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安祿山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靠的是什麼

安祿山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靠的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安祿山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關於安祿山造反,近代著名史學家錢穆先生有這麼一段話:

安祿山的勢力,是唐室用中國財富豢養成的胡兵團。此種胡兵團,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並沒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們一旦羽翼成長,自然要撲到唐室的內地來。

但實際上,安史之亂的叛軍,是由各個民族的將士組成,其中的漢人也佔了極大比重。身在盛世,這些大唐軍人爲什麼會跟隨安祿山反叛朝廷?

首先跟那時的軍制有關係:

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制的崛起,由兵不識將、將不識兵,變成將領擁有私兵。

從南北朝時期的西魏、北周,再到隋朝、初唐,它們在這兩方面高度一致:關隴貴族、府兵制

安祿山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靠的是什麼

所謂關隴貴族,是近代提出的概念,指的是宇文泰創立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體系。這二十大家族,是其後100年中原王朝的實際統治集團,隋朝楊氏出自十二大將軍、李唐王朝出身於八柱國。

而這一體系,是與府兵制直接掛鉤的。全國各地設立兵府,其中的軍人就是府兵;府兵並不是專業軍人,而是“兵農合一”——他們平時是在家耕地的農民,農閒時期由專業軍官帶領進行訓練;一旦遇到戰事,就自備武器、馬匹等一衆物資前去兵府報到,其後隨軍出征。在初唐,他們每年還要輪番前去皇宮宿衛。

這一制度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上,朝廷保證他們名下有地、有家有業,而且作戰還有機會加官進爵、獲得封賞,其愛國心、責任感自然爆棚。初唐時橫行東亞的大唐軍隊,就是由這羣老實巴交的老百姓組成的。而且平時將、兵是分開,幾乎徹底杜絕了武將擁兵自重的情況。

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大唐奉行主動出擊、扼敵於萌芽之中的戰略,那時的唐軍隊伍精幹、名將濟濟、裝備精良、效率極高,府兵總有輪休的機會;

到了唐高宗時期,大唐周邊戰事頻繁、戰線拉長,由以前的突襲戰變成拉鋸戰,府兵作戰週期延長,輪換期被拉長;

武則天時,對外用兵極少,府兵制度逐漸崩壞,甚至很多府兵死亡、逃跑後,官府都不能及時清點;

到了唐玄宗初期,鑑於府兵人手不足的現狀,他採用宰相張說的建議,以招募方式挑選宿衛禁軍,後來改名爲“彍騎”。同時,由於當時大唐四處征戰,戍邊的府兵曠日持久耗在邊疆、處境困苦;由於制度日漸腐敗,還出現了軍人被邊將當成苦力、奴僕的情況,如此一來,大量應當充當府兵的百姓紛紛逃亡,各地的兵府已經組織不起足夠兵員。

因此,到了公元749年,李隆基全面停止府兵制,大規模推行募兵制,軍人成了一名專門的職業。盛產精兵良將的地方,除了尚武的關中等中原地區外,那些弓馬嫺熟、驍勇善戰的少數民族百姓,也紛紛投入到這個行當。因此,當時的北方邊鎮唐軍,幾乎都是漢、蕃混雜的。

同時,在之前,邊鎮的統帥大多不允許連任,保持頻繁更換,而且還有機會調進朝廷,以此杜絕將、兵勾結;

安祿山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靠的是什麼 第2張

到了開元年間,李隆基致力於開疆拓土、“有吞四夷之志”,爲了避免頻繁換將帶來的戰鬥力下降,邊將甚至十多年都不更換;

而到了天寶年間,李林甫爲了斷絕邊將入朝爲相之路,大量推薦蕃將擔任節度使(胡人基本不具備當宰相的素質;而且朝裏沒靠山,不會拉幫結派),哥舒翰、安祿山、高仙芝、安思順等大量少數民族將領紛紛擔任了節度使,安祿山甚至一人身兼三節度。

就這樣,原本的將、兵分離制度,到現在演變成了穩定的上下級關係;同時,爲了便於節度使能夠整合、調動各項資源打仗,唐王朝賦予了他們更多的權力:“節度使多兼按察、安撫、度支諸使,土地、人民、甲兵、財富皆有之”(錢穆),節度使實際上已經成了一方的土皇帝,擁有財政、軍事、人事等各項權利。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節度使幾乎擁有對下屬軍人的提拔、獎懲等一切權力;人心都是很現實的,有奶便是娘、拿人錢財替人消災,軍人逐漸向“私有化”的趨勢發展。

