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中,只有一人善終,這是爲何?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中,只有一人善終,這是爲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中,只有一人善終,這是爲何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戰國四大戰將: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我們先大致看下這四位的結局。

一、白起。長平之戰的兩年後,公元前258年,秦國攻打趙國都城邯鄲。戰局不利之際,秦王希望病癒的白起頂替王陵,但後者拒不接受,並且宣稱此戰必敗。此後在戰局吃緊之際,他更是多次抗拒秦王的命令。公元前257年,白起被降職爲士卒,並被趕出咸陽。在離城十里之外的杜郵,在接到秦王使者送來的寶劍後,白起自刎而死。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中,只有一人善終,這是爲何?

二、王翦。公元前225年,李信、蒙恬帥28萬秦軍伐楚失敗後,嬴政聽從王翦的意見,將全國六十萬大軍悉數交給他,傾全國之力再次攻打楚國。爲了讓秦王放鬆對自己的警惕,王翦在出徵前、出征過程中多次找嬴政索要田宅。最終,王翦一舉滅楚,自己也得以頤養天年。其兒子王賁、孫子王離陸續繼承家業,擔任秦軍大將。

三、廉頗。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採取堅守政策老將廉頗被臨陣換將,最終趙軍在趙括帶領下全軍覆沒。公元前251年,廉頗再次出馬,擊敗樂乘率領的燕軍。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命令廉頗率軍伐魏,在不斷獲勝之時,趙王逝世,接位的找悼襄王任命樂乘取代廉頗。見被曾經的手下敗將取代,廉頗憤怒之下拒不受命,且攻打樂乘,其後自己也逃往魏國。後來,由於多次敗給秦軍,趙王希望召廉頗回國,廉頗則也希望再度爲故國效力。但在仇人郭開的破壞下,廉頗未能成行,最終在楚國鬱鬱而終。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中,只有一人善終,這是爲何? 第2張

四、李牧。李牧最爲卓越的戰績,是扮豬吃老虎,一舉消滅匈奴十萬騎兵,使其十多年不敢接近趙國邊境。公元前232年,秦軍大舉伐趙,長驅直入,直到遇見李牧後才主動回撤。公元前229年,王翦攻趙,李牧、司馬尚率軍抵禦。僵持不下之際,秦王派人向郭開行賄,污衊李牧謀反。趙王派人替換李牧,李牧拒不接受,被趙王處死。第二年,趙軍大敗,趙國滅亡。

這四位名將中,李牧堪稱最慘,一心帶趙軍做最後的抵抗,試圖使國家免遭滅亡,卻死於奸臣之手;

白起次之,由於不聽指揮、損害秦王權威,被勒令自殺;

廉頗則保留了性命,流落異鄉,鬱鬱而終。

王翦則堪稱武將的楷模,功高震主卻能全身而退,享受榮華富貴。

四人的不同遭遇,原因各不相同,但反應出一個共性:封建君主與功臣之間的矛盾關係。

戰國時期的四大名將中,只有一人善終,這是爲何? 第3張

在封建王朝,出於對權力的把控慾望,帝王對那些有能力的武將往往既要用之,更要防之。武將所立功業越大,遭受的猜忌則越大。

這就陷入了一個怪圈:毫無能力,但能投君主所好的奸臣往往能成爲親信;不斷建功立業、爲帝王征戰的著名武將卻大部分難得善終。

原因很簡單:前者看起來容易掌控,不會對帝王的政權造成威脅。後者卻過於有能力,往往讓君主如芒在背。所以,只有像王翦這樣故意貪財自污,裝作毫無大志的武將,最終能全身而退。

最諷刺的是,中國歷史上,亡於被君王所信任的奸臣之手的封建王朝,遠遠多於被武將武力篡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