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向來冰雪凝嚴地,力斡春回竟是誰。”

詩歌是中華文化的藝術結晶,其具有高度凝練的語言藝術,蘊藏着崇高的個人理想追求。傳統詩歌中,詩以言志爲主要功能。到了宋代,出現一大批詠物詩,使得詩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宋代後期積貧積弱的局勢加上程朱理學的影響,激發了宋人積極入世的態度,詩以言道的風氣也因此盛行,其中以梅花詩的成就最高,宋代的梅花詩獨佔鰲頭並逐漸演化成一種時代特徵,成爲宋代史上一大亮點。

從“詩以言志”到“詩以言道”,宋代梅花詩主要依託兩大主要方向:朝堂局勢、文人創作

根據《全宋詩》的記載:宋代的詠梅詩共5000餘首流傳於世,創作的作家也有600名之多。其中不乏熟知的詩人:蘇軾、陸游、王安石等。由此可見,當時的詠梅詩是如何興盛。宋代的詠梅詩也是經過了一個相對漫長的階段,才逐具規模,進而發揚光大的。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宋代詠梅詩的開創者和奠基人林逋,是率先將梅花的意象人格化,並將其加以藝術的表現手法體現在詩歌中。他的詩歌被後來的蘇軾稱爲“神清骨冷無塵俗”。這與他本就布衣出身的身份和追求隱士生活的目標達到了高度的契合。他的《山園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堪稱詠梅一絕,在當時的宋代文化圈內廣爲流傳,蘇軾也正是因爲這首詩,對林逋有了先前的評價。

之後,蘇軾承襲了他的創作方向,也開始嘗試梅花詩的寫作。但是蘇軾並不像林逋“把梅花當作妻子”來作詩。而且,蘇軾的詠梅詩大多是在被貶謫期間所作,所以詩歌中明顯有一種憤世嫉俗的感情。《和秦太虛梅花》:“竹外一枝斜更好”也是堪稱經典之作,享譽一時。

南宋的寫作梅花詩的詩人代表莫過於陸游,他所看重的是梅花精神中本質的特點,即傲立霜雪的風骨。同時利用梅花的“暗香”來興寄自己的情感。《芳花樓賞梅》中陸游更是直接將梅花的香展現的淋漓盡致,“一春花信二十四,縱有此香無此格”同時也彰顯出了陸游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感。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第2張

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宋代詠梅詩人羣體的壯大,帶來的必然是創作主旨的昇華,“言道”作爲宋代梅花詩的主旨,其主要體現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體現在政治層面,表現出的是作者假借梅花表達自己“政治失意”的憤慨無奈之情。其實在宋代文人之間,新舊兩黨的爭辯一直都存在。在神宗到宋徽宗時期,更加明顯,新舊黨之間的輪番執政讓本就暗流涌動的北宋朝堂開始風雲變幻。之前身處宰相職位的王安石,因實行變法觸及了舊派的利益,後來就被貶謫出京。

王安石在被貶期間,創作了《獨山梅花》,其中“美人零落依草木,志士憔悴守蓬蒿。”兩句更是將王安石當時悲慘的處境描寫的起到好處,這裏的“美人”即是“梅花”,詩人自己化身“志士”無處實現滿腔的政治抱負,從而只能暗自憔悴。

其次,在思想文化層面“言道”更多的有了一種“言德”的作用。因爲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倫理道德成爲了每個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而作爲宋代詩歌獨具特色的梅花詩,也無法逃離這種思想上的固化。羅隱所作《梅》:“天賜胭脂一抹腮,盤中磊落笛中衰。”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第3張

將梅花比喻成美人,表面上和品德並無關係。可由於梅花自身獨有的“孑然一身獨立於世”的品格,也就自然地展現出宋人所追求的“存天理”的境界。

最後,因爲宋代的政局更替,“言道”展現出對百姓的同情和國家命運的感傷。從宋恭帝趙顯的親身經歷就可以看出,當時宋代是怎樣落寞的景象。“寄語林和靖,梅花幾度開?”雖說只是對家鄉梅花的思念,但正是通過對故國的想念,表現出趙顯自己被元軍羈押,不能歸國的聲聲哀痛。

梅花詩轉向“言道”的三大必然性條件:宋代後期積貧積弱的政治生態、脆弱不堪的文化、高強度的思想壓迫

詩歌作爲中華優秀文化庫中閃耀的瑰寶,一直流傳至今。談及詩歌的定義,孔子曾經在《論語》中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羣、可以怨。”其實,孔子是從詩歌的功能對詩歌進行的界定。總而言之,詩歌的功能簡而言之就是“興觀羣怨”。孔子關於詩歌的這一論述,也成爲後代詩歌發展主要方向。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第4張

