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姚崇:他的權謀不但體現了原則性,更體現了靈活性

姚崇:他的權謀不但體現了原則性,更體現了靈活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姚崇,唐朝時期著名政治家,歷任三朝宰相,是開元盛世的奠基者,是一位優秀的封建士大夫,唐朝四大賢相之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在很多人眼中,優秀的封建士大夫,大都是仁義與道德的楷模,可以智慧超羣,可以大義凜然,但與權謀卻不怎麼沾邊。因爲權謀是包裹真相之後的欺詐;是爲達目的帥弄陰謀與手段,充滿了不擇手段的意味,這怎麼能與姚崇這樣的好人掛上鉤呢。

其實權謀並不是小人的專利,君子也會。漢代劉向曾將這樣評論:“夫權謀有正有邪。夫正者,其權謀公,故其爲百姓盡心也。誠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爲百姓也詐。”而姚崇正是使用權謀爲百姓盡心的人,比如他任內著名的消滅蝗蟲事件。

姚崇:他的權謀不但體現了原則性,更體現了靈活性

開元之初,唐玄宗勵精圖治,一心實現大唐中興,他啓用姚崇爲相,決心在帝國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然而事情並非一帆風順,上天給他們君臣二人制造了很多障礙,不是水災就是乾旱,更爲嚴重的開元三年(715),波及山東、河北、河南三個糧食主產區的蝗災。

在古代,科學技術落後,人們無法對蝗蟲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而蝗蟲的威力是巨大的,像烏雲一樣鋪天蓋地,所過之處,田野、青山頓時寸草不生,變成黃土、禿山。

面對這種情況,人民只能焚香禱告,祈求上蒼保佑;封建士大夫則篤信天人感應之說,認爲這是上天的警告,需要皇帝反躬自省;皇帝則惴惴不安,查究政策上的偏失,要麼罷免大臣,大赦天下。而一片片糧食果蔬則被蝗蟲盡情的肆虐着,大量人民將面臨飢餓與死亡的威脅。

面對這一切,姚崇上書玄宗,要求動員百姓們集體滅蝗。但玄宗卻不敢輕易表態,存在很大的顧慮。因爲蝗災是上天對他的警示,一旦滅蝗不是在得罪上天嗎!

姚崇:他的權謀不但體現了原則性,更體現了靈活性 第2張

而姚崇之所以由此提議,並非他有穿越的本領,掌握了科學知識。而是他並未將蝗災歸爲天人感應一列,而是歸爲害蟲一類,不消滅害蟲,人民將顆粒無收,如果行動起來,是有希望的。

對玄宗的顧慮,姚崇體現了智慧的一面,他並沒有發揚封建士大夫死諫的精神,要麼拿辭官威脅,要麼血濺朝堂。而是對玄宗提出了兩點:

其一,《詩經》記載:“秉彼蟊賊,付畀炎火。”是將害蟲用火燒死;漢光武帝劉秀也曾下過命令,消滅蠶食莊家的害蟲。這就爲滅蝗提供了依據,天人感應是前人留下的理論,《詩經》更是儒家經典,是無可辯駁的。

其二、滅蝗一事,用宰相碟文下達命令,就算上天要懲罰,也與天子無關,百官要追問,也是宰相的事情。這便解決了玄宗的後顧之憂。

姚崇將該想到的都想到了,如此智慧,玄宗便同意了他的要求。

然而,與姚崇同朝爲相,一向對他俯首帖耳的宰相盧懷慎也提出了異議,認爲殺死那麼多的蝗蟲,有傷人和。

可以看出,盧懷慎是一個心存慈悲的正直士大夫。對這類人,勸說只是多費口舌,姚崇果斷採用了權謀之術,勸將不如激將。

姚崇說:“殺死蝗蟲你於心不忍,難道餓死了人你就忍心?你如果怕滅蝗招來災禍,我一人做事一人當,不用你承擔責任!”經姚崇這麼一說,他盧懷慎反倒成了一個不知爲民着想,自私自利之徒了。這在道德上是不能接受的,於是,盧懷慎只得同意。

命令下達後,很多地方官員抵制,鬧得最兇的就是汴州刺史倪若水。他說:“蝗災是天災,需要皇帝修得才能免禍。後漢皇帝劉聰也曾滅蝗,結果越滅越多。最終導致亡國,前車之鑑,宰相這樣的命令我不能執行。”

姚崇:他的權謀不但體現了原則性,更體現了靈活性 第3張

姚崇對他毫不客氣的說:“一,後漢劉聰是匈奴人,德不勝妖,而當今皇帝是聖主,妖不勝德,你怎麼敢拿劉聰跟陛下比呢?你是懷疑陛下的德行嗎?二、如果德高可以免禍,你也是個道德高尚之人,爲何你的汴州也會有蝗蟲呢?難道你的道德很鄙劣?”兩頂帽子一頂比一頂大,倪若水噤若寒蟬,趕緊組織滅蝗。

就這樣,姚崇幾乎以宰相一人之力,改變了整個朝堂。使蝗災對人民造成的傷害降到了最低,並沒有發生大面積饑荒與流民。

滅蝗這件事情上,姚崇的智慧反映在了他務實的精神與擔當的勇氣上。他知道民生是國家的根本,清醒地將蝗災與天人感應劃清界限。更爲難能可貴的是,他還將責任一力承擔,顯示出了大整治家的豪氣與風範,是一種爲國爲民的大智慧。

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姚崇靈活地運用了權謀,根據每個人不同的心理,針對性地使用了對策,非常高效地解決了問題。

姚崇的權謀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大智慧之上,不但體現了原則性,更體現了靈活性,所以,名相姚崇是權謀與智慧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