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明代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明代有不少皇帝的能力平庸,爲何卻有276年國祚?

從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代開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自縊於煤山,明代一共傳有16位皇帝,國祚276年,從皇帝的能力來看,明代真正稱得上英主的只有六位皇帝,分別是: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景帝朱祁鈺、明孝宗朱祐樘。

除此之後,其他皇帝的能力都是比較平庸的,明英宗朱祁鎮在土木堡之變中居然被瓦剌俘虜,成爲明代的恥辱;明憲宗朱見深寵信宦官,長期不召見大臣;明武宗朱厚照沉迷酒色、玩樂,死於豹房;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長生不老,常年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其中28年不上朝;明熹宗朱由校是歷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對木工的興趣超過了皇帝;明代的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眼高手低,內部激起農民起義,外部清代步步緊逼,終致亡國。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明太祖朱元璋

比較起來,明代16位皇帝中有10位皇帝能力平庸,佔比達62.5%,可以這麼說,從明宣宗朱瞻基開始,明代就陷入了衰退期,從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去世到1644年明代滅亡,在長達209年的時間,明代都處於衰退期,爲何明代一直在衰退,國祚還有276年呢?

衆所周知,封建社會皇帝的能力平庸與否,直接關係到天下是否穩定,皇帝英明,天下就太平,皇帝平庸,天下就平庸,皇帝無能,天下就大亂,而明代皇帝平庸,仍然還能維持天下穩定,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明代的政治制度穩定。

明代的政治制度決定了明代皇帝即使平庸無能,也不會被權臣謀朝篡位。哪怕皇帝不參與朝政,國家的各項政事依然可以獨立運行。

明代的政治制度就是:內閣制+六部制。這是封建社會最穩定、最合理的政治制度了,朱元璋建立明代後,明初還是有丞相的,丞相就是執政官,有參政、議政權,最重要的是有決策權,同時還有行政權,但自從胡惟庸案爆發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間,非常勤政,皇帝把丞相的事全乾了,所以非常累,朱元璋作爲開國之君,他寧願勤政也不願意讓外人來分享權力,但是並非人人都是朱元璋,朱棣當了皇帝之後,由於常年在外征戰,所以朱棣根本處理不了那麼事,於是朱棣設置了內閣。

內閣起初是皇帝的助手,協助朱棣處理政事,內閣只有議政權和參政權,沒有決策權,內閣官員把政事商議好,交給皇帝做決策,皇帝同意後,就在文書上硃批,然後作爲詔書下發,由六部負責執行。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第2張

明仁宗朱高熾

到了明宣帝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逐漸加重,但同樣只有議政權和參政權,沒有決策權,內閣把政事商議好後,交由司禮監提交給皇帝,由皇帝親自過目並做出批紅,隨後蓋章下發,交六部執行。

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內閣呈送的奏摺皇帝批紅都批不過來了,畢竟天下那麼多的事都要決策,再加上皇帝偷懶,於是部分奏摺的批紅讓太監代勞,於是就產生了司禮監秉筆太監,來代替皇帝做批紅,後來明代的皇帝不是沉迷酒色,就是不理政事,乾脆連批紅也不批了,全部交給司禮監秉筆太監來批紅,明代歷史上有名的太監,比如劉瑾、魏忠賢都當過司禮監秉筆太監。

司禮監秉筆太監批紅後,由司禮監掌印太監蓋章,然後作爲正式的詔書下發,由六部執行,這個制度就成爲明代的內閣制+六部制,內閣負責議政,六部負責執行,皇帝或者司禮監負責決策,明代的皇帝一旦不理政事,就是由太監來代替皇帝做決策。

所以明代容易形成太監專權,但是皇帝可以隨時收回太監的權力,儘量出了不少權勢滔天的太監,但並不影響大局,明代的這種政治制度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權力相對分散,各方勢力形成均衡,無論是內閣還是太監,他們可以鬥爭得死去活來,但是誰都無法威脅皇帝的地位。

內閣只有議政權,沒有決策權,無法決定任何一件事的最終處理,內閣不斷地在議政,他們雖然參與了政事,但並不能控制朝政,司禮監雖然有批紅權和決策權,但是司禮監無法議政,只有內閣與司禮監合作才能控制朝政,比如張居政擔任內閣首輔時,與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馮保合作,張居正主外,馮保主外,才能控制朝政。

