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元帝登基之後都有哪些作爲?後世評價怎麼樣?

漢元帝登基之後都有哪些作爲?後世評價怎麼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分爲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這是今天小編給大家說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秦漢時期是華夏族羣,正在不斷成型與穩定的大一統時期,對於後世的我們來說,那是從分裂走向統一的特殊歷史性階段。也是漢民族命名的符號。而這一階段正是秦始皇奠定基礎,歷經西漢幾代帝王的努力經營,纔有穩定強盛的局面。

直到漢元帝在位時,西漢國力達到有史以來最巔峯狀態。但爲何史學家甚至後世人,卻對其評價非常低?甚至可以說是很差。這其中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這樣的結果?

這就不得不說他執政期間的一頓失誤操作,爲西漢的衰亡,以及東漢的滅亡,都是其施政的原因,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甚至到後來三國的局面與五胡亂華的混亂時期,也是不無關係的。那他到底做的什麼事情讓後果這麼嚴重?

漢元帝登基之後都有哪些作爲?後世評價怎麼樣?

其實對於任何施政者來說,主政期間都想做一些功績,漢元帝也是一樣,無論是征伐西域的陳湯,所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壯舉,也有消滅郅支單于逼得匈奴內亂分裂,迫使南匈奴投降漢朝,並有和親的昭君出塞,穩固漢朝北部邊疆,怎麼看都是聲威赫赫的壯舉。

但這些只是發生在他在位期間,並不是他的功績。而是自漢武以來,打出來的邊軍武力巔峯值的延續。而這些根源問題正是與漢朝的國策有關。正是因爲這方面最關鍵的問題。關乎於國家政權穩定,對於其最基本國策延續與否,是最慎重的。而西漢沿用已久的國策正是“儒法合一”,這是鑑於秦二世而亡的教訓,纔有外儒內法的治國之道。

根據國情的不同時期,採用相對應的是儒爲主還是法爲主的國策。但根本就是二者之間的相互依存的關係。如漢朝初期幾位君王“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纔有“文景之治”的國力恢復期。而到漢武帝時期達到巔峯狀態時,則轉化爲對匈奴反擊的戰爭打擊力。這就是不同時期的儒與法之間的轉換。

即使漢武帝重用儒家學說,也只是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並沒有摒棄法家的思想。二是儒法並用的治國策略。對內部百姓而用儒道爲主,對不法地方豪強勢力與封王,則採用法家之術嚴厲打擊。從而維護中央權威,抑制地方勢力做大,與不順從中央控制的勢力。

而這一國策從漢高祖一直延續到漢宣帝,歷經呂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共七位執政者的繼承與弘揚。纔有“文景之治”的國力恢復期,漢武帝大一統與對匈奴決戰的強漢威名,也有後來的“昭宣中興”的盛景,最後纔有漢元帝時期的西漢國力最鼎盛時期。

只是新繼位的漢元帝並沒有意識到這一國策的重要性,而是全盤否定已有的國策。把關乎國家穩定的基石給一一廢除,首先就是“儒法合一”的治國之道改爲純儒思想治國,而這種思想就是匡衡提出的“復古儒學”,也就是腐儒學說。把先帝留下的儒學實幹家蕭望之等老臣迫害死。

這就導致朝堂混亂,也一度引起國內的社會衝突。甚至對於地方豪強的抑制手段也被取消。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陵邑制度”,這是把已成氣候的地方豪強,強制遷移至皇陵附近,重新建城,防止在地方做大。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漢元帝登基之後都有哪些作爲?後世評價怎麼樣? 第2張

而漢元帝這麼一整,就導致以後漢朝,面臨着嚴重的統治危機。地方豪強做大,造成後來的王莽篡政。甚至東漢的建國都得依靠這些地方豪強的支持,中央權威受到威脅。就連以後的三國與南北朝時期,都形成有名的“世家政治”,影響相當深遠。

如果這僅是對於地方割據勢力鬆綁,那麼對於中央朝政的治理,他又開了“宦官專政”的先河。重用宦官打擊政敵,爲己服務。只是後來的惡果,恐怕他自己也沒有想到,漢朝的滅亡有他們的原因。

而造成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他的開閘放水。更改國策的後果導致漢朝的政權結構出現明顯的變化,那就是皇權、外戚、地方豪強、宦官四者之間的權力爭奪,而不是原來的皇權與外戚二元結構模式。

結語:漢元帝的改革不但沒有延續漢朝的輝煌,反倒是災難的製造者,爲後續的繼任者與東漢王朝開國根基都帶來,難以改變的傷害。甚至影響到國家整體的實力,造成後來的大亂世變故。

中央權威自他以後,就失去了原有的威懾力,而地方豪強割據勢力趁機做大,宦官專政勢力變強,甚至幾度廢立皇帝。國力不但沒提升,反倒在他以後呈不斷削弱狀態。

而歷經幾代帝王苦心經營的局面,纔有他在位期間,國力最鼎盛的輝煌盛世,卻因爲其失敗的操作,而導致成爲最後的輝煌!“昭宣中興”因他而終止,後續連鎖性的惡果,也因他而引發。後世能對他有高的評價纔怪。國力鼎盛只不過前人的積累總爆發,而他只不過是享受最終成果。不但沒有守成,還製造禍端。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