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節儉”道光爲何改變不了官員豪奢

“節儉”道光爲何改變不了官員豪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坐擁世間富貴榮華。可是,以皇帝的身份崇尚節儉,並且畢其生如一日的,道光帝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他不僅把節儉看成是人生的樂趣和目標,並以此作爲衡量大臣能力和品德的標準

但是,史學家們評論道光帝的節儉時,往往帶有一些揶揄的色彩。這是爲什麼呢?

天子摳門,舉世無雙

道光皇帝[注: 道光皇帝,是中國清代皇帝。滿族。愛新覺羅氏,名旻寧。廟號宣宗,諡號效天符運立中體正至文聖武智勇仁慈儉勤孝敏寬定成皇帝。崇尚節儉,而且畢其生如一日,實在難得。但是,他節儉得過分了——該省的一定要省,不該省的也必須省,這就超出了節儉的範疇,顯得吝嗇了。所以,說他“摳門兒”好像並不過分。

“節儉”道光爲何改變不了官員豪奢

網絡配圖

道光皇帝帶頭過緊日子,他使用的只是普通的毛筆、硯臺,每餐不過四樣菜餚,除了龍袍外,衣服穿破了就打上補丁再穿。道光帝“衣非三浣不易”,什麼叫“三浣”?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分別也叫上浣、中浣、下浣,三浣就是一個月,可見,他一個月才換一套衣服,說明衣服不多。又規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以外,非節慶不得食肉,嬪妃平時不得使用化妝品,不得穿錦繡的衣服。多虧皇后是個賢內助,苦苦支應,仍感入不敷出,想了很多辦法,平衡多方利益,協調各面關係,才把皇家的日子對付着過下去。

道光皇帝以身作則,以此轉變官場奢侈腐化的風氣。他一看到官員衣服光鮮,就露不悅之情,甚至規定六品以下,不得衣着綢緞,一律布衣布靴。對於不能節儉的官員,他能加以處分。道光十年(公曆1830年),有人舉報盛京將軍[注: 簡介 清代官名。清兵入關後,以盛京(今遼寧省瀋陽)爲留都,先以內大臣一人爲留守,順治三年(1646)改稱昂邦章京。康熙元年(1662)徒遼東(今遼寧瀋陽),稱遼東將軍。]經常在家裏演戲宴樂,道光帝立即革了他的職務。

在道光帝的影響下,官場風氣有所轉變,至少北京如此。幾天過後,官員們上朝都穿上打補丁的衣服。議事結束,紅日東昇,乾清門內外光明一片,只見滿朝文武個個灰頭土臉,顯得衣衫襤褸。

道光皇帝哪裏知道,此時北京城裏的舊貨鋪子把庫存的破衣爛衫都賣了個好價錢,品相稍好的舊衣服比新的還貴呢。有些窮京官兒買不起,就只好自己做舊,把新袍子弄髒弄破加上補丁。道光帝眼見滿朝文武都穿舊衣破袍,認爲自己勤儉節約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於是節儉得更加起勁。

節儉只在影響自己

道光皇帝崇尚節儉,一則是生性吝嗇,視節儉爲理想、樂趣;再則,是以此作爲挽救財政危機的一種對策。

“節儉”道光爲何改變不了官員豪奢 第2張

網絡配圖

道光初年,清朝政府面臨財政危機。道光帝即位之初,財政上出現了平定三藩以來百年未見的窘境,國庫儲備僅剩下二千萬兩。不知道道光皇帝意識到沒有,這個國庫儲備餘額還僅是賬面上的數字,實際到底有多少,他恐怕連覈查的勇氣都沒有。怎麼辦?當時中國是農業社會,財源有限,既然生財無道,便只有在節儉上下工夫了。

但是,道光皇帝的節儉主要是省自己,其影響的範圍更是有限,離開了北京,官場生活依然故我,梨園聲色,飲食精靡,變本加厲,生活豪奢。

根據道光年間在西北任職的張集馨回憶:來往於西藏、新疆以及甘肅、四川的官員皆經過西安,西安地方官均竭力招待。“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蔘。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制錢四五千文,上席五桌斷不能少。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大宴會則無月無之,小應酬則無日無之……終日送往迎來,聽戲宴會”。這就是道光帝節儉主義之下、官場腐敗的真實寫照。

光緒年間,做過中國駐英法等國外交官的薛福成在《庸庵筆記》中轉敘了道光年間一位治河官員的回憶:當時,南河總督(那時黃河從江蘇省入海,負責治理江蘇境內黃河的官員叫南河總督)設在清江浦(今淮安市),每年耗費治河經費數百萬兩,但實際上用在治河上資金的不到十分之一,其餘都被他們貪污或揮霍了。

貪官們的飲食、衣服、車馬之類,爭奇競巧,極端奢侈。就拿宴席來說,一種豆腐就有二十餘種做法;一種豬肉也能做出五十餘種花樣。豆腐需在數月前購集物料,挑選工人,細心製作。客人嚐了他們宴席上的豬肉脯,讚歎不已。

“節儉”道光爲何改變不了官員豪奢 第3張

網絡配圖

據說,這種宴會食物種類繁多,一場宴席歷時三晝三夜,其間名菜佳餚連續不斷。伴隨宴席,聲色犬馬,歌舞昇平,奢華之極。

可見,道光皇帝的“節儉”對官場奢靡的風氣沒有多大影響,那麼,其“節儉”影響了他的兒孫嗎?試看咸豐縱情於聲色,兒媳慈禧大興土木的生活就可知,其影響力是多麼不值一提。這對道光帝的節儉形成了相當辛辣的諷刺!

那麼,道光帝的“節儉”有助於解決國家的經濟危機嗎?儘管道光皇帝爲國家節省了一些經費,卻無助於經濟危機的解決,財政狀況也未見徹底好轉,反而每況愈下。以至有的大臣發出了這樣的質問:爲什麼乾隆朝揮金如土而國庫充盈,如今日日節儉卻民生罕裕,“豈愈奢則愈豐,愈儉則愈吝耶”?這個疑問何嘗不同樣困擾着道光帝呢。總之,作爲一國之君,不去大刀闊斧地開源興利,而在一飯一衣上錙銖必較,這就不是節儉,而是捨本逐末的摳門兒、吝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