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此戰之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受民間文學影響,很多人談及赤壁之戰,總會向孫劉聯軍豎起大拇指。然而,很少有人站在張昭的立場上來考慮這場戰爭,因爲在大多數人心中,而張昭是赤壁之戰的“投降派”,一個投降派的想法,有幾個人在乎呢?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一、外事不決問周瑜,這句話有假

公元200年(東漢建安五年),江東梟雄孫策遇刺身亡,年僅26歲。孫策臨終前,託孤於張昭,把年僅18歲的弟弟孫權託付給了這位江東老臣,希望張昭能夠輔佐孫孫權守住江東基業。《三國志·吳書·張昭傳》記載了孫策的遺言: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孫策是在對張昭說:如果孫權(仲謀)不能擔起重任,你(張昭)可以取代他。這句話,是信任,也是敲打。

《周瑜傳》又記載,孫策去世後,孫權迅速調回周瑜,讓周瑜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同執掌軍政。

後來,《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根據江東的形勢,幫孫策改編了一句著名的遺言: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

其實,孫策臨終前沒有對孫權說過這句話,孫策真正的託孤大臣名單中,並沒有周瑜,僅有張昭一人而已。所謂的“外事不決問周瑜”純屬羅貫中先生杜撰。

孫策沒有看錯人,自孫策去世後,張昭對孫權忠心耿耿。他一方面給所屬州縣發公文,安撫他們各守其職,不要受孫策去世後的影響。另一方面,他看到孫權因兄長去世太過悲傷,張昭勸孫權說:“作爲繼承人,最重要的是繼承先輩的事業,而不是一味的臥牀哀傷。”果然,在張昭的努力下,孫權決定將父兄的基業發揚光大。

當時很多人不服孫權,張昭陪孫權到各處視察,孫權每到一處,張昭都親自扶孫權上馬,衆人看到老臣張昭都對孫權服服帖帖,這才服從孫權的命令。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第2張

二、赤壁之戰,老張建議投降

可以說,若無張昭的支持,孫權要想迅速在江東站穩腳跟,還真沒這麼容易。但是,張昭功勞雖大,他也有“犯糊塗”的時候。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在取得官渡之戰和北征烏丸的勝利之後,北方已經被曹操統一。接下來,曹操要揮兵南下,欲把整個江南納入囊中。曹操放眼一看,天下稍微有能力和自己一拼的人,僅有4個。哪4個呢?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江東孫權,還有一個人,雖然沒有自己的地盤,但曹操認爲他絕對是個狠角色,此人就是劉備。

於是,曹操率領十六萬大軍殺向荊州,天助曹操,還沒等曹操的大軍趕到荊州,劉表便病逝了,劉表的次子劉琮直接投降了,整個荊州,曹操得來全不費工夫。

益州劉璋也非常“識時務”,見曹操來勢洶洶,他立即給曹操寫信,願意派兵支持曹操完成“統一大業”。

曹操心目中的4個大敵,轉眼間搞定一半,接下來,只剩孫權和劉備了。劉備雖然是一代梟雄,手下也有幾員猛將,但荊州已經投降曹操,劉備無處依附,只得帶着百姓逃跑。但曹操的大軍日行五百里,劉備帶着百姓日行十餘里,沒幾天,曹操便追上劉備。在長阪坡,劉備被曹操一頓狠揍,劉備還差點丟了兒子。

此時,劉備的前途一片黯淡,唯一的活路,就是聯合江東孫權。

曹操也不糊塗,他立即寫信給孫權,告訴他,自己的八十萬(其實沒這麼多)大軍已經準備好了,只要自己願意,就能踏平江東。曹操的原話是: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衆,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曹操的意思很明顯:孫權賢侄,你要認清形勢,若能立即投降,我保你衣食無憂。若是學習劉備,我讓你連褲衩子都穿不上。

孫權拿到曹操的信,心中很惶恐,把信拿給衆人看,結果衆人“莫不響震失色”,都將目光投向江東“大佬”張昭的身上。張昭一看衆人都指望自己拿主意,躲是躲不掉的,於是提了一個非常有建設性的建議——咱們投降吧。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第3張

因爲這句話,張昭被貼上了“投降派”的標籤,讓他一輩子都揮之不去。

三、張昭是不是害怕了?

其實,張昭的原話很長,他讓大家投降,理由是很充分的,大致可分爲三點:

第一,曹操已經統一了北方,擁有半壁江山,力量太過強大,而以江東一隅來對抗之,不管是兵力還是後勤,江東都不是對手

第二,若想對抗曹操,只能依靠長江天險,以前還好說,現在劉表的水軍和戰船都投降了曹操,我們的長江天險對曹操來說,已經不存在了。

第三,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他以朝廷的名義讓我們歸附,其實是名正言順的,我們即使暫時投降,也不丟人。

可以說,張昭作爲江東首席文臣,他說的這番話,並不是信口胡謅,他也不是害怕,他只是通過詳細的力量對比,最終做出最有利的選擇。而且,當時江東的大臣們,大多支持張昭的“求和”意見,反對者除了周瑜、魯肅外,寥寥無幾。

正在孫權猶豫不決時,劉備遣諸葛亮來到了江東,諸葛亮上來就給孫權來個激將法,問孫權:將軍是要起兵抗曹,還是要放下武器,從此臣服曹賊?