《詩經》的出現,也正是孔子將自己對詩的定義運用到實際的最好印證。《詩經》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別名《詩三百》。相傳,孔子從原本的《詩》中,共五百多首,按照“興觀羣怨”和當時社會的風尚,將《詩》重新整合爲《詩經》,刪減了詩歌的數量,並按照社會功能劃分成“風、雅、頌”三個部分。之後,孔子又從中概括出了,詩歌的主旨——“無邪”。

通過這些,不難看出孔子在詩歌體式的創制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後來秦漢時期的樂府詩歌以及漢賦的出現更是明確了“詩以詠情”的藝術特徵。其中被冠以“樂府雙壁”的《孔雀東南飛》和《木蘭詩》就是代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就是《漢樂府·長歌行》中爲後人熟知的典型詩句。

後來魏晉時期形成了獨特的隱士詩歌文化,因爲當時戰亂頻發,文人墨客不得不通過詩歌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因此出現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現南山”的鄉間田園生活的畫卷。隋唐時期,詩歌繼續發展,將漢魏風骨消解,形成了多種意象來表達情感。唐代詩歌中,多利用牡丹等名貴的花卉來寄託詩人的對“開元盛世”的讚賞和滿足。在唐後期,白居易更是留下了“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的千古名句。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第5張

爲何宋代沒有繼承先前的漢魏風骨和唐詩的磅礴氣勢呢?其實並不是沒有繼承,而是因爲宋代商品經濟的高度繁榮,並形成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詞”。但是這也並不影響詩歌創作者們的創作熱情和創作態勢。

正是因爲經濟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宋代文化的告訴發展,原本並不起眼的“梅、蘭、竹、菊”開始成爲文人雅士的首選意象。其中因爲梅花傲然面對嚴寒,卻毫不退縮的精神,成爲了詩歌創作的主體。

衆所周知,除了梅花的本身生長環境和遷客們衍生出的人化的情感。宋代程朱理學的發展不容忽視。因爲程朱理學提倡“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也正是因爲理學的發展,造成了宋代後期積貧積弱的政治生態和脆弱不堪的文化背景。在這樣的思想壓迫下,宋代文人不得不挺身反抗。宋代的詠梅詩歌因此應運而生。

宋代詠梅詩的出現,也大大加劇了詩歌功能的轉變,原先詩歌“興觀羣怨”的功能開始轉變成“詩以言志”爲主要目的的創作意圖。宋代後期包括南宋時期紛繁複雜的政治生活,使得詠梅詩具有了“詩以言道”的特質。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第6張

從“詩以言志”到“詩以言道”的轉變,實質上是爲政方向的集中體現,同時飽含文人志士強烈的理想信念與追求

總而言之,不難看出宋代的詩歌完成了職能上的轉變。而宋代的梅花詩在原本詠物詩的基礎之上,配合程朱理學在民衆思想上的束縛,使得原本的“詩以言志”慢慢變成了“詩以言道”。其實“言志”是利用詩歌來表達創作者自身的情感體驗,轉變成“言道”之後,詩歌中原先用以表達情感的部分和國家的興衰開始聯繫起來。

宋代詩歌完成從“詩以言志”到“詩以言道”的轉變這一變化其實並不是偶然,因爲梅花的生長環境和宋代動盪的政治時局相類似,所以詠梅詩能夠從衆多的詠物詩歌中脫穎而出。在“已是懸崖百丈冰”的惡劣環境中,梅花依舊能夠做到“猶有花枝俏”。這不免給當時飽受政治風波的宋人帶來精神上的力量和安慰。也正是如此,宋代人通過歌詠梅花的精神,寄託着自己對家國統一的理想信念的追求。

宋代詠梅詩的發展和變化!爲何從“言志”轉向“言道”? 第7張

同時伴隨着創作梅花詩的詩人不斷增多,和後來宋代統治者的推動,整個宋代社會也因此形成了一種詠梅的社會風氣和氛圍。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宋人的審美情趣,提高了宋人的審美內涵。在宋代,經過理學家們的努力改造後的梅花,不僅僅是一種自然花卉的代名詞。梅花變得更加形象化,獨具宋代的時代特徵,區別於其他朝代,遺世而獨立。

正如王國維先生所說,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文學樣式。宋代的梅花詩也是衆多文學樣式的一種,人們可以通過詩歌來興寄自己的情感世界,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滿足感,這便是詩歌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