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爲何說東吳襲取荊州得不償失?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三國鼎立時期魏蜀吳能相互掣肘制衡,其實也是說明了這個道理。但是三國之間的實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總要有一方做大或弱小,打破相對穩定的對峙局勢。

史實中,不光諸葛亮做過“草廬對策”,也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隆中對。東吳的大都督魯肅,也曾給孫權提出過類似的“榻上策”,主張聯劉抗曹。

然而就在魯肅去世後沒多久,東吳就突然襲取荊州、背棄聯盟。史實中,東吳爲何會犯下這種重大錯誤?襲取荊州又給東吳埋下了多少隱患?

一、外部:東吳襲取荊州前三國的格局

要想分析東吳襲取荊州之失,必然要先分析襲取荊州前三國的局勢。畢竟此事在以“爾虞我詐”聞名的三國時期,顯然極爲降智,總要有些原因才能讓東吳做出這種決策。

1.曹魏內憂外患的高發期

在東吳襲取荊州,甚至在赤壁之戰後,曹魏的實力其實已經被削弱了不少。雖然曹操依舊雄踞北方,麾下武將謀士如雲,兵力和後勤補給也已經愈發穩固。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但其實,赤壁的一把火不僅燒掉了曹魏不少士氣,也燒出了更多內憂外患。內憂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着曹操。

從公元190年追擊逃往長安的董卓失敗後募兵算起,截至襄樊之戰開始時的219年,曹操的領內一共發生了約60起有史可考的叛亂,平均一年起碼有2起。

尤其是赤壁之戰過去3年後,馬超和韓遂趁曹操發兵漢中,帶着十萬關中聯軍突襲曹操,差點就殺了曹操。

雖然曹操後來很快就平定了這場動亂,但僅潼關一戰就死傷了數萬軍民,進一步削弱了曹魏的實力。

除了此起彼伏的叛亂外,此時的曹操人才也有青黃不接的苗頭。在和劉備爭奪了兩年漢中後,曹操不僅退回長安,還損失了夏侯淵這個柱石大將,遭受赤壁後的又一嚴重打擊。

除了以上兩個最大的內憂外,曹操平定北方後,也遭受了不小的外患。不僅孫劉聯軍虎視眈眈,還有外族部落隔三差五的進犯。

襄樊之戰前一年,鮮卑首領軻比能協助烏桓南下攻打曹魏。曹魏花費了長達17年的時間,才徹底平定和穩固了北疆。

因此可以說,這段時間恰恰就是孫劉極佳的發展和反攻期。東吳之所以選擇背刺襲擊蜀漢,最大的原因還是蜀漢日益壯大。

2.蜀漢實力到達頂峯形成威脅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迅速拿下荊南四郡,並且從東吳手中借走了南郡。此時的荊州七郡,讓劉備佔了一大半。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2張

劉備入蜀後,東吳馬上要求已經佔據益州的劉備履行約定,要麼還南郡要麼還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不過劉備以“取涼還荊”爲由,婉拒了東吳的要求。隨後,東吳多次派官吏去三郡上任,都被關羽趕了回來。

氣量狹窄的孫權,被劉備氣得直接發兵,試圖武力奪取南郡,和關羽的五萬大軍相持在益陽。此時曹操看準時機立即拿下漢中,劉備因此不得不拿出長沙和桂陽兩郡議和。

東吳這邊在魯肅的建議下,沒有趁人之危,讓劉備得以全力抗曹。

然而佔據漢中後的劉備,坐擁益州和三分之一的荊州,麾下有以諸葛亮和關羽爲首的謀士猛將。

此時的劉備對曹操的威脅遠超孫權,漢中和上庸可以說是曹操的眼中釘。北可直取長安,東可發兵配合關羽拿下襄陽。

在這種情況下,東吳再想找劉備索要土地,劉備更不會答應了。更何況曹操內憂外患頻發,劉備萬一攻下長安,隨後就能長驅直入中原。到那時,東吳的處境就更加尷尬。

因此,東吳選擇在關羽進行襄樊之戰這個關鍵節點,突然背叛同盟襲擊荊州。

此時的東吳,其實已經將戰略重心從“三分天下”,轉爲“二分天下”。其背後,其實也是東吳內部“反劉派”的話語權超過了“聯劉派”。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3張