孫權滿臉通紅,又不好意思說他其實有投降的打算。然後,諸葛亮把孫劉聯盟的藍圖給孫權描述一番,孫權聽後,熱血上涌,當衆表態道: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衆,受制於人!”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第4張

諸葛亮莞爾一笑,什麼舌戰羣儒,那都是小說的橋段。他只要說服孫權一人足矣。

於是,接下來就是赤壁之戰。

以曹操的實力,即使孫劉聯合他也不懼。然而,倒黴的是曹操的軍隊水土不服,發生了時疫;倒黴的是曹操輕信了黃蓋的話;倒黴的是大冬天竟然颳起了東南風;更倒黴的是,對方竟然用火攻。就這樣,赤壁之戰結束了,曹操看着滿江面的大火,悵然而去。

四、張昭:被孫權嘲笑了20年

江面的大火,映照着曹操逃跑的背影。在長江對岸,另一個身影也十分落寞,此人就是張昭。

大戰在即,他力主投降。現在孫劉聯軍大勝,張昭何以自處?

其實,在赤壁之戰之後,張昭在東吳的影響力並沒有下降,只是,在孫權的心目中,張昭已經非當年扶自己上馬的張昭了。

據《三國志》記載,赤壁之戰後,孫權在江東的地位徹底穩固,內有張昭,外有周瑜、魯肅,江東的“國力”蒸蒸日上。孫權爲了處理內政,打算設立丞相之職。丞相,乃文官之首,毫無疑問,若論資歷,整個江東,無人敢出張昭之右。然而,當很多人提議讓張昭來擔任丞相時,孫權說“現在事情太多了,丞相的責任很重,如果讓張昭來擔任,別人會說我虐不體恤老臣。”

其實,孫權這句話經不起推敲,既然重用一個人,就不會怕他累着。你怕張昭累着,明顯是不想讓張昭當丞相。於是,孫權讓孫邵任丞相,張昭靠邊站。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第5張

三年後,孫邵病逝了,張昭想:“這下丞相該輪到我了吧?”沒想到,孫權又說:“我不是吝嗇丞相的位置,只是丞相的事務太繁雜,張昭性格剛烈,怕和其他人產生矛盾。”結果,孫權任命顧雍爲丞相。

若此時張昭的心理活動被史官記錄下來的話,張昭一定會說:說錯一句話,影響一輩子啊。

公元229年,赤壁之戰已經過去20年,孫權在東吳稱帝。在慶功會上,孫權大宴百官,老臣張昭舉起酒杯,想對孫權恭維一番,沒想到,接下來發生戲劇性的一幕。《資治通鑑》雲:

吳王即皇帝位,大赦,改元黃龍。百官畢會,綏遠將軍張昭舉笏欲褒讚功德,未及言,吳主曰:“如張公之計,今已乞食矣。”昭大慚,伏地流汗。

意思是:孫權登基,張昭作爲老臣,舉杯慶賀,張昭還沒把賀詞說出口,孫權就對他說:“當年赤壁之戰,如果我聽你的話,投降了曹操,現在恐怕不知道在哪討飯吃呢?”張昭聽完後,非常慚愧,趴在地上磕頭,汗流不止。

時隔20年,孫權還不忘嘲笑張昭這個投降派,而且,是在文武百官面前,一點情面都不給張昭。張昭,情何以堪?

五、對江東無功,對天下有益

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爲《三國志》作注的時候曾說過一句話:

“張昭赤壁主和,雖無功於孫氏,有大功於天下矣。”

孫權在赤壁之戰後笑話張昭20年,爲的是什麼? 第6張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當曹操舉兵南下時,張昭主張求和,他是爲了給江東百姓一個安定的環境,不希望孫權在打不過曹操的情況下還要以卵擊石,那樣的話,生靈塗炭的還是江東。如果孫權聽取了張昭之言,那麼,東吳很快被曹操收入囊中。而劉備必將孤掌難鳴,這樣一來,曹操就完成統一了。

赤壁之戰70年後,晉武帝司馬炎擊敗東吳,吳主孫皓投降,這時天下才完成一統。也就是說,如果孫權聽張昭的話,天下將早70年實現大一統。站在東吳的角度來說,這個觀點有些難以接受,但站在天下的角度來說,70年的內戰或許可以避免。這就是所謂的“無功於孫氏,有大功於天下”。

其實,赤壁之戰時,孫權、周瑜等人都是雄姿英發的年紀,他們爭強好勝,這是年輕人該有的態度。然而,當時張昭已經年逾半百,作爲一個老者,他希望少一些戰爭,他想百姓少經受一些硝煙,於是,他站出來了。他沒想到的是,他站出來後,竟然成爲了“笑柄”。

三國,沒有絕對的好人和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對歷史人物,不求認同,但求理解。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