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爲何說張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徹底結束?

爲何說張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徹底結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張煌言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清朝康熙三年,清朝浙江總督趙廷臣活捉南明遺臣張煌言,康熙帝聽聞後,驚喜萬分,爲了防止夜長夢多,康熙下令立即處死張煌言。當年九月七日,張煌言全家被殺。

張煌言死後,有書生爲他做了一篇《兵部左侍郎張公傳》,文中寫道:

“自丙戌至甲辰,蓋十九年矣,煌言死而明亡。”

意思是,張煌言從清軍入關時開始抗清,在艱難困苦中和清廷鬥爭了19年,張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徹底結束了。

這是把張煌言的死當作明朝滅亡的標誌。

一、南京城破,書生從戎

公元1644年(順治元年),北京城破,崇禎帝自縊而死。隨後清軍入關,李自成兵敗,統一全國的主導權被清朝掌握。這時,雖然南方的大片土地名義上還屬於明朝,但已經羣龍無首。

次年,多爾袞派大軍佔領南京,南明弘光帝兵敗被擒,南京的失陷對南明來說打擊非常大。明末遺臣有的選擇投降清朝,有的則憤然起兵。以明朝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爲首的抗清義士們在寧波扛起了反清大旗。

要反清復明,必須要有明朝皇室的招牌,錢肅樂等人通過商議,決定迎接魯王朱以海爲監國。朱以海是朱元璋的第十世孫,有了朱以海的支持,江浙一帶的抗清義士紛紛前來投奔。

崇禎帝死後,南明王朝陸續出現了“四帝一監國”的局面,其中,弘光帝、隆武帝、建武帝、永曆帝成爲“四帝”,“一監國”指的就是魯王朱以海。

但是,由於南明“四帝一監國”由不同的大臣擁立,所以各股勢力之間爲了爭奪正統位置,思想並不統一,甚至相互攻打。在魯王朱以海的麾下,有一位核心成員,此人就是本文的主角張煌言。

爲何說張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徹底結束?

張煌言,號蒼水,他是明朝前刑部員外郎張圭的兒子,他母親早逝,自幼被父親嚴格管教,熟讀經史。22歲那年,張煌言考中舉人,並且迎娶妻子董氏。這一年已經是崇禎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的大軍已經遍地開花,大明王朝搖搖欲墜。張煌言滿腔抱負,希望自己將來能夠幫大明朝平定叛亂。

三年後,北京城破,崇禎帝身死,接下來,南京失陷,江南大部已經淪爲清朝的領土。張煌言的許多同科舉人都勸他去參加清朝的進士考試,張煌言拒絕了。他回家辭別妻子懷孕的董氏,告訴妻子自己打算驅除韃虜,棄筆從戎。就這樣,張煌言離開家,參加了錢肅樂的義軍,後來共同擁立朱以海爲監國。

二、四入長江,滿清震動

當時朱以海爲了防禦清軍,構築了“錢塘江防線”,但由於力量懸殊,杭州失陷已經不可避免。這時,離家一年的張煌言風塵僕僕地回到家鄉。恰巧,他的兒子剛出生不久,妻子看到張煌言歸家,壓抑不住內心的欣喜,甚至流出淚來。接下來,張煌言的話讓妻子無語凝噎。因爲,張煌言是來向妻子辭行的。因爲當時“錢塘江防線”告急,他打算追隨魯王到舟山一帶繼續抗清。

妻子知道自己無法改變丈夫的想法,只能一直哭着爲他收拾衣服。當日,張煌言辭別妻子,離開了家鄉。沒想到,這一別,竟是永別,從此之後夫妻二人再未見過面。直到十多年後,他們夫妻先後在不同的地方被清廷所殺。

張煌言護送魯王朱以海到達舟山後,被魯王任命爲右僉都御史,負責招兵買馬。張煌言軍紀嚴明,對百姓猶如親人,百姓們紛紛加入反清大軍,張煌言的兵馬戰艦增多,有了和清朝一拼的資本。清軍多次圍攻舟山,都被張煌言等人擊退。在此期間,他的父親去世,他得到消息後沒有回家奔喪。在忠孝不能兩全時,他選擇了前者。

接下來的幾年,張煌言創造了“四入長江”的戰績,震驚了整個清朝。順治十年(永曆九年、1655年),張煌言和另一位名將張明振率領600多艘戰船從崇明島沿江而上,在江面上,他們攻破清軍的層層封鎖,直接殺到南京燕子磯。然後趁清軍主力到來之前,揚帆而去。把清軍氣得直跺腳。

同年,張煌言再次由海入江,他們一路燒燬清軍的糧草輜重,速戰速決,給清軍南下帶來了很大的困擾。

到了年底,張煌言第三次入長江,他們這一次比前兩次更加深入,不僅在南京郊外遙祭明太祖,還奪走了清軍大量的火藥和大炮。

接下來,張明振戰死,張煌言爲了創造更大的戰果,主動聯合鄭成功一同入長江。這是張煌言第四次入長江。這一次,清軍的封鎖尤爲嚴密,爲了出其不意,由張煌言帶領一萬兵馬虛張聲勢攻打南京,在吸引清軍主力之後,鄭成功率軍直搗鎮江,一舉攻破鎮江,取得一次大勝。

鎮江城破,清廷震動,急調各路大軍馳援。而沿江的百姓看到明朝的戰旗,紛紛躁動起來。很多已經投降清朝的明朝舊臣也看到了明朝復國的希望,紛紛重新反叛清朝。一時間,沿江有24個縣重回南明勢力範圍。

