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可嘆戰國四大名將的下場 竟只有王翦一人善終

可嘆戰國四大名將的下場 竟只有王翦一人善終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字文》中有句曰:“起翦頗牧,用軍最精”,說的是戰國的白起、廉頗、王翦、李牧這四個人,最會用兵。此四人,並稱爲戰國四大名將。秦之白起、王翦,趙之李牧、廉頗。他們都是從軍中最基層的軍官做起,憑藉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成長爲秦、趙兩國最爲倚重的大將,代表了戰國時期實戰的最高水準。

白起——遭人妒忌,被賜自刎身亡

白起,又名公孫起,是中國歷史上繼孫武、吳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戰國四大名將之首。

白起指揮秦軍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他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長平之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爲一代名將的基礎。據 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一人指揮的戰役就殺了一百多萬人。所以白起有一個綽號——“人屠”,也叫“殺神”。

可嘆戰國四大名將的下場 竟只有王翦一人善終

網絡配圖

長平之戰後,白起本想乘勝追擊,直搗趙國都城邯鄲。但秦國相國范雎妒忌白起的功勞,被韓國和趙國的使者重金賄賂。范雎以秦兵疲憊,急待休養爲由,請求秦王罷兵,秦昭王也同意了范雎的建議,下令撤兵。

過了一段時間,秦王派王陵領兵攻打趙國邯鄲。王陵損兵折將,久攻不下。秦昭王沒辦法,想再次啓用白起攻趙。但白起認爲長平之戰後若一鼓作氣,是殲滅趙國的最佳時機。現在戰機已經喪失,難以取勝,所以就稱病相辭。

昭王改派王齙接替王陵爲大將,繼續圍攻邯鄲,久攻不下。楚國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兵數十萬攻打秦軍,秦軍傷亡慘重。白起聽到後說:“當初秦王不聽我的計謀,現在如何?”昭王聽後大怒,強令白起出兵,派范雎去請,白起仍稱病不起。

昭王一怒之下把白起貶爲普通士兵,勒令白起遷居陰密(今甘肅靈臺)。戰無不勝的白起一夜之間又成了平頭百姓。

白起狼狽地離開首都,剛走出不遠,範睢等人又在昭王面前進讒言,說白起被貶,心中定然不服。與其這樣,不如直接處死。於是,昭王派使者拿了寶劍,令白起自裁。可憐一代戰神,就這樣死於自己人手中!

廉頗——遭人排擠,客死他國

廉頗:嬴姓,廉氏,名頗。山東德州陵縣人,戰國時期趙國傑出的軍事家。

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對廉頗有這樣一段高度概括的記載:“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廉頗爲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爲上卿,以勇氣聞於諸侯。”後來,廉頗又領兵大敗魏軍,取房陵,收安陽;痛擊燕兵,入冀地,圍燕京,升任相國,封信平君,集相國、大將軍於一身,主持全國軍事。“趙有廉頗馬服,強秦不敢窺兵井阱”(《漢書》),“四十餘年強秦不能得其所欲”(《戰國策》)。

長平之戰中,廉頗審時度勢,表現了優秀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命三軍“堅壁以待秦”,以逸待勞,築壘修塞,蓄足澗水,廣設疑兵,以丹河爲障,壁壘爲屏、大糧山爲大本營。平安固守三年,使秦疲而無功。後秦針對廉頗展開外交收賣手段,使趙王中了反間計,派僅能“紙上談兵”的趙括到長平取代廉頗掛印。結果,秦將白起大敗趙軍,於長平坑殺了趙卒四十萬。

可嘆戰國四大名將的下場 竟只有王翦一人善終 第2張

網絡配圖

秦始皇二年(前245年),趙孝成王卒,其子趙悼襄王繼位。襄王聽信了

奸臣郭開的讒言,解除了廉頗的軍職,派樂乘代替廉頗。廉頗因受排擠而發怒,攻打樂乘,樂乘逃走。廉頗於是離趙投奔魏國大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廉頗去大梁住了很久,魏王雖然收留了他,卻並不信任和重用他。

楚國聽說廉頗在魏國,就暗中派人迎接他入楚。廉頗擔任楚將後,沒有建立什麼功勞。他說:“我思用趙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流露出他對祖國鄉親的眷戀之情。但趙國終究未能重新啓用他,致使這位爲趙國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一代名將,抑鬱不樂,最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省壽縣)。十幾年後,趙國被秦國滅亡。