二、內部:“三分天下”與“二分天下”的鬥爭

其實蜀漢此時的版圖,基本和當年周瑜給孫權謀劃的差不多。

《三國志·周瑜傳》中就記載了周瑜的一段建議:“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

這種說法,其實可以說是“二分天下”之策,因爲周瑜根本就沒有把劉備算上。

這種戰略,深受呂蒙等人的贊同,這批人就是“反劉派”。與此不同的,就是以魯肅爲首、主張“三分天下”的“聯劉派”

從赤壁之戰到襲取荊州,不僅是三國之間的政治博弈,也是東吳內部的路線鬥爭。

1.“榻上策”逐漸不得人心

在史實中,被周瑜以“魯肅智略足任,乞以代瑜”推舉爲接班人的魯肅,政治眼光和手段不亞於諸葛亮。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4張

魯肅在諸葛亮“草廬對策”前,就已經向孫權提出了“榻上策”:

“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輯睦,軍中諸將,各有彼此。加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

這個“聯劉抗曹”之策,不光孫權聽進去了,就連周瑜也深以爲然。

可以說,後來諸葛亮之所以能夠“舌戰羣儒”將東吳拉爲盟友,背後離不開魯肅、周瑜等“主戰派”的幫助。而後孫劉聯軍雖然圍繞荊州,進行了多次明爭暗奪,但在魯肅的盡力維持下,表面還是相安無事的。

不過即便魯肅具有審時度勢的大局觀,他對劉備的一次次讓步,也讓呂蒙等激進將領逐漸不滿。這些人,就是東吳內部的“反劉派”。

2.“反劉派”日益壯大

在孫劉爭奪荊州、曹操揮兵漢中時,魯肅通過對劉備強硬、對孫權勸諫,以劉備送還兩郡爲結果,暫時維持了孫劉聯盟。

但是此時,逐漸嶄露頭角的青壯將領呂蒙,卻在暗中建議孫權趁機殺了關羽,奪取劉備和曹操在荊州的領土。

考慮到魯肅爲首的“聯劉派”話語權比較大,孫權雖然也同意呂蒙的建議,最終還是採納了魯肅的說法北上合肥。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5張

結果孫權的十萬大軍因爲輕敵,在逍遙津被張遼的八百人打得節節敗退,就連孫權本人都對合肥產生了陰影。

合肥失利這個黑鍋,孫權自然不會背,因此主張“聯劉抗曹”的魯肅成了罪魁禍首。是以,以魯肅爲首的“聯劉派”話語權逐漸降低。戰前主張襲擊關羽的呂蒙,在孫權的暗中支持下,使“反劉派”的地位越來越高。

兩年後魯肅因病去世,呂蒙接替大都督一職。“聯劉派”失去了主心骨後,“反劉派”得以迅速上位。從這時起,一直主張襲擊關羽的呂蒙,時刻都在觀察關羽的動向,等待將其一擊斃命的時機。

公元219年,劉備將曹操徹底趕出漢中,東吳爲了策應劉備也再次攻打合肥。實際上,東吳此番並無北上之心,而是爲了矇蔽鎮守荊州的關羽。

果不其然,關羽爲了擴大戰果,趁機攻打曹操掌控的荊州北部,襄樊之戰由此展開。關羽的全力攻曹,恰恰將弱點暴露給了東吳。

孫權在此時給關羽提親,其實就是爲了要一個背叛聯盟的藉口。看似是孫權受辱,其實背後就是呂蒙等“反劉派”的常年謀劃。

東吳早在魯肅死後,就已經開始對襲取荊州做準備。因此呂蒙才能通過“白衣渡江”背刺和殺害關羽,最終奪回心心念唸的荊州。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6張

