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之死:殺害趙匡胤的兇手是趙匡義嗎?

趙匡胤之死:殺害趙匡胤的兇手是趙匡義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6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976年初冬,已經是北風凜冽,大雪紛飛。在趙匡胤去世的那天,《宋史》中只作了一條最爲簡單的記載:“癸丑(指日期)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在這之前,沒有皇帝患病以及如何醫治的任何記錄,在這之後,也沒有說明帝位繼承的任何問題。一個年方五十歲的大活人,怎麼說死就死!別說是堂堂的開國之君,就是民間的家譜,記事也不能如此簡單。現代人都知道,對於總統、總理之類的重要人物,生了病都會報道。如果沒有患病的報道,突然死了,那就是死得不正常,有在政變中被殺的可能。《宋史》中對趙匡胤的“駕崩”說得如此簡單,那就說明其中必然有大問題。

那天晚上,東京皇城裏皇宮的寢殿靜悄悄,值班的太監、宮女既不敢走遠,又不敢靠近。這是爲什麼?因爲當晚官家(在宋王朝,所有的臣民對皇帝都稱官家,這裏所說的官家是指趙匡胤)獨宿於寢殿,並且把其弟晉王(指趙光義)召進宮來,商量國家大事。兩個人一邊談話,一邊喝點小酒。他們爲了怕外人偷聽談話的內容,就把太監、宮女一律趕到殿下去。到了殿下,只能通過門窗遙望殿裏的動靜,至於殿里人所說的話,就一概聽不清了。殿裏的兄弟二人先是低聲密談,後來聲音越來越大,好像發生了爭執,又見晉王來回走動,或坐或起。然後忽聽得官家大叫一聲,好像在說:“你好自爲之,你好自爲之……”其聲淒厲,又聽到玉斧(一種文具)落地的聲音,從此寂靜無聲。隔了一陣,突然聽到殿里人聲嘈雜,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說:“官家歸天了!”大家亂成一團,那些守在殿外的太監、宮女都覺得大惑不解,一直沒有聽說官家有什麼不舒服,怎麼轉眼之間,說歸天就歸天了。

 

趙匡胤之死:殺害趙匡胤的兇手是趙匡義嗎?
 

網絡配圖

   說到這裏,你也許會問:一千多年前,皇宮裏深夜發生的事,連當時的太監宮女都鬧不清楚,你是怎麼知道的?

不錯,這個問題該問。我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也會問個明白。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你,上面所說的情況全部來自可靠的史料,而不是我憑空編造出來的。如果像寫小說那樣,可以編造一些情節,那我一定會編得更爲驚心動魄,曲折離奇,來吸引大家的眼球,而不會寫得那麼枯燥,那麼糊里糊塗,不僅是當時的太監宮女想來想去想不明白,連今天的讀者也會想來想去想不明白。

剛纔我上面所記述的,是當夜太監宮女們在殿外的所見所聞。至於殿裏發生的事情呢,讓我再引另外一份史料,繼續記述下去。

當時殿里人聲嘈雜,議論紛紛,宋皇后最先來到,她大聲急叫大太監王繼恩去喊德芳(趙匡胤的小兒子)。王繼恩走後,她就在寢殿中坐等。不久,王繼恩回來了,她忙問:“德芳來了沒有?”王繼恩還未來得及答話,她一眼就看到了王繼恩身後的晉王(趙匡胤之弟趙光義),不禁大吃一驚,心裏明白自己已經落進了趙光義佈置好的圈套,只好立刻改口,稱趙光義爲“官家”,並且說:“我們母子的性命都交給你了。”趙光義這時已經毫不掩飾,滿口答應:“可以共保富貴,請你不必擔心。”——當時大太監王繼恩敢於公開違抗宋皇后的意旨,不喊趙德芳而喊趙光義,說明他已被收買,成爲趙光義的死黨。

這一段記載出自什麼史料,我可以明白地告訴你,是出自司馬光的著作《涑水紀聞》。司馬光是一位以耿直聞名的大史學家,他說名道姓的記載,必有根據,不會亂造謠言。至於前一段記載(就是當夜太監與宮女的所見所聞)又是從哪裏來的呢?那是出自《續湘山野錄》等書,來源不止一處,但是所說的內容大致相同。這更說明確實有這麼回事,如果是編造的,不同的來源就會有不同的說法,怎麼會一致呢?

