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會萬象 > 環球趣事 > 中國田徑又出了眼鏡俠 媒體:應該讓更多"眼鏡俠"現身於體育

中國田徑又出了眼鏡俠 媒體:應該讓更多"眼鏡俠"現身於體育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年前的里約奧運會,南非人範尼凱克以43秒03封王400米,將美國名宿邁克爾·約翰遜保持了17年之久的世界紀錄提升了0.15秒。一年後的中國全運會,郭鍾澤在400米中跑出了45秒14的全國紀錄,此前的紀錄還是16年前,由徐自宙在東亞運動會上創造的45秒25。中國田徑又出了個“眼鏡俠”:北大學新聞,計劃先讀研。

中國田徑又出了個“眼鏡俠”,這是因爲以前中國田徑已有了一個“眼鏡俠”,他就是“眼鏡飛人”,當年清華大學學生胡凱。雖然郭鍾澤與胡凱的專項不同,但都屬於短跑項目,因此,說中國田徑又出了個“眼鏡飛人”也不爲過。畢竟,郭鍾澤打破了塵封16年的男子400短跑全國紀錄,他是真不簡單。況且,郭鍾澤目前還是北大的在讀學生,有如此神速,令人振奮不已!

中國田徑又出了眼鏡俠 媒體:應該讓更多"眼鏡俠"現身於體育

網絡配圖  

衆所周知,我國的競技體育,一直是大學校園的弱項。除了剛剛興起的幾個大學球類聯賽,如全國大學生籃球聯賽(CUBA)、全國大學生排球聯賽(CUVA)、全國大學生足球聯賽(CUFL)較爲知名外,其餘大學間開展的聯賽,基本上出於鬆散狀態,既沒有形成規模,也無多少影響力。即便是上述的大學生三大球聯賽,有些也處於表面熱鬧,實則危機的尷尬境地。究其原因,就是我國還沒有一套專門針對大學聯賽,以及大學生體育人才的完備體系。各校都在“體育特長生”上下工夫,而對真正考入大學或在中小學時就顯現出體育潛力的學生,似乎不夠重視。即便發現了,也多去了體校。

就拿“眼鏡俠”郭鍾澤來說,雖然他有極強的短跑潛力,但也是以“半職業”運動員身份被北大錄取的。小時候在都曾是田徑運動員父母的影響下,他的短跑天賦逐漸顯露。而他早在兩年前的遼寧省運動會上就奪得了3枚金牌,正是以如此成績,他才以體育特長生的身份進入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邊學習邊訓練邊參賽。隨後,他又轉戰國內各田徑賽場,還參加了2015世錦賽,雖然成績不理想,但他還是一邊學習一邊訓練,最終在本次全運會上一鳴驚人,打破了保持16年之久的全國紀錄。

再拿首位“眼鏡俠”胡凱來說,他18歲才正式開始練習短跑,但僅3個月就跑出了10秒7的好成績。隨後,他同樣被降分“特招”錄取到了清華大學。期間,僅在2005年內,他就取得了全國田徑錦標賽百米冠軍、泰國田徑公開賽百米冠軍、伊茲密爾大運會百米冠軍、東亞運動會百米冠軍。胡凱在拿到研究生、博士生學位後留校工作,目前是清華大學校團委副書記和體育部副主任。

中國田徑又出了眼鏡俠 媒體:應該讓更多"眼鏡俠"現身於體育 第2張

網絡配圖

循着兩位“眼鏡俠”的成長軌跡不難看出,他們都到了大學纔在短跑上“成材”。那麼,如果在更早期,如在初高中時就被伯樂發現,也許經過更科學的訓練,成績本可以更好。這是因爲我國體育人才的培養和選拔基本在體校。這一獨特的培養和選拔方式有其優點,但弊端也逐漸顯現,即浪費了孩子們太多的精力和學業。而那些既有潛力又能讀書的孩子,反倒錯失了不少成爲體育人才的機會。因此,從中小學到大學,建立一套比目前體校更爲科學合理的體育人才培養和選拔機制,就該提到議事日程。而且,參照體育發達國家的做法,基本上都是中小學-大學的培養和選拔,而非體校-專業隊的模式。

在多年前的大運會上,我國派出的選手中有不少都不是真正的大學生,而是專業選手。但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在校大學生得以參加大運會,雖然有些大學生選手成績一般,但畢竟得到了鍛鍊。本次全運會,設立了不少羣衆體育項目,這是全民體育的良好開端。而讓更多的“眼鏡俠”現身於全運會,不僅將帶動校園體育,還將使更多的體育人才不至於被荒廢。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