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他兩次救了趙匡胤的命,當他被人誣陷後,趙匡胤爲何立即將其處死?

他兩次救了趙匡胤的命,當他被人誣陷後,趙匡胤爲何立即將其處死?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7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五代十國紛爭不斷,最後,還是由趙家建立了大宋王朝。在亂世中開創一個嶄新的王朝自然少不了驍勇善戰的將士們,張瓊便是在那個時代涌現出的一個風雲人物之一。他追隨趙匡胤南征北戰平定了天下,在戰場上他曾經兩次救了趙匡胤的性命,趙家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正是由這些捨生忘死、忠心耿耿的將領們打下的。

他兩次救了趙匡胤的命,當他被人誣陷後,趙匡胤爲何立即將其處死?

但是,即使是皇帝的救命恩人最終也沒能善終,反而,被皇帝無情的賜死。那麼,他到底犯下了什麼重罪使得皇帝對他痛下殺手呢?

史書上記載:張瓊這個人天生力大無比、善於騎射之術,是後周時期的一員猛將。趙匡胤還在周世宗手下做事時張瓊便追隨左右了。公元九五七年,趙匡胤奉命攻打南唐,在一次廝殺中趙匡胤所在的戰船被敵軍團團圍住,衆人拼死抵擋不住敵人的猛烈攻擊,眼看着將軍有性命之憂但殘兵們也無能爲力。

就在這緊要關頭,張瓊一箭將敵軍首領的頭顱射死,正在進攻的敵軍驚懼而退,趙匡胤這才得以脫身。

他兩次救了趙匡胤的命,當他被人誣陷後,趙匡胤爲何立即將其處死? 第2張

之後,趙匡胤又率領軍隊南下攻打壽春,交戰前夕他親自帶領數名士兵乘坐小船在護城河中打探敵情,但是,被城牆上正在巡邏的敵軍發現。由於,距離較遠敵軍動用了弩機向小船射箭,危急時刻又是張瓊挺身而出,他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射向趙匡胤的箭,大腿上接連中了兩箭當場便昏死了過去。

事後,趙匡胤請來郎中爲他看傷時發現箭鏃已經深入髀骨難以取出,張瓊接連飲了幾杯烈酒後自己用匕首將箭鏃挑出:“血流數升,神色自若”。並且,在場的人無不驚訝他的氣魄,對他更加敬重了。

公元九六零年,趙匡胤發動了兵變建立宋朝,坐上皇帝寶座的他,自然也忘不了這位曾經兩次救他於危難之際的恩人。他將張瓊視爲自己的心腹,在仕途上對他也是十分提攜,讓他掌管一部分禁軍的兵權,擢升他爲殿前衛士。可見,趙匡胤對他也十分信任。

但是,畢竟他只是一介武夫,有勇無謀的張瓊不懂得太平盛世時的爲官之道,因爲粗俗魯莽,在朝中沒有人願意與他爲伍。久而久之,他性格更加暴烈,還時常和同朝爲官的大臣們大打出手。

當時,朝中石漢卿、史珪兩人經常向皇上打小報告,他倆其實就是皇上安插在文武百官中的眼線,大臣們見了他倆始終都畢恭畢敬,生怕自己有什麼把柄被他們揭發在皇上那裏。但是,張瓊卻不肯趨炎附勢,他認爲,這兩個人時常蠱惑皇上,有擾亂朝綱之嫌。

由此,他和這二人之間的關係更加惡化,之後,皇上的這兩個親信羅織了許多罪名誣告張瓊,他們暗中上書皇上:張瓊平日裏在城中作威作福,偷偷在府中組織軍隊打造兵器準備造反。皇上聽聞這些消息之後勃然大怒,對他的猜疑之心頓起。

根據史書記載,史珪、石漢卿誣陷張瓊的罪名有四條:

一是“擅選官馬乘之”。

二是“納李筠僕從於麾下”。

三是“養部曲百餘人”。

四是“巫毀皇弟光義爲殿前都虞候時事”。

後來,藉着舉行祭祀的機會皇上將他召回京城親自審訊,張瓊並沒有不軌的舉動,自然也不肯認罪。加之,他的情商不高,不肯在皇上面前服軟,言語之中多有激怒太祖之處,所以,趙匡胤下令讓壯士們執鐵杖以擊之。直到他被打得奄奄一息時皇上才下令停止,讓人將他拖回去交給御史繼續嚴加審訊。

張瓊見皇上如此狠心,知道自己此番難免一死,隨即,將自己的腰帶解下懇請御史派人交給他年邁的老母,果然,沒過多久皇上就下旨將他賜死。

這四條罪狀,前兩條最多算是小錯誤,不屬於原則問題。第四條“巫毀皇弟”,雖然趙光義身份特殊,但也算不上原則問題;似乎只有第三條“養部曲百餘人”最爲致命,觸犯了趙匡胤的敏感神經。

他兩次救了趙匡胤的命,當他被人誣陷後,趙匡胤爲何立即將其處死? 第3張

他死後皇帝派人前去抄家時發現,他的家裏十分簡樸,家中僅僅有一個老母和三個僕從,根本沒有蓄養什麼企圖謀反的軍隊。皇帝此時得知也悔之晚矣,他責問史、石二人上書可有依據,二人皆無言以對。皇上只得下令賞賜給張瓊家人錢財,贍養張瓊年邁的老母。

如果,趙匡胤能夠派人真正調查清楚之後再問罪張瓊,可能,就不會將這個大將賜死了,或者說如果張瓊能夠在皇上面前服個軟懇請還自己清白也不會是這樣的結局。但是,歷史終究是歷史,無法根據我們的猜想改寫。

其實,按史書記載,“誣譖”兩個字已經案件定了性:張瓊是蒙冤而死。

他兩次救了趙匡胤的命,當他被人誣陷後,趙匡胤爲何立即將其處死? 第4張

案情看似簡單,但是如果認真分析來龍去脈,發現內情卻很是複雜。趙匡胤是靠禁軍支持登上帝位的,一直將禁軍視爲禁臠,生怕他人染指。他要牢牢控制軍權,“杯酒釋兵權”尚嫌不夠,還要在禁軍中安插釘子,明裏暗裏大搞特務政治。

說到底還是由於趙匡胤通過兵變登上皇位之後,擔心自己的臣子會效法自己暗中奪權,所以,他對大臣們特別是手中握有兵權的大將們心存芥蒂,對於那些有可能威脅到自己政權的人自然要儘快除掉,寧肯將他們錯殺也絕不會放過。可以說,宋代沒有專門的特務機構,但是,類似史珪、石漢卿這樣的耳目,一直在大宋朝的每一個角落裏潛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