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宣帝用12年爲什麼就解決了匈奴問題?

漢宣帝用12年爲什麼就解決了匈奴問題?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的時間在打匈奴。雖說漢武帝給予了匈奴重創,尤其是在漠北之戰中,匈奴遭到了漢朝致命的打擊。但是在整個漢武帝期間,匈奴一直沒有臣服。而在漢武帝晚年,由於他喜怒無常,猜忌太多,殺戮太多,因此也造成了漢朝對外戰爭的能力減弱,無論是趙破奴受降城之戰、李廣利天山之戰、李陵浚稽山之戰,以及後來李廣利的燕然山之戰,漢朝都是打了敗仗。而且李陵和李廣利在全軍覆滅後,還投降了匈奴。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可以說,在漢武帝晚年,漢朝和匈奴的戰爭,漢朝打得相當難看。匈奴雖然每次都是慘勝,但他們好歹勝了,這讓他們更加不服漢朝。

不過,漢宣帝上臺以後,很快就把匈奴的問題比較徹底的地解決了,匈奴對漢朝表示臣服,從此匈奴和漢朝再也沒有打過大仗。

漢宣帝用12年爲什麼就解決了匈奴問題?

那麼,爲什麼漢武帝打了匈奴44年,都無法讓匈奴臣服;而漢宣帝上位12年(從公元前72年到公元前60年),就比較徹底地解決了匈奴的問題了呢?

我認爲,漢宣帝之所以成功,是因爲他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致命打擊。

漢武帝早年和中年的時候,對匈奴的打擊力度還是相當大的。但是晚年打起來就很糟糕。糟糕的原因,主要是漢武帝的時候,國力耗損得太多,因此再也無法組織大型戰役。同時,由於漢武帝朝中各種矛盾堆積,漢武帝不能有效地解決這些矛盾,反而成爲矛盾製造者,因此,爲他打仗的大將,既沒有衛青、霍去病那樣的能力,同時也沒有他們受到的支持,因而纔會多次打敗。以至於發生李陵、李廣利投降匈奴這樣可笑的事情。

既然連漢朝的大將都投降了,匈奴怎麼可能服漢朝呢。

而漢宣帝不是這樣。漢宣帝上臺以後,先是韜光養晦,這樣做,實際上也讓漢朝的國力得到了很大的恢復。等到漢朝國力恢復,霍光也去世,漢宣帝自己能做主的時候,他便發動了16萬鐵騎,分五路向匈奴發動進攻,這也是漢匈戰爭中,最大規模的一次戰爭。漢宣帝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實現“首戰即終戰”“一擊就成功”的目的。因爲只有這樣打,才能徹底解決匈奴的問題,不把匈奴問題變成“久拖不愈的慢性病”。

同時,漢宣帝在打這場大戰之前,還聯絡了烏孫國,兩邊夾擊匈奴,免得出現漢武帝時期那樣,一打就跑,打完又回來的不利局面。

應該說,漢宣帝這樣做,是很成功的。這一場大戰,基本上打垮了匈奴,造成了匈奴的分裂。

二、分化瓦解。

漢宣帝除了對匈奴採用致命打擊外,他還有着非常豐富而有效的手段,其中有個手段就是分化瓦解。

漢宣帝的分化瓦解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匈奴外圍,也就是對匈奴藩屬國西域諸國的分化瓦解,另一方面是對匈奴內部的分化瓦解。

對匈奴外圍西域諸國的分化瓦解,實際上就是恩威並施。對於北邊那些親近匈奴的國家,比如車師、龜茲等等,就給予打擊,把他們打服。而對於南道的烏孫、康居、莎車等國,則採用拉攏的辦法,並且着力解決他們內部的問題。比如莎車王的弟弟殺掉莎車王,投奔匈奴。漢朝就幫莎車王出氣,扶持親近漢朝的勢力復國。

除了對西域諸國的分化瓦解外,還有就是對匈奴的分化瓦解。

經過漢宣帝神爵二年的大戰以後,匈奴在衰敗的同時,內部也產生了分裂。於是,漢宣帝不再採用無差別打擊的做法,而是拉攏南道的匈奴日逐王,幫助他復國,因而把匈奴分成了南北兩部分。這是匈奴的一個重大的分化,這一分化在漢宣帝的操作下,一直延續了下來。後來的“昭君出塞”時,漢朝和南匈奴的交流,達到了鼎盛時期。

三、建府定疆。

漢宣帝比較重要的一個舉措,就是他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

這個機構的設置,意義是非常重大的。雖然漢武帝、漢昭帝也在西域設置了一些機構,但是西域都護的設置,纔算是在西域落下了一根定海神針。

有了這個機構,再加上分化了匈奴,控制了西域南道,打通了西域北道。相當於西域的這些地方,正式成爲漢朝的地盤。而且這塊地盤,還不是之前的藩屬國那種意義,而是真正屬於了漢朝的領土。

當漢朝擁有這一塊領土,並且能夠在這裏長久駐軍的時候,匈奴實際上就已經不可能再對漢朝構成威脅了,匈奴的問題,也算是徹底解決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