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對明朝有哪些貢獻?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導致的?

于謙對明朝有哪些貢獻?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導致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說起這個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在中國的封建歷史上,明宋時期是最不穩定的,因爲在這兩個朝代中,曾出現許多震驚朝野的大貪官、大奸臣,也曾出現許多讓人欽佩的民族英雄。而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主人公,就是明朝的一位民族英雄,忠臣于謙。

于謙出生於江浙地區,祖上曾出過幾任官員,也算是官宦之家,直到父親這一輩纔沒有走仕途,而是在家鄉隱居。于謙從小就刻苦讀書,最欽佩文天祥的氣節,發誓長大後要成爲像文天祥那樣剛直不阿,爲民爲國鞠躬盡瘁的好官。

24歲的那年,于謙考上了進士,開始正式走上仕途。漢王謀反期間,身爲御史的于謙曾隨宣帝御駕親征,用義正言辭的激烈言語將叛王指責的瑟瑟發抖,連連認罪,宣帝因此龍顏大悅,任命于謙爲江西巡按,對江西地區展開清查。

于謙沒有讓宣帝失望,他在江西巡視期間,平反了近百起冤假錯案,懲處了上百名貪官污吏,讓江西處於前所未有的海晏河清時期。這次的出色表現,讓宣帝看到了于謙的才能,決定重用他,提拔他進入了兵部,擔任兵部右侍郎。

爲官清廉,剛直不阿的他很快在朝堂中嶄露頭角,成爲了讓好官稱頌尊敬,貪官恨之入骨的存在。雖然那時于謙在朝中地位很高,卻算不上權力核心的重臣,直到後來保衛京師,他才真正來到了明朝的權利中心。

于謙對明朝有哪些貢獻?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導致的?

土木堡之戰,明英宗在奸臣王振的慫恿下御駕親征,被也先瓦剌大軍大敗俘虜。當時朝中的大部分武將都被調往了前線,主持大局的只剩下一些文官。文官多是膽小怕事,所以在聽到聖上被俘的噩耗後,紛紛嚷嚷着遷都避禍。

然而人與人之間不盡相同,同是文官的于謙對其他人“縮頭烏龜”一般的行爲表示了強烈的斥責,並表示堅持守衛京師,誓與國都共存亡。這份力排衆議的堅毅執着打動了在場的諸多官員,就連監國的郕王也同意了他的想法,最終選擇將京師的防禦部署全權交予他,升任他爲兵部尚書

于謙認爲國不可一日無君,明英宗被俘,需立刻推舉一位新王繼位來穩定朝綱。雖然明英宗早早就立了太子,但太子過於年幼,實在無法承擔重任。在此危機關頭,于謙推舉監國的郕王朱祁鈺登基繼位,作爲明英宗的弟弟,他是最合適的人選。

朱祁鈺繼位之後,對朝廷進行了全面的整頓安撫,于謙負責具體實施與安排。兩人一個坐鎮大局,一個攘外安內,迅速將瀕臨滅亡的明朝拯救了回來,同時休整兵力對也先大軍發起了猛烈的反撲。

也先看苗頭不對,將明英宗的性命作爲籌碼,逼迫明朝退軍。兵將朝臣對此猶豫不決,不知是否爲救明英宗妥協,朱祁鈺也因爲身份的尷尬,無法做出決定。此時于謙站了出來,堅決反對,不肯答應也先以明英宗換取退兵的要求。在僵持之下,也先率先妥協,宣佈停戰,並將明英宗直接送了回來。

這場明朝與瓦剌之間的鬥爭,最終明朝大獲全勝,于謙也因此一躍成爲百官之首,新帝朱祁鈺的心腹重臣。然而誰也沒想到,這番舉動最終爲他招來了殺身之禍。

明英宗歸來之後身份十分尷尬,朱祁鈺沒有任何想還政的意思,還將他軟禁在宮中,將他的兒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爲太子。然而他的命運很快迎來轉機,朱祁鈺病重之後,明英宗很快就聯合朝臣奪回了自己的皇位,並開始對朝堂進行大清洗。

于謙對明朝有哪些貢獻?他最後的結局是如何導致的? 第2張

在朝堂的諸多朝臣之中,明英宗把于謙列爲首個清洗對象,以莫須有的罪名讓他鋃鐺入獄,隨後將他處死。很多人認爲,于謙是明朝這次危機的最大功臣,不應該獲得這樣冤死的下場。然而於謙的死其實要放在不同的角度上分析的。

站在明朝的角度上,于謙所做的決定都是正確的,確實讓朝廷煥發了新的生機,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然而站在明英宗的角度上,于謙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奸臣”。

他先是反對營救他的要求,隨後又在他被軟禁時毫無幫助,反而與朱祁鈺推心置腹,對他忠心耿耿,這在他看來就是背叛的行爲,所以處置於謙,明英宗是毫無愧疚的。可以說,早在明英宗回來的那一刻,于謙的死亡就已經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