廉頗是戰國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其征戰數十年,攻城無數,殲敵數十萬,而未嘗敗績。爲人亦襟懷坦白,敢於知錯就改。他的一生,正如司馬光所言:“廉頗一身用與不用,實爲趙國存亡所繫。此真可以爲後代用人殷鑑矣。”這一結論,既概括了廉頗一生榮辱經歷的史實,又揭示了人才與國家盛袁興亡的重要關係,確實值得後人深思。

李牧——被污“謀反”,含冤而死

李牧,嬴姓,李氏,名牧,戰國時期的趙國名領。李牧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李牧生平事蹟大致可劃分爲兩個階段,先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以抵禦秦國爲主。

趙王遷七年(前 229年),秦國大將王翦大舉攻趙。趙國派李牧

、司馬尚傾全軍抵禦,一直相持到第二年。趙國由於連年戰爭,再加北部代地地震,大面積饑荒,國力已相當衰弱,而更大的憂患還在朝中,昏聵的趙王遷,對那個誣陷過廉頗的秦國間諜郭開寵信不疑。秦國在戰場上不能速勝,便又行反間故計,重金賄賂郭開,使其誣告李牧、司馬尚謀反。

趙王遷不作分析,馬上派趙蔥及齊將顏聚取代李牧。李牧爲社稷軍民計,拒交兵權,繼續奮勇抵抗。趙王、郭開便暗中窺探,乘其不備之時,將李牧抓獲並殺害。三個月後,王翦大破趙軍,殺死趙蔥,俘虜了趙王遷及顏聚,攻取邯鄲,滅掉了趙國。

李牧是戰國末年東方六國最傑出的將領之一,深得士兵和人民的愛戴,有着崇高的威望。在一系列的作戰中,他屢次重創敵軍而未嘗敗,顯示了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尤其是破匈奴之戰和合肥之戰,前者是中國戰爭史中以步兵大兵團全殲騎兵大兵團的典型戰例,後者則是圍殲戰的範例。他的無辜被害,使趙國自毀長城,也使後人無不扼腕嘆恨,其經歷與秦國武安君白起又何等相似!

可嘆戰國四大名將的下場 竟只有王翦一人善終 第3張

網絡配圖

王翦——急流勇退,安逸終老

王翦:姬姓,王氏,名翦,秦代傑出的軍事家,是繼白起之後秦國的又一位名將。與其子王賁在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戰爭中立有大功,除韓之外,其餘五國均爲王翦父子所滅。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國準備南下攻楚,秦將李信口稱只需二十萬人馬就可平定楚地,但王翦卻認爲需要派出六十萬大軍。秦王認爲王翦年老膽怯,未聽取他的意見,派李信、蒙武率軍二十萬人攻楚,在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與楚軍交戰,秦軍大敗。

秦王得知攻楚失利,便親自到頻陽去訪王翦,請他領兵玫楚。王翦對秦王說,大王要用臣領兵,就非派六十萬大軍方可,秦王立即答應。當王翦領兵出發時,秦王爲他送行到灞上。王翦向秦王提出要求,請賜給他田地和房子,以作爲自己養老和子孫基業,並在行軍中又多次向秦王寫信要求得到賞賜。副將蒙恬問他爲何此時向秦王求賞賜?他說,我手握重兵,求賞賜以表明我胸無大志,沒有反叛之心,可以消除秦王對我可能產生的猜疑。

王翦領兵來到楚國邊界,楚國組織四十萬大軍抗秦。王翦紮營不進,任憑楚軍挑戰,他堅守不肯出戰。雙方相持一年之久,楚將項燕鬆懈下來,同時楚軍糧草不足,便拔營東歸。此時,王翦看準了機會,揮兵向楚軍發起猛攻,楚軍潰敗。秦軍追至蘄南(今安徽宿縣東〉,全殲楚軍,逼得楚將項燕自殺。淮河南北變爲秦國所有。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兵攻入楚國都城壽春(今安徽壽縣),俘楚王。接着,秦軍在王翦指揮下,馬不停蹄地渡過長江,佔領了吳越之地。第二年,王翦便平定了楚國的屬地,統一了長江流域。秦在楚地設南郡、九江郡和會稽郡。

王翦得勝班師回到咸陽,秦王爲他舉行慶功宴會。會上王翦便向秦王要求告老還鄉。此後,他便回到家鄉,過着農耕生活,終老於家。王翦南征北戰,爲秦統一六國立下了蓋世之功。現今陝西富平縣道賢鄉保留有王翦的墓址,後世人憑弔他爲國統一所做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