但明代大多數時候,司禮監與內閣是死對頭,比如魏忠賢掌權時,大力打擊東林黨人,把投靠自己的親信安插進內閣,才能掌權,但是朝中仍然不乏反對之士,到崇禎皇帝即位時,魏忠賢不斷被彈劾,最終被崇禎皇帝罷官賜死。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第3張

明英宗朱祁鎮

明代的內閣制有點像後來的君主立憲制的雛形,不同的是明代皇帝有決策權,一些能力平庸的皇帝只想自己玩樂,不想決策,比如明神宗朱翊鈞在位48年,28年不上朝,天下照樣不會亂,由內閣議論好政事,再交給司禮監批紅和蓋章,然後就形成法律意義上的詔書下發執行,有沒有皇帝參與其中,都不影響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行,只要內閣與司禮監能履行正常的職權,明代就能繼續維持下去。

明神宗朱翊鈞在位期間,發生了著名的萬曆三大徵,明代大規模對外用兵,這麼大的事,皇帝是否參與都不再重要,皇帝是否有能力也不再重要,明代中後期,皇帝已經成爲國家名義上的君主,不太參與政事了,正因爲有這樣的政治制度,所以明代皇帝有沒有能力,不再重要了,國祚仍然能夠維持。

明代政治制度

二、明代的軍事制度穩定。

明代的軍事制度是衛所制,明代對內、對外戰爭的主力大軍是京軍,京宮是全國最精銳的部隊,而且人數衆多,朱元璋時期,設置了48衛京軍,一衛有5600人,48衛就是268800人,朱棣時期更是設置了驚人的72衛,兵力達到了403200人。

明代設置了大都督府,大軍由大都督府統轄,但是大都督府只能帶兵,不能調兵,任何大軍的調動都是由兵部來安排,而兵部調動大軍的依據就是皇帝下發的詔書,也就是由內閣起草,司禮監批紅和蓋章的詔書。

所以明代的大軍是很難調動的,而且極不容易被權臣控制,哪怕是魏忠賢那樣權勢滔天的大太監,也無法染指大軍,也無法掌控大軍,有明一朝,就沒有出現過掌握兵權的權臣,像土木堡之變中的大太監王振,那也是明英宗讓他臨時掌兵,皇帝不給,誰也沒有兵權。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第4張

明代大軍

任何權臣只要手中沒有兵權,也就是紙老虎,可以在政治上專權一時,但只要皇帝想除掉他,就很容易調動大軍除掉權臣,這也是明代儘量朝中政治鬥爭非常熱烈,但並沒有發生動亂,不像唐代那樣,動不動就政變,在明代一次也沒有,這就是明代軍事制度的穩定,不容易形成權臣掌控兵權的局面,對政治來說就更穩定。

三、錦衣衛、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是維護皇權的。

明代的特務機構是封建社會最鼎盛的,最初有錦衣衛,有緝拿、偵察、逮捕、審問的權力,是皇帝監視和控制羣臣的工具,朱棣時期又增設了東廠,全稱是東緝私廠,可以不經審訊逮捕任何官員和百姓,東廠還能監視錦衣衛,這就是明代的制衡。

到了明憲宗朱見深時期,又增設了西緝事廠,職責權限與東廠幾乎一樣,這完全就是相互制衡的作用,明代爲什麼要設置這麼多的特務機構?關鍵的原因還不是保證不能一家獨大,即使明代出現權臣,掌控了一家特務機構,也有其他機構來制衡。

明朝平庸的皇帝那麼多 明朝爲什麼還有276年的國祚 第5張

錦衣衛

不管是錦衣衛,還是東廠與西廠,都是效忠皇帝的,除了錦衣衛之外,東廠與西廠都是由皇帝親信的宦官掌控的,後期皇帝不相信錦衣衛時,還可以相信東廠或者西廠,這些機構都是維護皇權的,哪怕有宦官專權,只要皇帝想收回權力,這些機構隨時爲皇帝效命,比如魏忠賢專權多年,崇禎皇帝上臺僅三個月,下了一道命令,魏忠賢就只得自殺,這就是明代皇權的強大。

皇帝在明代成爲擺設,具體政治事務由內閣、司禮監、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來處理,在軍事上,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開,保證了無法讓權臣染指兵權,然後還有錦衣衛、東廠、西廠來維護皇帝的安全與地位,就保證了在明代即使皇帝平庸,也不影響國祚持續,這也是明代能維持276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