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項羽一代霸王爲何寧可自刎也不過江東?

項羽一代霸王爲何寧可自刎也不過江東?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項羽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霸王,關於他的傳說汗牛充棟,這其中又以他自刎烏江最爲慷慨悲壯,在民間傳播也最爲普遍。關於他的死有兩種截然區別的觀點:一種是以南宋詞人李清照爲代表,她在《烏江》中寫道:“生看成人傑,死亦爲鬼雄。

項羽一代霸王爲何寧可自刎也不過江東?

網絡配圖

至今思項羽,不願過江東。”對項羽寧死不屈、不爲瓦全的英雄氣概做出高度評價和讚揚;一種是以晚唐詩人杜牧爲代表,他在《題烏江亭》中寫道:“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以爲項羽缺乏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決心,對他自刎烏江的決定作出了可惜和失望的評價。幾千年來這兩種區別的觀念一直在不斷地延伸着,那麼項羽當年爲什麼選擇了自刎,而不是過江呢?

按照最早的記實,項羽是因爲無臉面見江東父老而自殺。據《史記·項羽本紀》紀錄,楚漢戰爭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率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緊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報仇雪恨,但是項羽卻笑着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爲!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於是拔劍自刎而死。

這種說法出自太史公司馬遷之手,距項羽之死年月較爲靠近,描寫得很是慷慨激昂,因而傳播最爲普遍,後世關於項羽自刎的傳說大多源於此。

在這種說法中,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據《史記》()紀錄,項羽被漢軍圍困於垓下,夜聞四面楚歌,很是吃驚,便起身飲酒,此時“有佳麗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爲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項羽一代霸王爲何寧可自刎也不過江東? 第2張

網絡配圖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闕,佳麗和之。”據漢初陸賈的《楚漢春秋》紀錄,虞姬那時愴然拔劍起舞,並和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歌罷揮劍自刎。項羽是個爭強好勝、死要體面的人,自己最心愛的侍妾被逼自殺,心中既傷心絕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猛烈打擊,再加上那時楚軍傷亡慘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當項羽帶着殘兵敗將逃至烏江畔時,頓覺恥辱難當,沒有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選擇一死了之。

另有一種說法以爲項羽自殺是想結束戰爭,消除黎民因戰亂帶來的疾苦。據《史記》紀錄,楚漢戰爭中劉邦和項羽對峙不下,“丁壯苦軍旅,老弱罷鞍漕”,於是項羽對劉邦說:“全國匈奴長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全國之民父子爲也。”

意思是想通過兩個人的決戰一決雌雄,不要再讓全國黎民跟着受苦,說明項羽的確有可憐全國蒼生的情懷。當項羽率殘兵敗將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時,想到渡江今後還要捲土重來,從新進行一次楚漢戰爭,給黎民帶來更大的劫難,於是選擇犧牲人命來結束綿延數年的殘殺,還全國一個太平世界。

項羽一代霸王爲何寧可自刎也不過江東? 第3張

網絡配圖

但這種說法帶有太多的推測成分,也與項羽的好戰暴虐性格不符。項羽當年曾經坑殺二十萬秦兵,火燒阿房宮三個月,是一個很是殘暴的人,不大大概爲了免去黎民痛苦而至自殺身亡。

他之所以要約劉邦單打獨鬥、一決勝負,很大概是出於一種計策,因爲以項羽的個人才能,打敗劉邦簡直就是易如反掌,不過劉邦也沒有被騙。當項羽失敗逃至烏江時,萬念俱灰、狼狽不堪,心中難免感觸萬千,此情此景下從新喚起他可憐全國蒼生,願意以一己之死來結束戰爭的動機也有大概,但這頂多是項羽走投無路又放不下臉面時的一種自我慰藉,將它視爲項羽自殺的主要原由卻是不當的。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