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在早期很是勤勉於政,到了晚年爲何卻變得“昏庸”起來?

康熙在早期很是勤勉於政,到了晚年爲何卻變得“昏庸”起來?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2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有一位少年天子,他八歲登基,十四歲就親政,在位六十二年,是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就是康熙—愛新覺.玄燁。十六歲時,以過人的智謀和膽識,“智擒鰲拜”,完全掌握了朝政大權。之後以經天緯地之才,開創了“康乾盛世”。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康熙在早期很是勤勉於政,到了晚年爲何卻變得“昏庸”起來?

在政治方面,康熙親政後,設立南書房爲祕書機構,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權力,強化了皇權。着手整頓吏治,微服南巡,關心民間疾苦,任賢舉能。在南巡途中,強調簡樸,不講鋪張和排場。也沒有被遊山玩水迷住,仍以國事爲重,堅持批閱奏章。

在經濟方面,勸課農桑,輕徭薄賦,採取一系列政策讓民衆休養生息。採取了地丁合一,蠲免錢糧等措施,並修治漕運,改善人民生活、保障生產的安定。

在文化方面,康熙皇帝精通漢文化,對程朱理學十分欣賞,認爲其可以爲國家統治服務,在爲政的實踐過程中,形成了一套以理學治國的方略。在當時起到了鞏固統治、維繫社會安定的作用。他對西方文化也感興趣,他樂於向來華傳教士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使西學在民間可以自由傳播。實行宗教寬容,接受基督教講道傳教。

他還組織編輯了《古今圖書集成》,這本書自成體系,幾乎無所不包,有將近1.6億字,是中國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書,被人稱之爲“康熙百科全書。”

康熙皇帝武功最卓越的就是:削三藩,打擊吳三桂的殘餘勢力;統一臺灣,加強了大陸對臺灣的控制,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驅逐沙俄,簽訂了我國曆史上首個平等條約《尼布楚條約》,規定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里江以東地區均爲清朝領土。康熙皇帝的這些舉措,在不同程度上維護了國家領土完整、國家主權。維繫了民族團結。

康熙在早期很是勤勉於政,到了晚年爲何卻變得“昏庸”起來? 第2張

在年輕時期政績斐然,勤勉於政的康熙,到了晚年,卻倦怠於政事,變得“昏庸”起來。首先是“九子奪嫡” 立二阿哥胤礽爲皇太子,之後皇太子卻結黨營私,日益驕縱蠻橫,康熙便廢了太子,卻引起了其他皇子對皇位的爭奪。晚年的康熙,在立儲問題上明顯顯得躊躇和慌亂,心中總是忌憚擁立皇太子即位的勢力。他的搖擺不定在大清皇宮裏掀起了不少腥風血雨。

而早年嚴懲貪腐的康熙皇帝,到了晚年卻對貪腐現象和社會矛盾得過且過,甚至達到了視而不見的地步。對腐敗的縱容直接導致了國家的財政危機,到了雍正帝即位的時候,國庫幾乎都空了,康熙在晚年給兒子留下了一堆爛攤子。最讓人詬病的便是他的“海禁”政策。

早年放開海上貿易的康熙,到了晚年,面對日益嚴重的“海寇”活動和反清勢力的威脅,接受了大臣實施“海禁”的建議,嚴格限制私人海上貿易。這一政策之後被一直延續下來,在一定程度上保證國內安定的同時,嚴重阻礙了工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成爲了近代中國落後於世界的根源之一。

康熙在早期很是勤勉於政,到了晚年爲何卻變得“昏庸”起來? 第3張

而縱觀整個中國歷史,“晚年昏庸”似乎是皇帝們的通病,譬如開創“貞觀之治”的唐太宗。筆者認爲,我們不能過多的去苛責皇帝,根源還是在於將一國繫於一家、一人之手的君主專制。古話說得好:“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年輕時的一腔熱血,到了晚年也總有消耗盡的時候;從弱冠到古稀,年輕力壯也早已不復存在。

到了晚年,本應該享受天倫之樂,卻還要爲一個國家的事務操勞,對於政務的倦怠,我們也能夠理解。

況且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之下,皇帝的行爲一定有他的考量,我們不能過多的用今天的眼光去衡量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