三大利益衝突有關。

秦惠王死後,張儀爲何沒有被清算?

(1)利益衝突一:國君與權臣的衝突

我們常說秦惠文王殺商鞅是爲了報當年“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一箭之仇。這充其量只能算作商鞅之死的導火索。

隨着商鞅變法的成功,他所掌握的權利也就更加威脅到作爲未來國家主人的秦惠文王的地位。

在秦孝公時代後期,得到孝公無限信任與支持的商鞅已經掌握了秦國的行政、執法、軍事、外交等多方面的生殺大權,是標標準準的權臣。

商鞅的功高震主,權高攝國嚴重損害了秦國宗室的威信。如對商鞅恨之入骨的公子虔就曾進言“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何況商鞅並沒有俾斯麥在三次王朝戰爭中樹立起來的軍隊聲望,秦惠文王殺他也就容易得多。

(2)利益衝突二:軍功爵制與舊貴族利益的衝突

商鞅整合了魏楚等國的軍功爵制,在秦國擬定了“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的軍功標準。

這套完善軍功標準,爲大秦帝國掃滅六合,統一天下的基礎。但也嚴重地損害了依靠血緣天然獲得爵位的舊貴族的利益。

吳起因爲軍功制度讓魏國稱霸天下,卻被楚國的老大貴族們誅殺就是前車之鑑。

由於商鞅得罪的是整個周代的舊貴族勢力,所以在惠文王殺他時,他連其他諸侯國都難以流亡,六國的舊貴族一樣不歡迎他。

(3)利益衝突三:嚴苛的秦法與秦國軍民的衝突

商鞅嚴苛的“連坐”法律更是進一步束縛了秦國百姓。以至於公子虔上疏請惠文王殺商鞅後,商鞅從商地起兵攻鄭(陝縣)時,沒有獲得任何支持就被秦軍擒殺。

張儀的生存之道

與着力於秦國內政的商鞅不同,張儀可謂是同時身兼天下君主的心頭肉和天下頭號通緝犯的雙重身份。六國君主慕其才,又懼怕這種才能被用於對付自己的國家。

這樣的身份能夠讓張儀在戰國七雄中游刃有餘地行走,靈活地保全自己,從而避免了和商鞅一樣的死亡結局。其中,保證張儀生存的主要有以下四個原因。

(1)張儀的歷史定位:

在談商鞅與張儀的結局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商鞅是要高張儀幾個重量級的歷史名人堂選手。

是他奠定了延續萬世的“以法治國”統治模式,是撬動了整個華夏曆史轉軸的人。

張儀卻不同,雖然張儀縱橫六國,用三寸不爛之舌巧取沃野千里,在戰國史書上留下了瀟灑千年的身姿。但除了對秦國的貢獻和歷史傳奇,並沒有爲整個華夏文明留下深刻的烙印。

秦惠王死後,張儀爲何沒有被清算? 第2張

而張儀只是得罪了魏齊楚三國上層集團的利益,並沒有達到舊貴族“人人得而誅之”的地步,這就是兩人結局不同的根本原因。

(2)惠文王的制衡之術:

秦惠文王嬴駟既然爲了加強王權而除掉商鞅,自然不會再爲大秦帝國再培養出一位無冕之王。

張儀雖然貴爲秦國之相,禮絕百僚。但惠文王提拔了庶長樗裏疾、司馬錯掌握軍權,左丞相甘茂分政權。沒有讓張儀成爲第二個至高無上的商君。

況且張儀爲了爲惠文王達成連橫的目的,多次外出任相,在秦國並沒有深厚的根基,甚至因爲縱橫之術被秦國官場諷爲“出賣國家”之人,自然談不上威脅王權了。

這導致秦武王即位以後,沒有和張儀奪權的必要,也就放任張儀平安離開秦國了。

(3)張儀的戰略價值:

在討論張儀爲何不死之前,我們應該看看張儀做了什麼。

張儀一生破滅六國合縱、挾魏事秦、攻取巴蜀、削弱楚國、火併楚韓、說服韓趙,一套外交組合拳把山東六國打得七葷八素。是真的攪動了當時天下大勢的人,具有無可比擬的戰略價值。

雖然在中原諸國得罪了許多人,張儀卻沒有布吳王僚、慶忌被刺殺的後塵,就是齊湣王這樣對張儀恨之入骨的國君也是出大兵討伐。

因爲山東六國在張儀的外交組合拳下,已經從“合縱攻秦”轉變爲“連橫親秦”。張儀對於秦國的忠誠,一定程度上也讓秦國的虎狼之師作爲了自己的後盾,提高了自己的戰略價值。

其次,張儀足以改變天下棋局的外交才能,魏國明知張儀“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卻依然在惠文王去世後將失寵的張儀任命爲相國。楚懷王被張儀戲弄,卻依然願意用黔中之地交換張儀。

這些事例。充分說明了在戰國“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大背景下,張儀的才能具有多高的價值。才能,是張儀最大的護身符。

作爲縱橫家,張儀很擅長把握君主的心理,新君秦武王雖然沒有與自己形同水火,但崇拜武力的武王也對於自己的縱橫之策感到厭惡。

張儀適時地提出讓秦武王把自己送往山東六國,攪亂局勢,爲秦國的進一步擴張爭取時間。這是秦武王無法拒絕的理由。

一方面,東出擴張已經成爲秦國的國策,需要張儀去創造機會。另一方面,山東六國趁惠文王去世,準備再一次形成合縱聯盟,需要張儀再一次去破滅六國的聯盟。

總結:

觀商鞅車裂而死和張儀的平安終老的不同結局,既是因爲兩人與王權,與舊貴族集團的利益是否發生衝突,也在於二者的歷史定位、戰略價值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