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後,爲何東吳羣臣大多主張投降?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吳志 孫權傳》注引《江表傳》: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根據《江表傳》的記載,曹操收降劉琮後,在赤壁之戰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是這樣的:最近我遵奉皇上的旨意,討伐有罪的人,軍旗指向南方,劉琮束手就擒,現在我治下的水軍有80萬之衆,準備與將軍(孫權)在吳地(江東)會面。

雖然是短短的幾句話,但是曹操在信中突出了三個重點:

1、曹操說他是奉了皇帝的旨意討伐南方的諸侯,顯示了曹操名正言順的旗號,這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

2、曹操說劉琮見我一來就不敢抵抗直接投降了,顯示了曹操的威風,劉琮主政之下的荊州,絲毫不敢抵抗我,言外之意就是你孫權最好也跟劉琮一樣投降。

3、曹操說他現在有80萬大軍,這是實力的體現,但是稍微懂點軍事的人都知道這完全是吹牛,後來周瑜就分析過,曹操中原的軍隊不過十五六萬,再加上荊州降軍七八萬,滿打滿算曹操手下的軍隊也就是二十二三萬的樣子。

如果這信真實存在的話,這完全就是一封恐嚇信,曹操寫這信的目的就是希望孫權投降,這封信到了東吳之後,引發了東吳君臣的熱烈討論,主要分爲兩派,一派是主降派,以張昭爲首,孫權手下的絕大多數文武大臣都主張投降曹操。

劉琮投降曹操

張昭等人的理由有兩點:

1、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名正言順,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

2、曹操實力強大,江東能夠抵禦曹操的唯有長江天險,現在曹操佔據了荊州,長江天險不復存在,曹操可以順江而下,我們的實力無法與曹操對抗。

另一派是主戰派,主戰派的首領其實是孫權,孫權因爲是江東之主,不願意投降,孫權起初又不願意在羣臣面前表態,因而主戰派以魯肅和周瑜爲首,魯肅主戰的理由是從孫權的角度出發想問題,魯肅認爲孫權是江東之主,投降曹操之後沒有未來,只有抵抗才能成就帝王之業。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第2張

張昭主降

早在赤壁之戰發生的8年前,魯肅就爲孫權謀劃了成就帝王之業的榻上對,魯肅勸孫權獨霸江南,與曹操劃江而治,成就帝業,正因爲當年魯肅給了孫權野心,所以年輕的孫權不願意像劉琮一樣埋沒自己。

周瑜與魯肅的理由不一樣,周瑜主戰的理由有三點:

1、曹操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等於是駁斥了曹操的名正言順。

2、曹操中原的軍隊只有十五六萬人,而且長期征戰,早已經疲憊不堪,劉琮投降曹操的軍隊不過七八萬人,人心並沒有歸順曹操,人數雖多,但並不可怕,這等於是駁斥了曹操有80萬大軍的神話。

3、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指出曹操犯了用兵四忌,一忌曹操的西北方向沒有完全平定,有馬超、韓遂的威脅;二忌曹操的軍隊是北方人,擅長馬戰,現在捨棄馬戰改用水戰,等於是用弱勢來對抗我們的強項;三忌現在是寒冷的冬天,曹操的騎兵缺乏草料補給;四忌曹操手下的北方士兵到南方作戰,必然水土不服,會發生瘟疫。

主降派與主戰派都有自己的理由,很明顯主戰派人數較少,除了魯肅、周瑜與孫權主戰之外,江東政權的文武大臣大多跟張昭一樣主張投降,那麼問題來了,爲什麼他們要投降呢?

至少有三大理由:

一、權衡利弊的結果。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曹操南下時,劉琮本來也不想投降,但劉琮手下的蔡瑁、蒯越、韓嵩、傅巽等人都勸劉琮投降。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第3張

周瑜主戰

傅巽的理由有三點:

1、曹操代表朝廷,我們對抗朝廷是叛逆之道,名不正言不順。

2、荊州之地無法對抗中原之地,這是實力不足。

3、用劉備抵抗曹操是不適當的,如果劉備打敗曹操,那麼劉備不會臣服於我們,如果劉備被曹操打敗,那麼荊州仍然不能自保。

而蔡瑁、蒯越等人則利用自己是劉琮的長輩威逼劉琮投降,蔡瑁的姐姐是劉琮的母親,蒯越是當年協助劉表平定荊州的襄陽豪強,就連劉表也要畏懼三分,更何況是劉琮,劉琮在多方勸說甚至是威逼之下,只好投降曹操。