然而相比較魯肅等“聯劉派”來說,呂蒙的“反劉派”不僅偏激,還十分目光短淺。

殺害關羽、襲取荊州,雖然讓東吳佔據荊州六郡,卻也給東吳埋下了更多隱患。估計魯肅泉下有知,定要氣得揭棺而起。

三、目光短淺,損人不利己

如果將目光侷限於荊州,那麼東吳背刺蜀漢,可以說是取得了相當大的戰果。不光趕走了劉備、削弱了曹操,還掌握了荊州七郡中的六郡。

但是從長遠角度分析,東吳此舉可謂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7張

1.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三國之所以能夠互相掣肘,就是因爲彼此都佔據了一些別人沒有的優勢。

曹魏擁兵百萬,在北方的根基難以撼動且日益堅固,鄧艾等青年才俊也逐漸扛起大任;

蜀漢雖然實力差,但是依託蜀地天險和諸葛亮等英傑的輔佐,對曹操的威脅大於東吳;東吳有長江作爲天然屏障,再加上嫺熟的水軍,曹操和劉備也難以快速吞掉東吳。

在這種情況下,東吳既被動也可以主動。

劉備拿下長安、打到洛陽或者曹操吞掉劉備,東吳都會被逼縮在江東。必須要等魏蜀鷸蚌相爭,才能見機行事奪得漁翁之利。

但此時劉備剛入蜀,雖然佔了漢中,卻要將重心放在安撫益州舊將,就連涼州也無暇攻取。關羽攻打襄樊,雖然給東吳造成了威脅,卻也提供了良機。襄陽作爲曹魏在荊州的大本營,必然會讓曹操全力防守,此時合肥就會再次空虛。

如果東吳全力攻合肥,沒準還能長驅直入,打北海或者陳留都是不錯的選擇,並且能夠在劉備之前進入中原。結果東吳目光短淺,爲了拿下荊州背刺蜀漢。不僅削弱了蜀漢實力,還幫曹操解了襄樊之圍,讓其得以獲得喘息機會。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8張

這不光給蜀漢北伐造成了阻力,也讓東吳自己很難再有北上的機會。最終孫劉相爭,反倒讓本就強盛的曹操得利。

2.信任就像玻璃

東吳襲取荊州最大的敗筆,並不是佔了六郡,而是直接將擒獲的關羽斬首。

東吳自作聰明,以爲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就能禍水東引將矛盾轉嫁給曹操,實際上無異於此地無銀三百兩。

殺了關羽,讓劉備不得不親率大軍伐吳。張飛在行軍途中被暗殺,首級被送到東吳,讓劉備更加怨恨東吳,最終在夷陵之戰因失去理智大敗而歸,託孤白帝城。

劉關張三兄弟的命,對蜀漢來說,都是東吳一手釀成的血債。即便後來諸葛亮出面,再次修復了孫劉聯盟,雙方也再也回不到最初的信任。

曹魏柱石劉曄,就在劉備伐吳時建議曹丕發兵:

“吳、蜀 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國之利也。今 還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興師,徑渡江襲其內。 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

曹丕當時並沒有採納這個建議,擔心真打過去,孫劉會當場再次結盟反攻。

東吳偷襲荊州埋下了多少隱患 東吳爲何要反這種重大錯誤 第9張

結果後來曹丕三次伐吳,發現蜀漢雖然和東吳結盟,卻並沒有進行有力支援,因此萬分後悔當初沒有采納劉曄的建議。

經過東吳襲取荊州後,當初的孫劉抗曹,逐漸演變爲互相對立。曹魏攻打蜀漢或者東吳,雙方再也無法重現赤壁的熊熊烈火。

可以說,東吳襲取荊州之過失,掌控荊州六郡是小事,殺害關羽纔是大事。假如當時東吳釋放關羽,就算拿下劉備在荊州的底盤,也並不會招致劉備如此強烈的怒火。

畢竟劉備“有借無還”本就理虧,更何況赤壁之戰後東吳本就應該掌控荊州。但是殺了關羽,使以“仁德”立國的蜀漢,對東吳始終抱有國仇家恨。

此舉讓東吳的荊州暫時不受威脅,卻也埋下了極大的隱患,成爲打破三國鼎立的導火線,可謂得不償失、糊塗至極。

參考資料

《魏書》

《吳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