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抗倭名將李如鬆,他的死因是什麼?

抗倭名將李如鬆,他的死因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李如鬆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李如鬆,字子茂,號仰城,師承直浙總督胡宗憲的頭號幕僚徐渭,寧遠伯、遼東總兵李成樑的長子。

李如鬆初爲鐵嶺衛指揮同知,後因戰功升任神機營副將,萬曆十一年(1583年),李如鬆出任山西總兵,萬曆十五年,李如鬆出任宣府總兵。萬曆二十年六月,李如鬆率軍平定拜之亂。

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李如鬆率軍援朝抗倭,經過鏖戰平壤、血戰碧蹄館、火燒龍山大倉三次大戰,李如鬆取得了第一次萬曆援朝戰爭的勝利。

此戰過後,李如鬆聲名大振,成爲了能與戚繼光比肩的抗倭名將。

縱觀李如鬆用兵,皆深諳兵法、奇正相合、有勇有謀,說他是“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一點都不爲過,以至於《明史》都稱讚李如鬆“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抗倭名將李如鬆,他的死因是什麼?

然而,誰能想到抗倭名將李如鬆竟然是因爲搗巢中伏這種低級失誤而死。

萬曆二十六年四月,土蠻寇犯遼東。如鬆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

對於李如鬆這樣的結局,我無論如何都難以相信,當年碧蹄館之戰,李如鬆率領六千明軍被六萬倭寇精銳包圍尚且能夠全身而退,怎麼此時面對土蠻、暖兔死後已經衰落的土蠻就中伏而死了,是李如鬆大勝之後得意忘形了,還是中伏一事另有隱情?

官軍既連勝,有輕敵心。二十七日再進師。朝鮮人以賊棄王京告。如鬆信之,將輕騎趨碧蹄館。距王京三十里,猝遇倭,圍數重。如鬆督部下鏖戰。一金甲倭搏如鬆急,指揮李有聲殊死救,被殺。如柏、寧等奮前夾擊,如梅射金甲倭墜馬,楊元兵亦至,斫重圍入,倭乃退,官軍喪失甚多。

根據趙士禎《神器譜》中的記載,李如鬆中伏一事確實另有隱情——臣見遼左降虜李平胡者,以朝廷高官厚祿,以寧遠兩世撫育之恩,畢竟陰泄主帥出塞之期,使李如鬆身膏草野,暴骨塞外。

雖然趙士禎在書中指明李如鬆中伏是由於李平胡泄密所致,但卻未道出李平胡的動機,要知道李平胡是李如鬆父親李成樑的心腹愛將,他與李家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按理說他是最沒有理由出賣李如鬆的,另外包括明神宗在內的很多人都看過《神器譜》,可是一貫喜歡捕風捉影的言官卻沒有彈劾李平胡,所以李平胡在李如鬆戰死後居然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種種跡象都表明李如鬆之死並沒有史書中記載的那麼簡單。

那麼,問題來了——李如鬆之死的真相是什麼?

抗倭名將李如鬆,他的死因是什麼? 第2張

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要從李如鬆出任宣府總兵期間同巡撫許守謙之間的一次爭執講起。

萬曆十五年(1587年),李如鬆調任宣府總兵,期間宣府巡撫許守謙前去檢閱李如鬆麾下士卒的操練情況,沒想到二人因爲坐次問題而產生了爭執。

按照明代文武平等的規定,比許守謙品級高的李如鬆應該坐上座,但是土木堡之變以後,明代又漸漸形成了文尊武卑的慣例,按照這個慣例許守謙應該坐上座,結果李如鬆卻不管不顧的直接拉着許守謙與自己同坐。

