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相比較與其他朝代,明朝276年的國祚又是怎麼被終結的?

相比較與其他朝代,明朝276年的國祚又是怎麼被終結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說起明朝,史學界總是爭議不斷。276年的國祚,既有錚錚鐵骨的不屈不撓,也有昏暗不堪的昏君昏臣。相比較與其他朝代,它與衆不同。沒有像紂王那樣的暴君,也缺乏秦檜那樣的佞臣。但是恰恰就是這樣的"三無朝代",卻延續了276年之久,直到在崇禎十七年出現壓彎它的最後一根稻草來臨。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相比較與其他朝代,明朝276年的國祚又是怎麼被終結的?

當崇禎皇帝在煤山上望着烽煙四起的北京城,也許他會痛恨,爲什麼存活了276年的王朝到最後是一副爛攤子,殫心竭慮十七年卻換來了亡國之君的稱號,於地下將以何顏面來面對列祖列宗。他盡力了,在哥哥死後就被匆忙推上王座。面對着這傷痕累累的江山,他做到了一切。曾經的三呼萬歲早就是昨日浮雲,城門外的炮火聲更像是改朝換代的悲歌,而崇禎,不禁陷入了反思:朕非亡國之君,事事皆亡國之像。

他是悲哀的,也是可憐的。但大廈將傾,豈是一人之罪。

歷朝歷代,都有貴族,但明朝格外多。自開國以來,明朝的社會分爲三大股勢力,皇族、士族、平民。規定皇族不交稅,同時明朝有各個朝代厚的皇族分封制度。根據史學界推斷,明朝皇族繁衍到了崇禎年間人數多達十萬人。什麼概念?國家在邊關的駐紮士兵不過如此。也就是說,這十萬人需要國家來養,且不能產生任何效益。

如果養也就罷了,給足錢就行。但是到了明朝後期,皇族佔有了全國超過40%的土地,而這些土地是免稅的,無可避免的導致了稅收下降。明朝初期80%的土地都是有稅收的,到了崇禎時期只有不到20%土地能夠徵稅。換句話說,諾大個國家,需要用20%的土地養活100%的人,還不算各種軍費開支。說皇族伸手要錢,一點不爲過。

相比較與其他朝代,明朝276年的國祚又是怎麼被終結的? 第2張

在說天災之前,先科普一個知識,明朝末年,當時的中國正處於小冰河時期,也就是說,那時候的土地長出的糧食會比其他時候的畝產量都少。這就爲日後的滅亡埋下了禍根。作爲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糧食是根本。有了吃的,大家都能過的安生。軍隊、百姓都需要吃飯。然而明朝末年,幾乎年年都在爲救災忙活。

崇禎元年,北方大旱,寸草不生

崇禎三年,西北大饑荒

崇禎六年,陝西蝗災

崇禎十三年,大疫,暴發傳染病,十有八九死亡,南北大荒,屍體堆積得整條河都是

崇禎十四年,書中記載,"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或一家數人並死。

崇禎十六年,京師發生腺鼠疫,京師人口死了4成。

幾乎年年在鬧災荒。種的糧食都不夠救災的,更別說其他了。

相比較與其他朝代,明朝276年的國祚又是怎麼被終結的? 第3張

東林黨,歷史上常常被提到的一個組織。說起這個組織,簡而言之就是一羣所謂的飽學之士,成天高談闊論,不做實事的人。從古至今,無論在企業還是其他地方,最怕耍"嘴炮"的人。不會做實事,只會侃侃而談,拿不出實際解決辦法。東林黨就是這類人。

明朝的文官集體是一個可怕的羣體,特別到末年更是以東林黨爲首。頂撞皇帝,藐視權威。這些人代表的是江南士大夫的利益。朝廷沒錢了,自然需要去各種追繳稅收。作爲國家最富庶的地域江南自然首當其衝。東林黨的人不樂意了,憑什麼收我們的稅?於是集體威脅皇帝,各種狂轟濫炸。皇帝怕了,只能從百姓身上加稅。但是百姓本身就窮,還要繼續加,豈不是把人往絕路上逼?當李自成主動議和,要求皇帝封他爲西北王,並拿出錢犒賞軍隊,就承諾立即北上消滅後金時,東林黨強烈反對,抱着祖訓怒斥皇帝,稱李自成是反賊流寇,不可招納,果斷拒絕。但只會一味反對,卻拿不出解決辦法。最終的結果就是北京被李自成攻佔。明朝正式滅亡。

更可笑的是,這羣所謂的飽學之士在破城之日紛紛向李自成投降,這與他們的仁義道德大相徑庭,一個國家的高官都是如此氣節,這簡直的可悲可笑。

在明末,最有威脅的就是兩股勢力。東北的後金和西北的李自成。北京恰恰夾在二者之間,猶如風箱裏的老鼠,兩頭受氣。既要預防後金的入侵,又要與李自成周旋。長城的失修導致後金常常到北京騷擾,一旦北京有問題,那麼遼東的軍隊就要回來。長途奔襲,軍隊疲憊不堪。西邊李自成又虎視眈眈。當初的第一大將袁崇煥因爲反間計被斬首,洪承疇和祖大壽投降後金。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缺少了有能力的軍事指揮官,再厲害的軍隊都猶如烏合之衆。

相比較與其他朝代,明朝276年的國祚又是怎麼被終結的? 第4張

備受爭議的崇禎皇帝,雖說不是昏君,但能力確實不夠。從教育方式來說,明朝皇帝幾乎由太子產生,太子作爲儲君,接受的是如何做皇帝,管理國家的課程。但是崇禎作爲藩王即位,他不懂。從小沒有學過如何做皇帝,不懂其道。執政只能依靠個人判斷。

我們來看看他在位17年裏的政績:更換了19位首輔,處死17位尚書和11位總督。這就是典型的不懂爲君之道做法。

作爲一個領導,頻繁更換管理層,這對於國家是致命傷害。往小了說,執行者的能力參差不齊不說,還影響辦事效率。大了說就是領導心浮氣躁,過於激進。如果一家企業,老闆沒有足夠的魄力和能力,遇到事後過於急躁,以爲頻繁更換手下的人就能解決辦法,那這樣的企業就會出現一種極端。執行者今天下達的命令,也許明天就下臺。然後下一任換一種命令,下面的又要再執行。國家運轉機制就會混亂不堪,無規可守。

明朝276年的國運在1644年走向了終點,它的滅亡是偶然也是必然。可以說是各方面的原因。氣候、人力、皇帝都應該負責。但時光不可追溯,歷史總能銘記。我們分析的同時,或許在其中能找到經驗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