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桓溫過於看重功名利祿,這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桓溫過於看重功名利祿,這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晉南北朝是個頹靡又浪漫的時代,有一位將功成名就看得過於珍貴的梟雄曾說“就算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這個人就是桓溫,他的一生都在追逐功名利祿,爲此不惜放棄自己身後萬代的名聲。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桓溫出身名門,父親桓彝是兩晉的名臣。據說他生來便不同,週歲時就被溫嶠看重,甚至以姓冠之於他的名。至此,桓溫其名成爲東晉不可不談的一場浩劫。

他也曾是東晉的英雄。

少年時,桓溫偶遇劉琨府邸的歌女,誰料歌女一見到桓溫眼淚就奪眶而出,聲稱自己見到了當年的劉司空(劉琨)。

不過桓溫就是桓溫,他有自己獨特的少年意氣。咸和三年,桓彝在蘇峻之亂中被叛軍將領韓晃殺害,涇縣縣令江播參與了謀劃。當年桓溫不過十五歲的年紀,可他當場便放下狠話,枕戈泣血,誓要爲父報仇。

咸和六年江播去世,其子因懼怕桓溫前來尋仇,將喪廬內備好兵器,以防不測。可還是沒能防備桓溫假扮成弔客,混入喪廬,手刃其子江彪,並追殺其二弟,終報父仇。

桓溫過於看重功名利祿,這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他的忠孝一時間爲人所稱讚,桓溫也因此,得了庾亮弟弟庾翼的青眼。

庾翼眼高於頂,向來不屑與人爲伍。能得他稱讚的人只有兩位,一是殷浩,一是桓溫。

庾翼看重桓溫的表現,是爲他尋了門好親事。

當年晉明帝的女兒南康長公主正值待嫁之年,庾翼的強力作保爲他們二人牽連上了這份姻緣。

但桓溫並非癡情之輩,他的風流多情即使當上駙馬還是沒能掩蓋。在滅亡了成漢之後,桓溫將亡國公主帶回府邸,在南康長公主眼皮底下來了一場“書屋藏嬌”。

卻不想他們夫婦倆連沉迷美色都是一等一的相似。南康長公主帶着長劍怒氣衝衝地闖進書房,卻在看到亡國公主的那一瞬間,丟下了劍。

“好孩子,連我見了你尚且要動心,何況我家那位!”南康長公主抱着亡國公主安慰着,而一場生死較量就這麼因美貌而化了干戈。

當然傳言並不可盡信,只是這一場桃色緋聞讓桓溫這一代梟雄身上的光芒又真實了幾分。

他的志向一直在戰場。建元元年七月,桓溫協助荊州刺史庾翼北伐。騎馬立在刀劍場上,桓溫好似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

他一路過關斬將,野心直指胡人的領土。滅亡成漢之後,他又出征前秦、敗姚襄、伐前燕,兵臨長安城下,大軍一路指向洛陽。

桓溫領兵的這段時間裏,是東晉最爲揚眉吐氣的一段光景。他的一路征戰,爲東晉取得了偏安以來最大的勝利。

可朝廷卻並不欣喜,皇帝看着前線一日日傳來的捷報,眉眼之間只有憂鬱。

桓溫過於看重功名利祿,這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第2張

功高震主,這是每一位帝王都恐懼的事情。武將的威信太大,傷害的只有君主的權威。

自成漢被滅後,桓溫像是被束縛住了手腳。每每想要有一番作爲,就被朝廷壓制。甚至,朝廷不惜重新啓用無能之輩,寧可看着清談玄學風靡在士族階級,也不願桓溫再度出山,南征北戰。

桓溫收復中原的夢破滅了。不是因爲能力,而是因爲政治的昏暗。之後桓溫的北伐,都成了孤軍作戰。他進軍洛陽之時,曾立於船樓上,眺望北國,無限悵惘:“中原淪陷,大好河山丟失,有些人是要負責任的!”他怎能不知曉君主的忌憚,可是他心裏的功業未完,他無法甘心就此跌落雲端。

枋頭之敗是他一生中最難以磨滅的傷痛。明明麾下的將士一路勢如破竹,可面對身後自己朝廷的阻撓,他連一絲反抗的話都無法說出口。

桓溫那年已然到了花甲年歲,兩鬢斑白的發間讓他無法再去幻想自己收復中原那日的風采。揮刀舞劍者,也會有斷腸情。他在北伐途中經過某地,看到自己三十年前種下的柳樹已然粗壯成蔭。忽然他就卸下了一身盔甲,輕撫着樹幹的紋理,感慨道:

“木猶如此,人何以堪!”

一恍他已經到了暮色倉皇的年歲,可是北伐未完,他依舊壯志難酬。君主的打壓讓這位本可以功成名就的大英雄一生鬱郁不得志。桓溫他恨嗎?他當然恨!

總有人將他與王敦作比,他以前是不屑的。可如今他想到王敦肯爲了自己的聲名努力一場,這勇氣就連王導都不曾擁有。

桓溫在那一刻變了。他看着大好河山成了失地,眼神之中的意氣風發終於換成了不甘。

“若不能流芳百世,難道還不能遺臭萬年?”桓溫生來就是要功成名就的,哪怕是以弒君篡位得來的名聲,他也要好好收藏。

桓溫過於看重功名利祿,這導致了怎樣的後果? 第3張

他將目光轉向了天子。其實他一切失敗的根源,正是由這位昏庸無能的君主帶來。

改朝換代!當時的桓溫腦海中只有這四個鏗鏘有力的字。但當時的皇帝是司馬奕,雖然碌碌無爲,但是即位這些年來謹言慎行,要尋出他的錯處卻也是困難。桓溫無法,只能指控他的三子都非皇家血脈,藉着太后的名聲,廢掉了司馬奕。

新登基的皇帝是司馬昱,那個曾被桓溫稱讚氣度不凡的清談家。

但桓溫此時心中只有他的霸業,任憑司馬昱再學識淵博,卻也打動不了桓溫死去已久的心。這年他爲傀儡皇帝,他爲實力權臣,二人斡旋多年,卻還是沒能攔住桓溫排除異己、大權在握的野心。最終二人相繼離世,用死亡結束了這一場波詭雲譎的朝堂爭鬥。

到最後,說不清簡文帝究竟是桓溫的幸事,還是桓溫的剋星?

寧康元年的那場大雨,送別了東晉史上的一代梟雄。桓溫看着窗前的柳樹,想起自己征戰一生的戎馬時光,從建功立業到心死他鄉,他所求的不過是山河重鑄,名垂青史。可最終,山河依舊破碎,他所盼望已久的九錫(皇帝賜給權臣的九種器物,王莽、曹操和司馬昭都曾加九錫)始終沒能等來。

那年桓溫六十二歲,老人平靜地合上雙目,這一生爭求的功名利祿,此時都隨煙消。他被追贈爲丞相,諡號宣武,可他本來能成爲東晉的英雄,卻最終被這世道拖累,無奈做了爭權奪利的政治家。

可誰能想到被萬人唾罵的政治家,曾經也滿懷壯志,想過收復山河,爲國捐軀?

他留下的詩篇並不多,那一首《八陣圖》想必是他人生最清明的寫照:

望古識其真,臨源愛往跡。

恐君遺事節,聊下南山石。

這樣一位清談家,最終卻以權謀告終。也不知那昔年種的柳,可會遺憾他的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