其實,這種戰果是張煌言冒着被殲滅的危險佯攻南京,拖住了清軍的主力才促成的。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攻破鎮江後,連忙寫信告訴鄭成功,讓他趁清軍援兵沒來之前,乘勝追擊,擴大戰果。但是,接下來,情況變了。

三、九死一生,不忘初心

鄭成功錯判形勢,認爲清軍沒有這麼快到來,他沒有繼續擴大戰果,而是選擇了在原地休養。兩天之後,清軍援兵趕來,鄭成功苦戰,最終敗退。因爲情況緊急,鄭成功直接帶着大軍沿江逃走,來不及接應在南京的張煌言。張煌言被清軍四下包圍,成了“甕中之鱉”。

由於鄭成功的失誤,讓張煌言創造的大好形勢猶如曇花一現,很快消失。

張煌言得知鄭成功撤軍,非常生氣,急忙整合艦隊,打算沿江衝出包圍,無奈清軍已經合圍,張煌言於是下令衆人棄船登岸,分頭撤退。在撤退過程中,張煌言的一萬多部下大多數被殺或被捕,殘餘的一千多人也因爲找不到張煌言而放棄了抗清事業選擇隱居。接下來的幾個月,張煌言沒有了消息,很多人認爲他可能被清軍所殺。

爲何說張煌言的死意味着明朝徹底結束? 第2張

實際上,張煌言登岸之後,被清軍作爲頭號目標一路追殺,他每走一個地方,就分散一部分兵力逃走,直到後來,他喬裝打扮,隱匿於亂山之間,忍飢挨餓,整日和鳥獸爲伍,終於擺脫了清軍,逃出生天。等他逃回浙江沿海,很多先他而到的部下喜極而泣,很多打算隱居的舊部聽聞張煌言還活着,又重新走向戰場。張煌言重拾舊部,繼續着他的反清事業。然而,這時大好局勢已經不再。

1662年(康熙元年、永曆十六年)底,鄭成功東渡臺灣,趕走荷蘭人,選擇固守臺灣島。而永曆帝也在緬甸被吳三桂活捉,最要命的是,魯王朱以海在這一年病逝了。這樣一來,在東南地區,堅持抗清的隊伍,僅有張煌言一支了。而且,沒有了皇室的大旗,光復明朝的前景一片昏暗。

清朝爲了徹底肅清張煌言,幾次派兵圍剿,張煌言多次和清軍苦戰,有時候爲了避其鋒芒,不得不逃到海上,如此下去,形勢每況愈下。

四、鐵石心腸、以死報國

清朝浙江總督趙廷臣很佩服張煌言的忠義,他多次寫信勸降張煌言,都被張煌言果斷拒絕。而在寧波,清軍抓獲了張煌言的妻子董氏和獨子張萬祺,想用妻子和兒子的性命逼張煌言投降。張煌言離家十多年,本來就對妻兒有些虧欠,面對威脅,張煌言沉默良久,最後回答:

“親人可以懷念,但不能成爲談判的籌碼。”

然後,不管清廷如何威脅,他都不爲所動,他用自己的鐵石心腸,來繼續自己的使命。得知張煌言的妻子被抓,考慮到張煌言身邊沒有能照顧的人,他的部下張羅着爲他納妾,張煌言拒絕說:“妻子深陷大牢,我絕不負她!”

張煌言,他拋妻棄子十餘年,這不算負她,因爲他是爲了民族大義。但若停妻另娶,就枉爲男子了。所以,張煌言是個爺們。

公元1644年(康熙三年),當所有的抗清大旗紛紛倒下時,張煌言還在苦苦支撐。他身邊從幾萬人縮減到了幾千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傷兵。而清軍已經越來越近,張煌言知道自己的末日快要到了,他解散了部隊,把從清廷那裏繳獲的財物都分給大家,然後帶着幾個死忠隱居在海島上。不曾想,他被人出賣,最終被浙江總督趙廷臣活捉。活捉那天,趙廷臣爲了防止張煌言自殺,不得不用軟繩捆住他的手腳。趙廷臣爲了勸降張煌言,先後派了20多個他的舊部來勸說,可是,張煌言說:“國亡不能報、父喪不能葬,妻陷不能救,近日之事,求速死爾。”

這種決絕的氣魄,讓很多滿清大臣佩服,也讓吳三桂、洪承疇等降清大臣羞愧。

張煌言被押送到寧波的時候,因爲寧波是他的家鄉,當地百姓並不因他是囚犯就看不起他,反而以他爲榮,爭先恐後託關係到大牢裏去看望他。沒幾日,張煌言被朝廷下令處死。康熙三年九月初七,張煌言被押送到杭州處死,而在三天前,他的妻子和兒子在寧波被殺。

行刑前,張煌言穿着明朝的衣服,拒絕下跪,趙廷臣敬他忠義,允許他坐着受刑。

張煌言死後,一位佚名的書生在給張煌言立傳時寫道“煌言死而明亡”,這六個字是何等悲愴!何等壯烈!

明朝也好,清朝也好,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在民族大團結的背景下,張煌言只能算是抗清英雄,而不能算是民族英雄。因此,很多人認爲稱讚張煌言已經不合時宜。

但是,筆者認爲,我們瞭解張煌言,歌頌張煌言,並不是在評價他選擇抗清是否最正確,而是在歌頌他的忠貞的氣節和浩然的正氣,這種氣節是華夏民族千百年流傳的寶藏,是中華民族的脊樑。作爲後輩的我們,只有繼承和發揚這種精神,中華民族才能永遠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生生不息!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