在很大程度上來講,那時的節度使是否忠誠,除了要靠唐王朝的籠絡、管理外,節度使本人的觀念就極其關鍵。不過,當時的大部分蕃將,比如哥舒翰、高仙芝、安思順、王思禮等,要麼出自勳貴家族,要麼是軍人世家,漢化程度較高,頭腦中的忠君愛國思想較爲濃厚,而且權力有限,並沒什麼不軌的心思。

但一人身兼三大節度的安祿山,可謂是這個體系中的BUG。

安祿山出身低賤,他和史思明都生於營州柳城這個多民族雜居的邊地。長大後,他在邊鎮從事類似於中介、翻譯的業務,不僅能夠掌握六門少數民族語言,更在常年的摸爬滾打中形成了善於揣摩、精於投機倒把的性格特點。

隨後的安祿山由於盜竊差點被時任范陽節度使張守珪處死,但他成功用豪言壯語引起了對方的好奇,其後成了唐軍的一名偵察兵。他靠着自己對邊境的熟悉、對各族語言的掌握以及驍勇的性格,立下無數戰功,並被張守珪收爲養子、成了一名將軍。

安祿山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安祿山真正飛黃騰達,源於他攀上了李林甫這棵大樹。在這位權臣的幫助下,安祿山充分發揮自己察言觀色、揣摩人心、投機倒把等方面的能耐,一步步成了李隆基身前的當紅炸子雞,不僅身兼三大節度使,甚至還破天荒的被封爲異姓王。

但這種沒文化、沒道德的人,權力越大、危害就越恐怖。常年覲見李隆基的經歷,讓他越來越覬覦中原的繁華、驕奢淫逸,對邊鎮的困苦、寒冷環境越發不滿;隨着權位越高,他的不軌之心也越發強烈。

造反首先需要隊伍,情商極高的安祿山,拉攏人心特別有一套:

他有識人、用人的眼力,而且提拔人才不拘一格,安守忠、李歸仁、蔡希德、牛庭玠、向潤客、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武令珣、能元皓、田承嗣、田乾真.......這些後來安史之亂中的悍將,都時安祿山親自從基層將士中提拔起來的;

他發揮自己出身胡人、精通多種胡語的優勢,刻意拉攏各少數民族將士,甚至還收養了8000名同羅、奚、契丹等各族驍勇爲養子,命名爲“曳落河”;

早年的中介生涯,形成了安祿山出衆的經商頭腦,他暗地裏派出大量胡商前去各地做生意,每年盈利可觀“歲輸財百萬”,這就爲他準備物資裝備、收買人心提供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安祿山幾乎把手下鎮兵變成了自己“安家軍”。

公元754年,安祿山向朝廷請示:“我手下將士常年討伐奚、契丹、九姓胡、同羅等,功勳卓著,望陛下能夠越級封官賞賜,請準備好委任狀,由我統一發給他們。”

李隆基大手一揮,給了2500張人名空白的委任狀,安祿山大肆提拔親信,進一步堅定了將士們跟隨他的信心。

安祿山能帶動手下的唐軍反叛,靠的是什麼 第4張

公元755年8-10月,安祿山在跟親信們敲定謀反細節後,多次宴請士卒、厲兵秣馬;隨後他僞造聖旨,召來主要將領宣佈:“皇上有密詔,讓我率兵入朝,討伐逆賊楊國忠。”衆人當然知道這是啥意思,他們目瞪口呆,但無人敢出言反對。

11月,安祿山率領麾下平盧、范陽、河東三鎮軍隊,以及同羅、奚、契丹、室韋各族士兵,共十五萬人,在薊城南門檢閱誓師,隨後大舉南下。

對於這一場景,史稱“步騎精銳,煙塵千里,鼓譟震地”,《長恨歌》更加傳神:“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100多年沒經歷過戰爭的中原地區,瞬間由歌舞昇平淪爲人間地獄,將大唐王朝攔腰打斷的安史之亂正式爆發。

叛軍士兵固然可恨,但身在亂世,小人物並沒有選擇自己命運的權利。安史之亂的罪魁禍首,既是安祿山這種沒有節操的野心家,更是李隆基、李林甫、楊國忠等廟堂之中的弄權者。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