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廉頗,一出負荊請罪成爲榜樣,一生續寫傳奇

歷史上的廉頗,一出負荊請罪成爲榜樣,一生續寫傳奇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廉頗大家都熟知嗎?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歷史上常見兩類人:犯了滔天大罪的罪人,譬如秦檜,和立了曠世奇功的英雄,諸如岳飛。但歷史上不常見一類人:明明犯了錯,卻因此留下美名,明明在這個戰場上“唯唯諾諾”,換一個對手就能“重拳出擊”。這種不常見的“兩面派”,其中的一大代表就是戰國名將廉頗。

一、“教書育人”的戰國名將

歷史上的廉頗,一出負荊請罪成爲榜樣,一生續寫傳奇

作爲中國歷史上幾乎家喻戶曉的一位先秦大將,廉頗的出名方式與其他將帥有那麼一絲絲不同。其他將帥憑藉戰績、軍功而受人敬畏,可廉頗卻因爲一出富有教育意義的“負荊請罪”而成爲一代又一代晚輩們眼中的榜樣。

雖身爲戰國四大名將,最終卻以教書育人的“夫子”形象深入人心,這不可謂不是廉頗的獨道之處。而縱觀廉頗一生參與的幾場惡戰,你或許還會發現廉頗這人的妙處還不僅如此。在長平之戰與鄗代之戰這兩場趙國參與的重要決戰中,儘管兩場惡戰相隔不久,但廉頗還是做出了全然不同的舉動。

二、長平之戰的閉門不出

發生於戰國末期的長平之戰無疑是我國古代幾大經典戰役之一:趙括在此紙上談兵、白起於此坑殺四十萬俘虜、趙國在此戰後徹底失去戰勝秦國的希望……但這場戰爭的前半段,也就是趙國名將廉頗和秦國大將王齕對峙時期,卻時常被忽視。

歷史上的廉頗,一出負荊請罪成爲榜樣,一生續寫傳奇 第2張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秦將王齕奉秦昭王之命出兵韓國上黨。上黨的許多百姓匆匆逃往趙國。出於維護本國利益,以及與秦國清算舊賬等目的,趙國在秦國逼近國境時也派出大軍。雙方即在趙國長平爆發惡戰。

戰爭爆發伊始,廉頗手下只有十萬匆匆趕來的援軍。而秦軍剛連連得勝,士氣正高,因此即便在自己的主場,趙軍也還是接連敗退。趙國在前線的重要據點二樟城和光狼城也被秦軍佔領。

幸而在經歷了初期幾個月的失敗後,身爲大將的廉頗對秦軍的實力終於有了充分的認識。他毫不避諱秦強趙弱的事實,於是並未在中央的催促下就草草出兵,而是規整軍隊,在丹河東岸駐紮起堅固的營寨,將作戰方針調整爲“假癡不癲”的“以逸待勞”。

對於廉頗的這個計策,趙王是十分生氣的。並不清楚前線真實局勢的他只以爲廉頗這是懼戰而閉門不出。可看在廉頗以守待攻之後的戰況:“秦數挑戰,趙兵不出”……在趙國把廉頗換成趙括之後,“秦雖大勝於長平,三年然後決,士民倦,糧食竭”。

從秦軍在長平之戰結束後的狼狽來看,廉頗閉門看起來是“唯唯諾諾”,實際上是揚長避短,給秦國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打擊。若不是秦國久攻廉頗而不下,反倒把自己折騰得民倦糧竭,秦國後來大抵也不會使用不入流的反間計,誘使趙王將有勇有謀的廉頗換成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而若是廉頗在此戰中選擇了硬碰硬,那鄗代之戰的以少勝多或許就會不復存在。

三、鄗代之戰的以少勝多

歷史上的廉頗,一出負荊請罪成爲榜樣,一生續寫傳奇 第3張

鄗代之戰,即趙國與燕國發生在趙孝成王十五年(前251)的一場決戰。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場戰爭算是長平之戰的“副產品”。在長平之戰中,趙國折損了主要力量,國力大大削弱。此後周邊國家屢屢侵擾趙國,意圖趁火打劫。鄗代之戰爆發這年,燕國丞相慄腹也是因爲想要在其中“分一杯羹”而向燕王提議出兵趙國。

而長平之戰固然損耗了趙國的主力,也讓初生牛犢的趙括命喪沙場,但並未讓廉頗就此失去了朝廷的重用。當燕國六十萬大軍向趙國來犯,趙孝成王命廉頗統帥趙國僅存的二十五萬(一說十三萬)兵將迎敵。這一次,廉頗不但沒有閉門不出,還主動發動了攻勢。

廉頗令另一員大將樂乘率五萬兵士,於代地牽制南下的燕軍。他本人則率領二十萬人馬,在鄗地與燕軍主力交鋒。雖然此時燕軍人數遠遠多於趙軍,但他們又是長途跋涉,又是驕傲輕敵,所以和同仇敵愾、誓死保衛家園的趙軍相比實力遠不能及。因而我們看到,鄗代之戰中的廉頗所向披靡,絲毫沒有年逾七旬的老人的羸弱,也不見先前與秦人交手時的“唯唯諾諾”。

到最後,興沖沖來犯趙國的燕國不僅被打得落花流水,還失去了五座城邑。鄗代之戰成爲了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廉頗也因這一軍功而獲封爲相。能“唯唯諾諾”,亦能“重拳出擊”,這或許就是廉頗夫子能教給我們的“負荊請罪”以外的又一道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