劉琮投降曹操之後,那些勸劉琮投降的蔡瑁、蒯越、韓嵩、傅巽等人則成爲曹操平定荊州的功臣而被封侯,成爲曹操政權的功臣,照樣高官厚,跟之前相比沒有一點損失,這就是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第4張

孫權志向遠大

另外蔡瑁、蒯越是荊州襄陽本地豪強,在當地有很大的勢力,沒有必要跟曹操對抗,只要投靠了曹操,蔡瑁、蒯越的家族還是當地的豪強,他們不在乎誰當荊州之主,他們只在乎自己家族的利益是不是能保存並擴大。

從劉琮的例子來看,孫權的手下與劉琮的手下是抱着同樣的心態的,孫權的手下主要有兩批人,一批人是像張昭這樣從北方流亡到江東的,另一批人是像陸遜那樣在本地土生土長而被孫策或孫權征服的當地豪強。

不管是張昭這樣的流亡士人還是陸遜這樣的本土豪強,對於他們來說,只會做自己利益最大化的事,張昭如果投降曹操,絕對會像蔡瑁一樣被封侯,並且高官厚,要知道孫權投降後,張昭就是最大的功臣,而張昭繼續跟着孫權不投降,不僅有戰爭失敗的風險,而且還有可能會被曹操殺死。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第5張

孫權根本不想投降

江東的本土豪強同樣是這樣的心態,如果打仗,江東本土豪強要出人、出錢、出糧,而且還有戰爭失敗的風險,如果一旦戰敗,很多大家族還可能因此而滅門,權衡利弊之下,投降是利益最大化,所以他們會選擇投降,這是權衡利弊的結果,換了誰也會算這筆賬。

二、孫策的遺詔。

張昭是徐州人,因爲躲避戰亂來到了江東,後來被孫策重用,成爲江東政權的文人之首,相當於曹操的荀彧和劉備的諸葛亮,孫策臨死前託孤的唯一人選就是張昭,沒有周瑜,可見孫策對張昭的重視。

《三國志 張昭傳》裴松之注引吳歷: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這是史書上記載孫策臨死前對張昭說的話,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孫權不能擔當大任,你可以自己選擇如何做,如果形勢不利的話,你們可以向西撤離,也可以理解爲投降。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第6張

孫策託孤張昭

孫策說這話的本意跟劉備對諸葛亮說的意思差不多,這是君臣之間的肺腑之言,等於是給張昭一條後路,你可以輔佐孫權,也可以選擇投降,讓張昭感動,從而死心榻地跟着孫權。

從張昭的角度來看,既然孫策都說了可以選擇,他爲什麼不能選擇投降了,況且張昭說投降曹操,實際上就是投降朝廷,從另一個角度說,孫權如果投降曹操,哪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了,曹操早就統一天下了,一旦統一,天下便沒有戰亂了。

從這一點來說,張昭說投降也沒有錯,孫策的遺詔實際上給了張昭投降的法理,張昭也可以把孫策當年說的這句話拿出來作爲理由,別人還不好辯解。

三、實力的對比。

當時的天下形勢是曹操佔據了中原和北方八州之地,除了西北的涼州、西南的益州、南方的荊州、交州和江東的揚州之外,天下十三州,曹操獨佔八個州,就算是其他所有的州聯合起來,也不及曹操實力的一半。

荊州在曹操兵不血刃拿下後 東吳大臣們爲何大多數都主張投降 第7張

曹操當時的實力太過強大

更何況曹操南下還拿下了荊州,佔據了中原進入南方的戰略通道,並從中間切割了長江,曹操佔據荊州的行爲就像一把利劍從中原插向了南方,對當時的整個天下都產生了地緣政治。

當時客居荊州的劉備被曹操打得大敗,逃到了夏口與劉琦會和,益州的劉璋則在當時投靠了曹操,還爲曹操提供士兵與糧食對抗孫權,整個天下唯二能與曹操對抗的只有江東的孫權與西北的馬超、韓遂。

曹操雖然沒有80萬大軍,但以曹操當時的實力來對比,在絕大多數當時人的眼中,曹操統一天下只是時間問題,沒有任何勢力能與曹操對抗,以張昭爲首的東吳大臣同樣這麼看待,既然如此,張昭爲何不早一點投降曹操,以爲自己將來的前途做打算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