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對手 最後卻忘了一個人

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對手 最後卻忘了一個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趙匡胤對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對手 最後卻忘了一個人

說到傳位給弟弟這個事兒,趙匡胤表示,我沒有,我不是,別瞎說。

趙匡胤生於927年,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帝,這時候他的職務是殿前督點檢,年近34歲,還是虛歲。

到976年的時候,趙匡胤才49歲,虛歲50歲,沒有任何生病的記錄,也沒有任何要死的跡象,所以他對身後事沒有做任何安排。但問題是,他還是死了。

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德昭,此時24歲,次子德芳,此時17歲,但兩個兒子的生母都不在了,此時的皇后宋皇后,年僅25歲。

他還有兩個弟弟,大的是後來的太宗趙光義,此時38歲,參與了陳橋兵變,也一直是被趙匡胤重點培養的,小弟弟廷美,此時虛歲才30歲。

往前倒推一下,陳橋兵變的時候,除了趙光義21歲,已經基本成年之外,廷美13歲,德昭7歲,德芳才一歲,都沒法參與,只有光義參與了。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自古如此。在造反這種掉腦袋的事情上,只有光義一個成年的親人能給自己幫忙,其他人雖然也是親信,但畢竟沒有血緣關係加成,到底隔了一層。

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對手 最後卻忘了一個人 第2張

所以,從陳橋兵變之後當上皇帝開始,趙匡胤就始終坐鎮京城汴梁,很少離開,大的外出征戰,都是他派手下的得力將領去幹。

爲什麼?因爲他不知道離開了京城,會發生什麼事,他自己就是這麼上臺的,所以他怕別人也照蘆葫畫瓢,不敢把空虛的京城留給別人。

也是因此,他一直在不斷的提拔此時唯一已經成年的大弟弟光義,先是步軍都虞侯,之後是開封府尹,都是靠近自己的關鍵崗位,因爲他只有這一個信得過的成年親人。

隨着廷美、德昭和德芳不斷的年齡增長,也逐步長大了,也在加官進爵,也在努力培養,但相比之下,實際工作經驗最豐富的,始終是光義。

也是因此,在趙匡胤的這個核心團隊裏,光義其實一直處在備胎位置上,如果趙匡胤有什麼三長兩短,順位上位的不會是別人,就是趙匡胤。

更糟糕的是,即便是在他自己的大兒子德昭十五六歲之後,已經逐步成長起來了,他也還是沒有讓他接受更多的鍛鍊,來爲將來接班做準備。

這說明什麼呢?說明他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非常有信心,來日方長,不急於培養接班人。這也爲他突然猝死之後,光義順利上位埋下了伏筆

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對手 最後卻忘了一個人 第3張

按照現在我們在《宋史》上看到的記錄,就是在趙匡胤突然駕崩之後,宋皇后自作聰明,讓太監王繼恩出宮去找小兒子德芳來繼位,顯然想給自己日後干政留點空間。

沒想到王繼恩是個二五仔,早就被光義收買了,所以他直奔光義的晉王府邸,催促光義火速入宮,靈前即位。光義安排停當,就趕緊入宮了。

宋皇后的政治經驗也是幼稚得令人髮指。如此重要的事情,派了一個王繼恩,出去耽擱半天,居然也沒有起任何疑心,另外安排人去找德芳入宮,可見她根本沒想過出意外。

所以,當意外出現的時候,她表現得非常慌亂。看到光義入宮,她自己就直接放棄了抵抗,直接說,我們母子性命,全賴官家。這就等於直接承認了光義繼位。

那麼,如果當時宋皇后派的不是王繼恩,而是其他她比較信任的人,會不會好一些呢?哪怕是一個地位不太高的小太監,他可能也未必有膽量搞這種政治賭博。

如果宋皇后當時派出去的人不是找德芳,而是找已經成年的德昭,可能也會很不同。畢竟此時德昭已經24歲了,成年了,是有能力穩住局面的。

趙匡胤防住了所有對手 最後卻忘了一個人 第4張

但她卻自作聰明,派王繼恩去找只有17歲的德芳,企圖自己干政,這就讓王繼恩一眼看穿了她的小心思,怕宋皇后沒有能力穩住局面,出現混亂,自己受牽連,就直接拐到晉王府去了。

宋朝官方史料說,趙匡胤和光義的母親,杜太后在臨終的時候特地叮囑太祖,國賴長君,所以將來太祖要傳位給太宗,而不要傳位給自己的兒子,兄終弟及。

但這顯然是後人僞造的史料,尤其是安排趙普做當時唯一的見證人,更是顯得此地無銀三百兩。因爲趙普說這個話的時候,已經是太宗朝了,趙普敢說沒有嗎?

總的來說,就是太祖自己事先沒有任何準備,沒有提前安排,導致他突然駕崩的時候,宮中一片慌亂,沒有應急預案,而宋皇后又出身低微,缺乏經驗,應對不力,才導致皇位直接轉到太宗一系去了。

古人常說,太子乃國家根本,就是這個意思。就是要在皇帝還健在的時候,用自己的權威確立一個太子,幫他樹立起權威,將來也好順利接班。

如果皇帝自己生前不做任何安排,萬一出現這種意外情況,那就只能任由後人發揮了,看誰的政治鬥爭經驗更豐富,誰就能亂中取勢,成功上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