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古代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個人簡介

古代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個人簡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8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生於天順四年十二月六日,卒於嘉靖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字希哲,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因長像奇特,而自嘲醜陋,又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號枝山,世人稱爲“祝京兆”,明代著名書法家。祝允明的科舉仕途頗爲坎坷,十九歲中秀才,五次參加鄉試,才於明弘治五年(1492)中舉,後七次參加會試不第。甚至其子祝續也在前一科中進士,於是祝允明絕了科舉念頭,以舉人選官,在正德九年(1514),授爲廣東興寧縣知縣,嘉靖元年(1522),轉任爲應天(今南京)府通判,不久稱病還鄉。祝允明擅詩文,尤工書法,名動海內。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又與文徵明、王寵同爲明中期書家之代表。楷書早年精謹,師法趙孟頫、褚遂良,並從歐、虞而直追“二王”。草書師法李邕、黃庭堅、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變化,風骨爛熳。其代表作有《太湖詩卷》、《箜篌引》、《赤壁賦》等。所書“六體書詩賦卷”、“草書杜甫詩卷”、“古詩十九首”、“草書唐人詩卷”及“草書詩翰卷”等皆爲傳世墨寶。書法傳承祝允明出生在文化氣氛很濃的蘇州,他的書學生涯是在前輩的言傳身教下開始的。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 徐有貞擅長行草書。他的行草主要師法唐朝的懷素和宋朝的米芾。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很得古雅之氣。在祝允明二歲時,徐有貞奉詔回蘇州閒居,祝允明時常寄宿在外公家裏,因此徐有貞的書法風格對他影響是很深遠的。

古代四大才子之一——祝枝山個人簡介

李應禎也是一個有名的書法家。祝允明也一直得到李應禎的指導。在跟從岳父學書的十幾年中,李應禎對於祝允明在書法的發展上起了很大的作用。據文徵明的記載,李應禎在晚年告訴他,說自己學習書法四十年纔開始有所得,並向文徵明論述了書法上的很多道理。他留下的尺牘,秀麗而又有氣度,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橫都很生動有致。字的大小,粗細變化自然。他這種富於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也有很深的影響。 祝允明自己談幼年時學習書法,說前輩不讓他學習近代人的字,看到的都是晉唐人的字帖。所指的應該是楷書的學習。應該說祝允明幼年在兩位前輩的指導下,打下了很好的底子,爲日後的發展作了鋪墊。同時兩人的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祝允明。

書法主張祝允明書法主張是“性”與“功”並重超然出神採,祝允明的書藝思想以“神采”爲最終歸宿。而要達到這個目標,他認爲必須“性”、“功”並重。“性”是指人的精神,“功”是指書法創作的能力和功夫。他認爲只有功力而無精神境界,神采就沒有,而有了高尚的精神境界,如果沒有表達的功夫,那麼神采就不能實在地顯露。兩者不可缺一,必須兼備,在他的代表作《閒居秋日》、《致元和手札》、《燕喜亭記》、《樂志論》、《飯苓賦》、《雲江記》等就秉承了他所倡導的“性”、“功”並重的原則。 對於“功”,祝允明認爲只有在向前人學習的基礎上才能得到。因此他對時人不願好好學習傳統而把這稱爲“奴書”的說法很憤慨。特地寫下了《奴書訂》予以反駁。在這一點上,他晚年在《書述》中還批評了他的岳父李應禎。他強調必須“沿晉遊唐”,這是源於他對書法史的深入認識。他認爲書理極於張芝、王羲之、鍾繇、索靖,後人只是在遵循他們的法則,而在根本上已不能改變。他認爲唐人能循前人之理,按照當時人的法則來寫;宋初還不很差,宋中期仍


有可取之處,而後便大變傳統,古法遭到敗壞,大多流爲惡怪。到元代方有趙孟頫扭轉時風,復歸晉唐,但終因個性不強未免有“奴書”的遺憾。所以要知書法的本來必須向晉唐學習。在學習和熟悉了傳統後,其技法必須有獨到之處,這是祝允明對“功”的進一步要求。他在《評書》中說自己不屑於步鍾、索、羲、獻的後塵,而要學習項羽和史弘肇的勇猛以開創自己。因此他既反對時人對傳統的忽視,又強調不能真的成爲“奴書”。 祝允明對於“性”沒有很多的論述。他提倡“起雅去俗”,顯然是指以學識和修養來陶冶性情、淨化心靈,從而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 有了以上兩點,就可以在“入神”的狀態下創作具有神采的優秀作品了。他對於“入神之境”的解釋是“一時超然格度之外”,在超越各種約束的情況下,才能“閒窗散筆”,自然地表達自己。 祝允明在書法理論上的要求,既符合藝術創作本身的規律,又合乎文人書畫的審美要求,從而使他的書法創作成果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