對於殺害趙匡胤的兇手、犯罪嫌疑人,我們既然已經點了趙光義的名,那就不得不對趙家的家世作一番簡單的介紹。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也是一個軍人,後周時代,父子同在軍中任職。他有五個兒子,叫做匡濟、匡胤、匡義、匡美、匡贊,頭尾兩個早死,中間三個養大成人。爲什麼後來這幾個人的名字全不相同,這是因爲皇帝的名字需要避諱所造成的麻煩。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匡”字不能用了,匡義就只好改爲光義,匡美就只好改爲光美。十六年之後,趙光義又當了皇帝,光美只好又改名字,改爲廷美。趙光義比趙匡胤小12歲,從小就聰明伶俐,頗有心機,很得父兄的歡心。趙匡胤辦事精明能幹,處理問題也有決斷,卻看不透這個親弟弟內心的兇險,最後才遭到他的暗算。趙匡胤做了皇帝以後,不斷提拔趙光義,一直把他提到開封府尹(首都市長)。在趙匡胤日夜爲國家大事操心的時候,趙光義也在日夜操心,他操心的是如何在開封府培植個人的勢力,準備在必要的時候奪取帝位。

  

趙匡胤之死:殺害趙匡胤的兇手是趙匡義嗎? 第2張

網絡配圖

    976年,趙匡胤帶領文武百官西去洛陽,考查山川形勢,準備遷都。一旦遷都成功,趙光義在開封府所培植的個人勢力就會付之東流。他不能等待趙匡胤自然死亡,因爲當時趙匡胤已經有了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且都已成年,趙匡胤如果自然死亡,帝位就沒有他的份。所以從洛陽回到開封不久,他就決心冒險對趙匡胤下手。恰好這一天趙匡胤邀他進宮商量國事(很可能就是商量遷都的事),兩人發生爭執(這就是太監、宮女們從殿外向內看到的一切)。在爭執之前,趙光義早已在趙匡胤的酒杯中下了毒藥,後來藥性開始發作,趙匡胤雖然有所察覺,但已頭重腳輕,支持不住,這就是他以極其淒厲的聲音高喊“你好自爲之”的原因。後來,巡夜的太監發現趙匡胤已在抽搐,而且神志不清,不由發出驚呼,趙光義則乘亂離開,回家等待消息。太監與宮女們在殿外傾聽時,聽得不很清楚。趙匡胤那一聲淒厲的慘叫,有人認爲說的是“你好自爲之”,有人認爲說的是:“你做的好事!”從當年十月十九日的上半夜,一直忙到二十日的中午,趙光義安排他多年收買的死黨共同行動,控制了宋皇后、趙德昭、趙德芳等人,接收了皇宮和一些重要機構,他自己就在趙匡胤的棺材前面即帝位,緊鑼密鼓地完成了一次宮廷政變。羣臣都是外人,而且事起倉促,大家無法阻擋這一幕大悲劇的產生。一時之間,生殺大權都控制在趙光義一人之手。大家雖然明白趙匡胤是被謀殺的,但是誰去報案?兇手就是當今皇帝,你報了案,誰敢幫你立案?不過許多人還是有是非心,對於成天爲國事操勞、平時待人寬厚的趙匡胤慘遭暗算,都會產生同情,都想知道事實真相,所以“燭影斧聲”萬口流傳。

趙光義心裏有鬼,也不敢過於追查,只假裝不知道。當時有不少高官、知識分子,也參與了這種流言的傳播,當中有些人就是宋王朝的開國元勳,他們也是著書修史的內行,會把從民間精心蒐集到的(包括從皇宮內部太監宮女口中搜集到的)寶貴資料加以梳理,去僞存真,去蕪存精,寫進一些野史筆記中去,作爲上乘史料保存下來。這些記載有用嗎?有用。在趙光義做皇帝的二十一年中,這個驚天大案雖然還沒有被公開揭穿,但是在萬千臣民中一直流傳着對他不利的說法,這造成許多人仇視他,許多人鄙視他,使他心神不定,寢食難安。他想推行的許多政令都推不動,特別是兩次伐遼,兩次都是大敗。在敗逃的過程中,沒有人願意拼命保護他,以致他的屁股上被遼兵射中兩箭。箭瘡年年都要發作,一直醫不好(沒有人願意真心爲他效勞)。他最後還是死於箭瘡的大發作,在病榻上輾轉呻吟而亡。

 

趙匡胤之死:殺害趙匡胤的兇手是趙匡義嗎? 第3張

網絡配圖

    在他死後,這些說法並未中斷。到了金兵南下,二帝被擄,中原廣大的老百姓受盡了金兵的蹂躪,這時佛教的因果報應之說盛行,大家就把這場民族的大悲劇歸罪於趙光義,說是因爲他幹盡了壞事才召來的報應。到了宋孝宗趙昚在位的時代,曾經支持大史學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一書中揭開趙匡胤被謀殺這一大案的真相。趙昚是趙匡胤小兒子趙德芳的後代,他祖先兩輩人都遭到趙光義的毒手,他想揭破此案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時內外都有壓力,內有趙構的壓制(趙構是趙光義的子孫),外受金國的威脅(在這個大敵當前的時候,不能暴露宋王朝皇室中這麼大的內部矛盾),他只能半公開地揭露,把一些在民間流傳已久的說法和材料記載在史書上,留下證據,留下線索,以便讓後人在適當的時候再完全揭開此案。李燾對這件事做得恰到好處。他所採用的那些說法、那些記載,就是從一百多年前流傳下來的。到了千年以後的今天,我們要來徹底揭開這件驚天大案,還得采用這些史料,這些記載。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