這下許守謙不幹了,他認爲李如鬆是在羞辱他,正在二人爭執不下之際,參政王學書趕緊勸李如鬆引許守謙坐上座,李如鬆不但不聽還要動手打許守謙,結果、李二人不歡而散。

事情傳出後,言官紛紛彈劾李如鬆囂張跋扈,明神宗不得不對李如鬆罰俸才平息了事態。

此後,李如鬆依然我行我素,平拜時,李如鬆“以權任既重,不欲受總督制,事輒專行”;萬曆援朝之役時,李如鬆“新立功,氣益驕,與經略宋應昌不相下”。

如此一來,李如鬆就觸動了文官集團的根本利益,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五朝,文官在戰爭中只能擔任軍師、督運後勤物資等輔助性職位,但是隨着明宣宗的突然駕崩,文官王驥於正統時期的徵麓川之役中成爲了明軍的最高主帥,土木堡之變後,武將勳貴集團的中堅力量和新生力量遭到毀滅性打擊,一蹶不振,文官集團經過景泰、天順、成化、弘治、正德五朝不間斷的努力,才通過巡撫節制總兵、都指揮使等武將的方式掌控了軍權。

這種情況下,李如鬆跟巡撫平起平坐、不欲受總督制、與經略宋應昌不相下的做法不是明擺着同文官集團爭奪軍權。

如果文官集團容忍了李如鬆,勢必會引起其他武將的效仿,一旦如此,也就意味着文官集團失去了對軍權的掌控,所以從萬曆十五年開始,文官集團的打手言官就接連不斷的彈劾李如鬆。

言官針對李如鬆的彈劾在萬曆二十五年達到了高潮,因爲明神宗決定讓李如鬆出任遼東總兵。

遼東是明代九邊重鎮中最大、最重要的一個,遼東總兵兼管軍政、民政、刑獄,是明代總兵中權勢最重的,考慮到李如鬆不服從巡撫、總督節制,一旦讓他出任遼東總兵,遼東就成了事實上的藩鎮,遼東的藩鎮化就意味着文官集團對軍權的掌控出現了巨大的漏洞,這是文官集團無論如何也不能容忍的,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文官集團就是李平胡泄密、李如鬆中伏而死的幕後黑手。

爲了弄清楚文官集團到底是不是李如鬆之死的幕後黑手,我們必須要了解李如鬆戰死前後都發生了什麼。

抗倭名將李如鬆,他的死因是什麼? 第3張

萬曆二十五年初,第二次萬曆援朝之役爆發,李如鬆的親信楊元、李如梅和李寧等人盡數入朝參戰,但是明軍統帥卻由李如鬆換成了麻貴。

萬曆二十五年四月,在第一次萬曆援朝之役中有着出色表現的李如鬆二弟李如柏因遭彈劾而被免除寧夏總兵一職。

萬曆二十六年一月,李如鬆出任遼東總兵僅一個月,在第一次萬曆援朝之役中以三千騎兵向六萬倭寇發動進攻的楊元居然因臨陣脫逃被押回遼東總兵駐地遼陽斬首,事後證明楊元是在抵抗十倍於己的倭寇三天後才率領殘兵突圍的,而真正不戰而逃的陳愚衷卻沒有受到任何處罰。

萬曆二十六年九月,李如鬆的心腹愛將李寧在明軍佔據絕對優勢的泗川之戰中居然因寡不敵衆而亡。

萬曆二十七年初,面對六萬倭寇都毫無懼色的李如梅在出任遼東總兵後竟然因畏敵避戰而被免職。

瞭解了這些,基本可以確定文官集團就是抗倭名將李如鬆之死的幕後黑手,因爲除了他們也沒有其他人有這麼大的能量。

而要完全確定文官集團就是李如鬆之死的幕後黑手,明神宗給予李如鬆的極爲優厚的卹典則是最好的例證。

贈遼東陣亡總兵李如鬆寧遠伯,令具衣冠歸葬順天,立祠,諡忠烈,特進榮祿大夫,祭十九壇,蔭一子李性忠爲遼東鐵嶺衛指揮使,世襲。

《神器譜》明神宗是看過的,書中透露出的李如鬆之死是由於李平胡泄密所致他肯定不會看不到,李如鬆之死的真相他必然也清楚,但是面對文官集團,他既保護不了李如鬆,又不能在李如鬆戰死後處罰李平胡,所以他給予李如鬆極爲優厚的卹典更像是在祭奠日漸式微的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